APP下载

北京市区域碳排放分布特征及碳减排路径建议

2023-05-13刘觅颖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节能与环保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区碳达峰排放量

刘觅颖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落实到城市区域层面,需要围绕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减排潜力,构建差异化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并积极推进先行试点,力争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减排模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具备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研究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主要依据,利用统计部门发布的各区能源经济年度数据,将16个区划分至“一核”(东城、西城)、“一副”(通州)、“中心城四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多点地区”(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生态涵养区”(密云、平谷、怀柔、延庆、门头沟)等区域,测算不同区域碳排放量、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等指标,分析不同区域碳排放分布特征,提出分区域碳减排路径建议。

1 北京市区域碳排放分布特征分析

1.1 区域碳排放分布较好对应城市空间格局

2021年,北京中心城四区和多点地区8个区的碳排放量位列全市16个区排放量的前8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朝阳、顺义、海淀、大兴(含亦庄,下同)、丰台、房山、昌平和石景山,合计排放占北京碳排放总量的82.2%,中心城四区和多点地区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4.3%和37.9%。“一核一副”地区排名9~11位,依次为通州、西城、东城,占北京碳排放总量的11.4%。生态涵养区的5个区排放量最低,依次为密云、怀柔、平谷、延庆、门头沟,占比为6.4%。详见图1。

图1 2021年北京市区域碳排放情况

中心城四区和多点地区是北京城市建设重心,是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和建筑的主要集中区域,2021年,常住人口占全市比例分别为42.2%和31.8%,城乡建设用地占全市比例分别为28.2%和41.4%,建筑规模占全市比例分别为38.6%和33.4%,该区域是北京市碳排放的重点控制区域。

从碳排放趋势来看,2015—2019年来生态涵养区碳排放量已呈现下降态势,年均下降率为1.57%;其余三个区域的碳排放仍呈增长态势,其中,多点地区增幅最高,年均增长1.86%,“一核一副”地区年均增长0.34%,中心城四区年均增长0.18%。2019—2021年间,受疫情影响能源消费活动强度明显降低,各区域碳排放均呈现下降态势。详见表1。

表1 2015-2021年北京市区域碳排放量变化

1.2 区域碳排放产值强度较好符合地区产业特征

“一核一副”地区的碳排放产值强度在四个区域中最低,2021年为0.15吨CO2/万元,特别是“一核”的西城、东城服务业比重均已超过90%,信息技术、金融、科学技术等高精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使得西城、东城成为北京市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两个区。中心城四区在“十三五”期间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减量提质发展,科技、金融、商务服务等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碳排放产值强度仅次于“一核一副”地区,为0.29吨CO2/万元。生态涵养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碳排放产值强度排名第三,为0.51吨CO2/万元,且五个区的排放强度水平相对接近。多点地区是北京市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域,且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使得碳排放产值强度在各区域中最高,为0.60吨CO2/万元,其中,顺义和房山是全市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两个区。详见表2。

表2 2021年北京市区域碳排放产值强度

1.3 区域碳排放的能源结构差异性明显

“一核一副”地区的碳排放主要以电力消费为主,2021年占比为53%~60.3%。中心城四区由于北京四大热电厂在燃气发电供热环节产生大量碳排放,使得天然气成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丰台、朝阳、石景山三个区的天然气排放占比在47.2%~76.6%之间。多点地区中大兴和昌平以电力为首要碳排放源,占比均超过50%,顺义和房山由于航空业和燕山石化生产影响,油品消费带来的碳排放比例较高,分别为70.9%和34.2%。生态涵养区的五个区均以电力消费排放为主,占比为44.3%~63.5%。详见表3。

表3 2021年北京市区域碳排放能源结构

2 北京区域碳排放控制路径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的“标的物”是碳排放量,最终目标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进“双碳”工作既要紧紧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将碳减排策略融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之中,又要根据不同区域碳排放的主要特点和关键环节,制定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的个性化措施。经上文分析,北京市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较好地符合城市发展格局和各区功能定位,这为进一步制定系统性差异化碳减排策略提供了良好基础。

2.1 推动“一核一副”地区碳排放在“十四五”期间尽早达峰

该区域“十三五”以来碳排放增速已呈放缓态势,碳排放强度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碳达峰具备较好基础。随着东城、西城进一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实施人口建筑规模双控,通州围绕行政办公区率先实现碳中和及运河商务区等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等深入开展绿色城市建设,该区域碳达峰形势明朗;同时,以电力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随着发电结构的逐步低碳化而实现明显碳减排效应。因此,推动该区域在“十四五”期间尽早实现碳达峰具有现实可行性。

该区域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完善区域智能配电网,建设多能互补的供热体系,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地源热泵、再生水水源热泵等供热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降低建筑排放,新建建筑应达到绿建三星标准,逐步过渡到超低排放或零排放标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继续对老旧小区进行节能改造,鼓励分布式太阳能利用及平房区采暖、炊事电气化。研究超低排放区、近零排放区管控措施。以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打造可推广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

2.2 推动中心城四区碳排放在“十四五”末前达峰

该区域是本市碳排放的主要区域,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十三五”以来碳排放增速已明显趋缓,排放重点环节相对清晰。“十四五”期间,随着中心城区进一步疏解提质,有序退出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建设用地动态零增长及集约集中利用,本地和周边电源的统筹布局,“十四五”末期有望实现碳达峰。

该区域要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效利用一般制造业腾退空间发展高精尖产业项目,支持落地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试环节。以减量提质更新为主,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大力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建设公园式中心城区,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区。

2.3 实现多点地区“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增速稳中有降

该区域作为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要地区,“十三五”以来碳排放量及占比仍保持一定增长。“十四五”期间,该区域将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疏解与承接相结合,继续大力腾退区域内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用地,优先布局高端制造,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将持续提升,减量集约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预计“十四五”期间该区域碳排放增速有望稳中趋降。

该区域要聚焦交通运输、石油化工、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本市能耗较大的重点产业,强化区域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在继续严控、压减在京石化、水泥等产能的同时,依托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先进智造产业带建设,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聚力全产业链系统性优化升级,以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为抓手,加强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加快转变用能方式,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域低碳发展转型升级。

2.4 力争生态涵养区尽早实现碳中和

作为首都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十三五”以来该区域碳排放已呈现稳步下降态势。“十四五”期间,生态涵养区将继续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施行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预计该区域碳排放量将继续下降,森林碳汇持续增加。

该区域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育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绿色产业;继续推进农村煤改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器化水平;优化造林苗木结构,优先推广适合本市的高碳汇量树种,进一步增加森林碳汇,促进地区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四区碳达峰排放量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中心四区 买少见少,地价赶超房价
中心四区人气代表:中海学仕里——广钢板块少见小户型多房产品
全力打造“四区”,建设美丽幸福新崇义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