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3-05-12朱融荣
朱融荣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习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2.揣摩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利用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屏显甲骨文“雨”字图片。)
生: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散文——《雨的四季》。这是大家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第一篇自读课文。大家比较一下,它和《春》《济南的冬天》两篇教读课文在编写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旁边多了“批注”,后面还多了“阅读提示”。
师:这是教材编者为我们准备的“学习支架”。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默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中,编者共提供了6条旁批。大家试着给这6条旁批归类,看看哪几条可以归为一类?
生:我觉得旁批1和旁批3可以归为一类,其余的可以归为一类。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旁批1和3都不需要我们回答问题,而剩下来的4条都是思考题形式的,需要我们回答。
师:我们可以称这类不需要回答问题的旁批为“赏析型旁批”,而那一类需要回答问题的旁批可以称之为“启思型旁批”。现在请同学们学做小主编,尝试给课文增加几条旁批。如果让你给课文结尾处增加一条“赏析型旁批”,使它和第一条旁批形成呼应,你会怎么添加呢?
生: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非常好。大家有没有发现,刘湛秋先生的这篇散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
生:总—分—总。
师:这就是文章的结构之美。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齐读第6、7两段,体会一下文章的结构之美!
(生齐读。)
师:“开篇点题,领起下文;结尾总结,升华主题”是很常见的写法,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师:作者笔下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课文第2、3、4、5段旁各添加一条“赏析型旁批”,揭示四季雨的特点。请到文中找出相关词语,按这样的句式来添加:
屏显:
春天的雨 _________而 _________;夏天的雨 _________ 而 _________ ;秋天的雨 _________ 而 ;冬天的雨 _________而 _________。
生:春天的雨透明而娇媚。
生:夏天的雨热烈而粗犷。
生:秋天的雨端庄而沉靜。
生:冬天的雨自然而平静。
师:下面来看课文第2段。这段文字写得非常优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试着品一品。
屏显:
___________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 。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春雨洗淋后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作者的那种喜爱之情。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想要读出情感,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重音、停连。
师:哪几个词要重读呢?
生:特别明亮、柔软、简直、绿茵茵。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语气。
师:我们还要注意做到气平声柔。你按照老师刚刚指导的方法再来把这一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读。)
生:“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娇媚之态,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师:你来试着读一读,读出春雨的娇媚,注意重音、停连和语气。
(生读。)
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是学会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在前面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大家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以第2段中的精彩语句为例,进一步来体会一下。
(屏显第2段部分文字,教师请一生朗读。)
师:你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语速太快了,还有一部分的重音读得不够好。
师:刚刚这名同学帮你点评了一下。老师帮你把重音和停连符号标注好,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让我们一齐来朗读这部分文字,感受春雨的美。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品味学习了春雨部分文字,同学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课后自学其他三段,读一读,品一品,感受夏雨、秋雨、冬雨的美。
二、以诗解文,引导学生诵读品味
师: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被称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他的诗作具有田园美。我们来看他的一首代表诗《中国的土地》。
师:大家看一下,这首诗中标注的意象都指向乡村和自然领域。课文中,作者也用诗化的语言描写雨的四季。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至5段,找出最能体现田园美的语句。
(生圈点勾画,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语句整合加工成一首小诗,标题就叫《田园的美丽》呢?
(生写。)
师:由此可见,刘湛秋先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春》里,朱自清先生曾把春天比作不同的人。刘湛秋笔下雨的四季也对应着四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你能归纳出来吗?
(生小组讨论,明确答案。)
屏显:
春雨——小姑娘;夏雨——女汉子;秋雨——少妇; 冬雨——老妪。
师:原来,刘湛秋写自然界四季的雨,不仅仅是在赞美自然,还表达了一份沉甸甸的生命感悟啊。正如刘湛秋先生在课文结尾处所写——
(屏显课文第6段文字,生齐读。)
师: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让我们向刘湛秋先生学习,观察自然,亲近自然,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凸显文体特征的学习活动设计”这一主题,努力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
遵循课文属性,充分利用教材。自读课文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学习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体会。《雨的四季》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第一篇自读课文,如何让这篇自读课文真正姓“自”呢?本课在设计时尊重、顺应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旁批和阅读提示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彰显了《雨的四季》作为自读课文的特点。
紧扣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从文体角度看,《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充满了诗的感觉和感情。面对这样“诗化的美文”,本课在设计时紧扣散文的文体特征,精选并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以“揣摩和品味诗化的语言”为突破口,落实手法的分析和情感的体味,同时穿插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重音和停连,让学生充分领略课文的结构美、语言美和田园美。
突出学为中心,以言语活动驱动教学。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全课主要包括两个活动板块,第一项言语活动为运用支架,自读学习,其主要任务驱动情境为添加旁批;第二项言语活动为以诗解文,诵读品味,其主要任务驱动情境为“诗文互解”。这两项高品质的言语活动起到了让学引思、学思融通的效果,使整节课达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