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职专业建设与长三角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

2023-05-12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长三角江苏设置

刘 衎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体化建设成果丰硕,长三角已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1]。2021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5年一体化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体制机制要全面建立[2]。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契合程度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3]。通过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格局协调联动发展,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从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积累[4]。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拥有高职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双高”单位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高职已就业毕业生中,近65.9%约11.88万人留在当地就业,而2020年就地就业学生占比却降至61.5%[5]。因此,江苏省高职专业建设应契合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文章选择结构变量来搭建江苏高职专业设置与长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联动桥梁,深入分析长三角产业经济发展、江苏省高职专业建设的结构特征,并对二者进行横向比较,进而提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江苏高职专业建设路径。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情况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特征

一方面,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长三角经济的重要构成,它创造了长三角一半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据2021年三省一市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计算,2021年三省一市总产值达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4、11.2和15.36万亿元,三者之比为3.8∶40.6∶55.6。另一方面,长三角第二产业呈强势复苏态势。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该产业造成了冲击,产值较2019年仅增长了1.6%,2021年长三角第二产业强劲复苏,实现了16%的高速增长[6]。

从细分行业门类来看长三角产业结构。采用四地2020年统计年鉴中分行业生产总值数据计算发现,2019年长三角工业增加值8.06万亿元,占地区经济总量的34.1%。在第三产业大类中,批发和零售业是其重要构成,2019年该行业创造了2.66万亿元产值,占区域经济总量比重高达11.3%;然后是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7]。

(二)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特征

1.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

从就业增量来看,“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全域就业人员总量变动不大,甚至略有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区分行业就业数据(统计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长三角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3703.1万人,而2020年却下降至3579.5万人[8]。2020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比为0.2∶47.4∶52.4。而2019年该构成是0.4∶46.9∶52.7,可见2020年较2019年变动不大,结构较为稳定。不难发现,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其从业人员占长三角整体就业总数的比重超过了50%。

2.制造业就业结构

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受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多行业就业负增长的2020年,长三角制造业吸纳城镇就业总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仍比2019年增加了10万人,增幅约0.9%[8],制造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2022年2月,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9]。

接下来,对长三角制造业下细分行业的就业结构分析将采用《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20》中统计的各省(直辖市)31个2位数制造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平均用工人数”数据。虽然这与上述城镇单位就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但由于就业结构是相对量指标且有稳定性,因而并不影响此处结论。长三角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在2019年平均用工1920.7万人,其中吸纳就业人数排在前10位的制造行业共计用工1363.3万人,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前十大行业依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6.5万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03.2万人),通用设备制造业(175.2万人),汽车制造业(133万人),纺织业(124.9万人),金属制品业(109.5万人),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凸显资本技术密集属性,它们年平均用工人数也都超过了150万人,可见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

3.服务业就业结构

2020年,教育业吸纳就业人员303.8万人,占到长三角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16.2%,是吸收就业最多的服务行业。但随着2021年“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教育行业未来在就业中的主导地位极有可能发生变化,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位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第三是批发与零售业(见表1)。

表1 2020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结构

动态来看,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增势减缓,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卫生和社会工作两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在表1基础上,对比发现长三角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吸收就业人员量在2019年实现了平均16.6%的年增幅后,在2020年仅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了7.1%的高幅增长,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受疫情影响增长了1.8%,其它11个细分行业均出现了不用程度的下降。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及专业建设情况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基本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专科和本科两种层次教育类型,由于目前江苏省仅拥有1所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占比相对较低,所以对江苏省高职专业建设相关分析采用专科口径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共设置高职(专科)学校235所,其中江苏89所,居四地之首,并占到了长三角院校总量的38%。2020年,江苏省高职(专科)招生规模达31.02万人,占长三角总招生数75.05万人的41.3%[11]。

(二)江苏省高职专业建设特征

为研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12],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各专业大类与三次产业对接[13],对接结果如表2中所示。

表2 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构成(1)由于不同部门统计进度不同,江苏高职各专业“毕业生人数”更新至2020年,而作为专业结构信息来源的“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数据库”能查询的最近年份却是2021年。2021年教育部全面修订高职专业目录,但2021年版目录只是调整各类专业下的六位数代码专业,二位数专业大类和四位数专业类划分与2015年版一致,仍延续了其 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二级专业类的设置结构,所以表中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结果亦适用于2021年情况。

