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眼 以文育人
2023-05-12郭小艳
郭小艳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可见,“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即文章中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字词句。撬动文言文人文内涵,可将“文眼”当作突破口。
一、文首——领挈字
领挈字指文首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字。教师可以领挈字为线索,引导学生体悟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核舟记》所写的是“长不盈寸”的桃核竟再现了“大苏泛赤壁”的典故。“核舟”构思奇妙,展现了雕刻者王叔远奇巧的技艺。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要体会作者对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称赞,激发热爱古代民间艺术的情感。
研读文本后,笔者发现“奇”字有领挈作用。文本开篇便对王叔远发出“奇”的评价:王叔远由一枚桃核联想到苏轼泛舟“赤壁”,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其构思可谓思接千载之“奇”;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竟然做到“启窗而观,雕栏相望”“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所刻之物都细致可观、生动可感,可见其技艺是巧夺天工之“奇”。循着“奇”的线索引导学生依次感知核舟的艺术价值,学生就会对雕刻者发出“奇”的赞誉,便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赞美之情。由此,笔者设计了“纵观核舟,理奇思;摩挲核舟,赏奇艺;把玩核舟,研奇赞”三个探究任务。第一个任务指向理清核舟构思之奇,笔者抛出问题“核舟的哪些细节能表现出雕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宏大情景呢”,师生共同梳理得出:船窗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分别出自《后赤壁赋》和《前赤壁赋》,观赏者通过文字能够想象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核舟上的主要人物有苏轼、佛印、鲁直,展现了苏黄手执画卷,切磋谈论,陶醉于画卷而忘却烦忧的情景,以及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逍遥于天地间的情景。船窗对联及船头三人的情态巧妙地把观赏者引入“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这样的构思体现了思接千载之奇。第二个任务指向欣赏核舟雕刻技艺之奇,笔者要求学生完成“核舟名片”,即填写核舟的雕刻者、原材料、尺寸、雕刻人物、其他物件、细节。学生整合信息填表并交流后,归纳出核舟具有尺寸小、刻物多、细节精致等特点,进而体会到核舟的巧夺天工之奇。落实第三个任务时,笔者引导:“魏学洢得到此核舟后给出了怎样的评价?”学生立即回答:“技亦灵怪矣哉!”笔者追问:“删掉‘矣哉好像并不改变原意,你认为‘矣哉可以删掉吗?”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后,发现删掉“矣哉”就少了惊叹的语气,这两个字恰切地表现了魏学洢对这件工艺品的惊叹之情和对古代技艺精湛的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文中——凝情词
解读文中凝聚作者情感倾向的关键词,能让文本人物“浮出水面”,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的教学为例。诗歌描写了“君子”思念与追求“窈窕淑女”的过程,生动地写出了“君子”内心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此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好素材。在“细读《关雎》,品人物之德”环节,笔者提问:“《关雎》被冠以《诗经》之首,它除了画面美、音乐美,还美在哪儿?”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窈窕淑女美。”为了深化学生对“窈窕”的理解,笔者呈现如下资料:“《毛诗故训传》中说‘窈窕,幽闲也。淑,善;《九歌·山鬼》中说‘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学生阅读后,理解了“窈窕”不仅形容女子外貌美,而且强调女子品行善良。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女子采摘荇菜的动作,理解“流”“采”“芼”指捞取、采摘、挑选,并以此分析女子的形象特点。学生纷纷举手,概括出女子在劳作中举止优雅、严谨有序、一丝不苟,具有心灵手巧的形象特点。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体现追求女子的男子是“君子”的内容。学生从“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看出男子对爱情执着,重情重义。通过分析人物特点,学生得出男子是恪守礼节、对爱情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
后续,笔者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品格的魅力,感悟诗经之礼。孔子说《关雎》是“以色喻于礼”,即表面上是讲爱情的诗,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礼制的事。分析文本,学生发现:淑女“窈窕”,是矜持而温婉的礼;男子以“求之”“友之”“乐之”的方式追求女子,是热烈而克制的礼;“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是理性追求、不冒昧的礼。由此,学生加深了对《关雎》之“礼”的理解,学会了正确看待人之性情和纯洁爱情,体会到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性情之美。
三、文末——概意句
文末精要的议论、抒情往往概括了文章的主旨。抓住概意句,能提要钩玄地梳理全文内容,进而把握文本内涵。
《陋室铭》文质兼美,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研读文本后,笔者发现文末刘禹锡借用孔子的“何陋之有”一句有妙趣。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作为学生理解文本人文内涵的切入口。
课堂上,笔者抛出问题:“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陋室不陋呢?请你找出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笔者提示:“在我们眼中,台阶上长满绿苔的房子是很久没有人住过的,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说明居住环境荒凉。在主人眼中,陋室是否简陋呢?请同学们赏析此句。”学生发现:“上”“入”赋予了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這样写体现的是生机盎然的幽雅环境,流露的是作者的喜悦之情,读者自然不会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了。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陋室的主人和什么人交往,学生依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提出主人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交往。笔者追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学生认为通过写他的朋友可以侧面体现他是什么样的人。笔者适时总结:“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衬托出主人德才兼备、高雅脱俗。”笔者继续引导:“朋友走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找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作者在陋室中弹古琴、看佛经,没有不健康音乐的扰乱,也没有烦冗之事劳累身心,并由此看出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见,前文确实不见陋室之“陋”。刘禹锡在引用“何陋之有”时省去了后半句“君子居之”。为什么省去呢?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品析刘禹锡的言外之意,学生很容易理解:君子住在陋室中,再陋的房子也不能称其“陋”,是因为君子“德馨”。
以上教学,笔者引导学生挖掘出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并展开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蕴含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枝江市仙女初级中学)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县级名师工作室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JB311)、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人文目标课堂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YJK2021080)的成果]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