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

2023-05-12峰,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育劳动课程

邓 峰, 王 婧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劳动教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由此,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效果,创新劳动实践,实现育人目的,成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

各地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究,开展了适合各校的劳动教育,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些劳动教育模式彰显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课上课下+校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特点,揭示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将劳动教育视为学生参与未来职业劳动、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备与基础。但这些模式仍停留于劳动教育研究对象的经验描述,未能上升到理论,虽然叙述了事物、情况,传递的却是情况性知识,尚未将劳动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普及性连接起来。为此,将劳动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劳动教育尤为必要。

一、“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劳动教育模式内涵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可成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双高”建设计划,并依据校情、学情,在调研、广泛论证、汲取兄弟院校劳动教育模式经验后,聚集专业特色、地域特性、劳动元素特质,聚焦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开展“劳动教育普及性与学校发展特色化”顶层设计,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推动劳动教育由单一走向整合、形式走向实质、经验学习走向课程建设,形成“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的劳动教育模式(图1)。

图1 “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劳动教育模式

(一)“一主多元协同”合力开展劳动教育

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企业、社会长期劳动教育的渐次累积。为此,应以学校为主体,发挥学校主渠道、主引导、主能动作用,发挥家庭生活劳动巩固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养成的基础作用,企业生产劳动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职业作用,社会服务劳动思想舆论与社会价值观导向的支持作用。校内各职能部门、学院、班级协力合作,合力形成目标同向、施教同心、携手同进、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机制。

在纵向互通协同下,促成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企业劳动教育职业化,服务性劳动教育多样化,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树立“劳动创造美丽”幸福观、“劳动创造价值”思想观、“劳动创造风采”成就观、“劳动创造快乐”人生观,进而产生真正的劳动情感。

(二)“四位一体推进”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遵循专业教学常识和学生成长规律,遵从劳动教育规律,按照整体谋划、分层递进、系统推进原则,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另外,确立“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六个劳动素养维度,将劳动视为人之存在的基本方式、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打造“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文化劳育”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指导学生于劳动场景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文化内涵与劳动环境相结合,自我对接物质劳动、精神劳动,体力劳动、智力劳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从而产生深度学习和思维碰撞,懂得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外化,理解生活常识、职业生涯、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劳动素养,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锤炼劳动品德,达成劳动教育的意义。

二、“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劳动教育模式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劳动教育单一与孤立的问题

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有理解狭隘化、项目简约化、布置单一化倾向,认为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校内勤工助学、企业生产见习、专业实习、志愿者服务就是劳动教育,致使有着丰富内容、丰富形式、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为此,课题组运用累积效应理论探寻学生劳动素养差异程度和影响因素,按照劳动教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虽然劳动具有异化性质,但劳动仍然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唯一动力”[3]为逻辑起点整合劳动元素、平台、载体、资源、保障,完成劳动教育的“互涉”与“互摄”关系[4]和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设想,解决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解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断点与断层的问题

部分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规定了课时与学分,但忽视劳动教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投入、劳动元素之间的关联,其关注点落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实习上,虽然能让学生对劳动有一定认识,却仍是一种浅显的认知。加之教学方法简单,考核方式传统,导致劳动教育与时代要求脱节和课程体系断层。为此,应厘清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理顺劳动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内联,通过“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文化劳育”建设与一体化推进,透过“学生身体与精神共同参与的整体课程,倡导由学生身体行为引发的劳动知识建构的概念生成”[5],还原劳动教育的本来面貌。

(三)解决劳动教育模式纷杂与散乱的问题

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存有单列化、从众化、简单叠加的缺陷,缺失“教育目标→价值观培育→技能掌握→行为塑造→习惯养成→价值贡献”的教育思路,缺少目的明确、任务清晰、计划周详、决策可行、执行有力、控制有效、评估反馈的教学闭环,缺乏职能部门的协同、互通、互补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力支持,造成劳动教育主体、客体、课程、项目、内容、资源、评估与“五育并举”不相匹配。为此,应由“适应导向”转为“设计导向”,“单体育人”转为“合力育人”,构建化繁为简的劳动教育模式,渐进递增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经验、劳动情感、劳动精神。

三、“一主多元协同,四位一体推进”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校家企社同频,形成劳动原生态

“劳动以及劳动教育虽然之于个体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但是,劳动的使个人自我价值实现、获得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等存在性功能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6]因此,高职院校可利用家庭、企业、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营造劳动生态环境。于家庭:假期内发出“我劳动,我快乐”倡议书,发送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鼓励学生完成自选项目、晒出劳动成果、抒发劳动感悟,家长评判结果;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劳动实践基地,引发学生职业兴趣,养成依法履约、安全生产、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于社会:与校团委和市共青团、妇联、街道协作,开展服务性劳动。通过“生活环境实干、职业岗位参与、社会活动有我”的劳动实践,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劳动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补充,是开拓视野的重要选择,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课程劳育”,教育学生知劳动

以“劳动态度”“劳动品质”的生成为引导,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热爱劳动的品质。通过开设选修和必修的系列劳动通识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融通的课程劳育,设置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劳动健康与安全、劳动法律、劳动技巧、劳动创造等课程,协助学生明白:“人在劳动中建构出人与世界对象性的互动关系,通过劳动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性交往活动中形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劳动体现人的社会存在性。”[7]开设劳育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接受劳动,认同劳动,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在劳动前后比较中,形成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的悄然内化。

(三)实施“专业劳育”,教育学生懂劳动

以“工匠”“匠心”“匠德”为引领,培养学生劳动本领。“实践出真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要遵循专业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原则,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实训、专业技能竞赛、发明创造中,教会学生从关注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岗位任务、管理体制、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开始,认知劳动本能、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劳动要求、劳动成果,养成爱岗敬业、勤劳合作的劳动品德,领会劳动开创未来的本意。

(四)实施“实践劳育”,教育学生会劳动

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引导,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感受奉献、互助、友爱精神。要遵照“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原理[8],结合社会公益活动,运用“一种将有意义的社区服务与学术学习、个人成长和公民责任联系起来的体验式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9],组织学生投入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劳动,以“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平和心境完成劳动项目,发掘学习、生活、工作之间的相互关联,坚定自我发展信心,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感受社会责任,提升自己素质。

(五)实施“文化劳育”,教育学生爱劳动

以职业目标追求和劳动精神为引领,营造崇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的浓郁氛围。组织“劳动大讲坛”“大国工匠进校园”“劳动模范进校园”“企业岗位能手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进校园”等宣传活动,以及开展校园劳动与文明宿舍评比、图书馆义工、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劳动之星”“技能之星”评比,并结合本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利用教学云平台、微信、QQ、抖音、橱窗等媒介,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学生的人生信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职业信仰。

四、结语

职业院校构建劳动教育模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要将劳动目的、方案、情境、组织、实施、步骤、控制、评估整合为一体,紧扣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增强三大任务,将劳动元素贯穿于职业教育与学生成长发展始终。同时,需秉持劳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劳动实践是跨界的锻炼,劳动教育模式是系统的集合等理念,唯有不断递加认知、递增能力、递积精神,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劳育劳动课程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