分析表2发现:2021年江苏省高职专业体系100%覆盖了19个专科专业大类;全省高职专科院校共设置了97个二级专业类中的85个,覆盖率达87.6%,六位数的细分专业布点总计3643个;采用布点数计算的、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江苏高职专业设置结构为2.7∶30.7∶66.6。其中,全省财经商贸类专业布点最多,其次是电子与信息类,然后是装备制造类。除此之外,文化艺术、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类专业布点也都在300上下。而设置轻工纺织、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类专业的院校却不多,这三大类专业在全省的布点数均未超过50个。

各类专业学生构成方面,江苏省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主要对接的是服务业相关岗位。表2显示,2020年,在全省23万多毕业生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财经商贸类、装备制造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江苏省毕业生结构为2.9∶28.9∶68.2,毕业生中近70%所学专业对口的是服务业相关就业岗位,只有约29%对接第二产业岗位。

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江苏省特色高职专业在学科分布上呈多元化。分析发现,江苏省高职特色专业在分布上涉及农林牧渔、电子信息等10多个专业大类,现代农业、园林技术、电子信息、公共管理与服务、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均是江苏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

但是,部分办学主体缺乏创新专业设置的动力,有6类专业同质问题较明显。一是土木建筑类。全省有47所院校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却只有1所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类专业。二是装备制造类。开设传统制造专业的院校很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布点数分别为72、59、43,但仅2所院校设置工业互联网、3所设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新制造领域的专业。三是电子与信息大类。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布点总计111所,软件技术专业布点也有53所,然而只有14所、不到16%的高职院校设置了集成电路专业。四是财经商贸类。其下专业: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国际贸易类的重复设置率较高,布点数依次为81、74、68、62、54,而与新兴贸易模式紧密相关的跨境电商专业布点仅21所。五是旅游类。55所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只有4所开设了餐饮智能管理专业。最后,文化艺术类,省内54所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复率亦较高。有些高职院校竞争意识不强、创新专业设置的源动力较弱,继而造成部分专业的建设滞后。

三、江苏高职专业建设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笔者对2021年江苏高职专业设置结构与长三角产业经济结构,以及2020年江苏高职毕业生构成与长三角就业结构两组结构特征值进行比较,得到表3,用以探究江苏省高职专业建设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发现,江苏省高职专业建设在适应长三角产业发展方面呈以下特征:

表3 江苏高职专业建设结构与长三角产业经济结构比较

第一,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江苏省高职专业设置结构与长三角产业、就业结构基本契合。表3显示,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的总布点比重、毕业生比重均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对应专业,最后是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该排序特征与三大产业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排序基本一致。这也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的要求,即“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一致[14]。

第二,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的设置比重偏低。即使江苏专业设置结构与长三角产业结构、毕业生结构与长三角就业结构均基本契合,但在具体的比例值方面仍存在一定偏离。2021年,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的设置占比低于二产在长三角经济中的比重约10个百分点;2020年,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的毕业生占江苏全部高职毕业生的28.9%,但长三角二产却吸纳了47.4%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前者比后者低近20个百分点。其次,设置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三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少,对应招生数量亦较少,而它们对接的诸如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却是长三角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并且,工程造价等上述4个传统制造专业重复设置率较高,而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专业的布点数量却略显不足。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应用型人才有较大需求,而全省在制造业相关专业的布点数量和招生规模是相对不足的。导致该结果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办学主体专业改革的步伐落后于新时代产业发展,未能深度结合第四次科技革命内涵来创新已有专业的育人模式与教学内容;二是,新冠疫情加速了依托于共享经济、灵活经济、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崛起,学生对制造业及其从业岗位的认知发生改变。

第三,服务业对应专业的设置比重略高。2021年,服务业对应专业的设置比重比服务业在长三角经济中所占比重高出1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对应专业的毕业生占到了江苏高职专科毕业生总数的68.2%,比长三角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重高约1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数据与会计等10个专业重复设置比率较高;财经商贸类毕业生占比远高于长三角对接产业的需求水平;而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毕业生规模却偏低,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8%,无法满足长三角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发展需求。

最后,自2019年以来,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增速并不十分契合。2020年江苏专科招生总量较2019年增加了6万余人、增长24.8%,但该年长三角城镇单位吸纳就业人数却同比下降了1%,净减少37.2万人。在区域就业增速落后于招生增速的背景下,专业改革对提升江苏高职专业的适应性、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十分重要。

