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2023-05-12朱成玉
提 示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8日《文艺报》,入选江苏省镇江市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本刊刊发的为无删改版。
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涂在墙上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个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才知道他们的秤刚刚被城管的人给缴了去,因为他们在不允许卖菜的地段卖了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寒霜。
“赶紧去交点罚款,把秤贖回来,接着把白菜卖了吧。”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找城管的人去了。
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们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孩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了,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捡菜。这则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不得一点女人的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沾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可怜楚楚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那个男人把秤赎了回来,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他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个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作者领读
有一天,我在窗前听到小贩的叫卖声,他在卖白菜,卖得小心翼翼,他需要吆喝,还得躲着一些人,那份不容易我都看在眼里。忽然觉得,这些人和白菜多么契合,多么值得写出来啊!
这篇文章,我用到的主要方法是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大家要记住,你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叙述,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这时候,就需要你巧妙地加进去一些与人物相配的“物象”,二者相得益彰,文章顿时就会增色许多。就像这篇文章,我在叙述小贩的过程中,不时地描绘白菜,实则就是用白菜在映衬小贩。
白菜,在东北司空见惯,这是我第一次将它写到我的文章里。我觉得一直亏欠着它,早该把它写进文章了,因为它是最让我感动的事物之一,因为它总是与最平凡的百姓息息相关,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这样一个群体。
白菜和小贩的共通点就是:卑微但顽强地活着。
借物喻人就是要讲究人与物的“高度契合”,只有这样,你笔下的“物”才更动情,你笔下的“人”才更鲜活。
本期热点作家
朱成玉,男,197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语文课题组专家,中高考热点作家,连续20年每年均有多篇作品被选作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出版《向美好的旧日时光道歉》《每一滴雨都在认真地落》《那些安分守己的忧伤》等文集。现供职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