四、适应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江苏高职专业建设路径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加快制造业对应专业改革

有关主体应围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长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实地调研一线企业,组织政校行企各界专家磋商讨论,形成一份有指导意义的、重点培育的制造业专业目录清单。通过施行有效措施,激励辖区内的高职院校积极建设清单中的重点专业,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其次,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调整或改革已有专业设置:淘汰岗位需求少、供给过剩或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制造类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专业,按照“最新职业资格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逻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按新方案为专业教师提供同步培训,并完善实训资源;积极创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2021年版专业目录》)中的前沿专业,如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集成电路等[15]。在此基础上,稳步增加重点培育的各制造专业的招生计划,缓解长三角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推动区域制造业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2.优化服务业对应专业设置

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建设,是完善江苏高职专业体系的有效路径。首先,对目前占招生总数近五分之一、招生数量仍在大幅增长的财经商贸类专业,还有电子与信息、旅游、文化艺术类专业均应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在审批重复设置率较高专业的新增申请时,应持审慎态度,合理提高设置门槛。然后,鼓励省内院校申报新增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并稳步增加该类专业的招生数量,以满足长三角新兴服务行业的需求。比如,现阶段“一老一少”是地区服务人才紧缺的领域,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早期教育及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布点可适度拓展。第三,《2021年版专业目录》对较多传统专业进行了匹配时代发展的更名,更名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新名称高度凝练了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各院校应以此为契机改革和升级目前滞后于需求发展的服务类专业,走高质量专业建设之路。

3.打造江苏特色高职专业品牌

江苏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高职品牌专业,提升江苏高职专业设置的水平与质量,服务长三角产业经济发展。实践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等办学主体可以国家“双高计划”中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产教融合中的精品项目、专业改革经典案例等为载体,打造一批富有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特色的江苏高职品牌专业。品牌专业及专业群的形成,会让江苏高职获得品牌力量,增强江苏高职体系内部凝聚力,同时形成卓越的外部影响力。

(二)加强对需求侧的科学引导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需要教育服务的学生及其家长群体,二是经济社会中对劳动要素有需求的市场主体。然而,在两类需求主体中均存在对高职教育的刻板印象,有的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高职教育,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设置学历门槛。因此,在做好上述供给侧改革举措、提高江苏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要科学引导两类需求主体重新认知高职教育、树立高职教育高质量形象,促进高职专业体系可持续发展。

2022年2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完善“职教高考”顶层设计、逐步扩大职业本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的比例等被明确提出。在此背景下,江苏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时,可对学生及家长加强关于高职招录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品牌专业、未来发展机会等内容的宣讲,让更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并信任高职教育。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化设计高职学生职业规划培养环节。例如,院校可通过开设职业规划系列课程、开展课外活动、举行各类职业比赛、设置实践环节等方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此外,各院校还要积极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让更多用人单位将江苏高职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畅通高职学生就业通道。

(三)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深化产教融能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形成,提升江苏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首先,各主体在规划新建高职学校时,可主动寻求与长三角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可能,积极推进多主体办学,同时鼓励省内职业院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其次,院校在主动寻求合作对象时不应局限于本市、本省企业,而要本着供需契合的原则将视野投放在长三角全域。院校层面要与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协作,在技术协作层面,可与企业共建中试平台、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器,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要开展校企之间“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院校可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亦可邀请优秀技能人才来校建立“工匠工作室”;同时鼓励高职教师进企业培训实践,接触一线行业信息与知识;亦或校企双方共同创新“特色学徒制”育人模式,共建实习基地、新专业和新课程。

(四)制度侧建立多维保障

为推动江苏高水平高职专业体系形成,制度侧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一是构建江苏高职专业布局结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加强长三角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指导省内院校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制定“十四五”时期江苏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方案,并分年度实施。二是尽可能制定匹配《2021年版专业目录》的江苏高职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建设办法。三是联合其他三地举办长三角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推动长三角地区各类高职专业联动发展。最后,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方面,江苏可尝试与长三角其它省市共同探索提高长三角制造业就业人员薪酬待遇的办法,提升区域制造业岗位对生源的吸引力,缓和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

猜你喜欢

长三角江苏设置
数读江苏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江苏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