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工作中应用系统化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23-05-12刘炎武
刘炎武
[ 关键词] 儿童保健;系统化心理干预;心理健康状态;发育商
[ 中图分类号] R17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3)08-0102-04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儿童阶段极其重要,是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与今后个人身体功能、心智发展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对儿童给予系统性保健干预,利于家长更充分地掌握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第一时间指出儿童所患疾病,为儿童成长中所需的营养提供依据[1]。因儿童年龄较小,缺乏自控和自立能力,在保健工作开展中不能良好地配合。儿童保健工作内容为心理行为、躯体发育的保健,其主要包含生理、心理、社交能力干预,使儿童心理和机体健康得到维护,对疾病发生起预防效果,为儿童健康成长予以保障[2]。系统化心理干预主要以儿童心理狀态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为儿童提供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心理指导,并根据流程进行全面实施。现就儿童保健工作中实施系统化心理干预的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于湖南航天医院(我院)健康管理部收治的66 例健康儿童,纳入标准:①了解研究内容,可积极配合者;②临床资料完整,可供随时查阅者。排除标准:①伴有认知障碍者;②伴有精神异常者;③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3 例。
对照组:男19 例,女14 例,年龄3 ~ 7 岁,平均(5.12±2.05)岁;观察组:男18 例,女15 例,年龄3 ~ 7 岁,平均(5.02±2.12)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儿童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干预,①为儿童建档:对于新收入的儿童,需为其建档,了解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预防接种情况、遗传疾病、是否患病、入学情况等相关内容,并询问儿童平常生活习惯和娱乐活动。②定期体检:每3 个月让儿童参与一次体格检查,主要包含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心肺功能以及视力等,并详细记录。③健康指导:对儿童家长进行相关内容宣教,告知其一定按时到接种中心接种疫苗;平常生活中多重视儿童的饮食习惯,为儿童制订合理、营养均衡的饮食方案,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使机体营养水平维持均衡状态,不同营养物质均需按量摄入,使儿童健康成长得到保证。家长需多带领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对于电脑、手机不可过多使用,重视视力保护。
观察组予以系统化心理干预,①对儿童的神经行为进行评估:依照《0 ~ 6 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测量儿童实际情况,明确神经状态,评估儿童是否存在神经性疾病[3]。②亲子互动:对儿童家长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将亲子互动的重要意义予以告知,鼓励其带领儿童多参与亲子活动,重视开展多样性亲子活动,如体操、拔河、环类运动、球类运动,以提升儿童兴趣为重点。在亲子活动中对儿童给予按摩、抚摸,促进亲子感情。③调查问卷:查阅资料拟定科学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儿童家长,在填写后全部回收。问卷内容主要由家长填写,评估家长对儿童喂养、疾病预防、睡眠知识掌握情况、照顾儿童方法的了解度,对儿童开展心理指导十分重要。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订合理健康宣教措施和护理措施,与儿童实际状态相结合,了解儿童身心状态,是否存在孤独症、多动症、心理问题等,给予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对家长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针对家长提出的疑虑和现存的问题进行解答,定时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家长参加,并发放知识手册供家长随时翻阅了解知识,鼓励家长多与工作人员交流,第一时间与工作人员沟通儿童现有的情况。④心理干预:评估儿童的心理行为,了解其是否满足健康标准,如儿童存在显著的问题(自闭症、沟通障碍、多动症、有攻击行为等),需第一时间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带领儿童及时就医并调节。需不断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嘱咐其不用紧张,给予适当的心理指导改善病情,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主动配合工作开展。系统化心理干预共持续3 个月,每周对儿童进行1 次心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观察干预前后两组儿童心理健康状态评分:运用自拟量表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含学习、品行、冲动- 多动、心身、焦虑、多动指数等,各项分值为0 ~ 2 分,分值越低提示心理状态越优,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②观察干预前后两组儿童各能区发育商:运用盖塞尔发展量表对儿童的认知、社交、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等方面发育商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提示发育商越高[4]。③观察两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对干预前后两组儿童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睡眠越差[5]。④观察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行χ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儿童心理健康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心理健康状态评分包括学习、品行、冲动- 多动、心身、焦虑、多动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各能区发育商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能区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各能区发育商包括认知、社交、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2.4 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242,P=0.039)。
3 讨论
3 ~ 7 岁的儿童群体在心理学中被认定为学龄前儿童,此阶段为正式入学的准备时段,同时也是启蒙教育阶段。7 ~ 14 岁儿童群体属于学龄初期时段,是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时段,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5-6]。儿童已经具备了自制力,但自制力尚未发育成熟,在儿童保健中带有损伤性的操作,会使儿童出现条件反射的紧张、惧怕情绪。陌生环境、陌生人群,均可对儿童保健工作开展造成影响,因此对儿童给予合理的心理干预,可保证儿童顺利完成相关保健工作[7-8]。
相关资料显示,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发生率逐年递增,有1/5 的儿童会伴有发育、心理行为障碍,少数儿童具有严重的病情[9]。因此在儿童保健工作中,防治心理行为疾病发展十分重要。现今国内儿童保健工作逐渐完善,因此在儿童保健生长发育中,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成为临床主要工作[10-11]。医疗水平快速发展和完善,在儿童身体保健方面效果显著,但心理行为方面保健工作尚未完善,无明确的保健流程,大部分儿童不能获得有效、合理、科学的心理干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2-13]。因此以传统保健工作为基础,正确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可明显提升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对全球儿童发育健康、心理行为进行分析,有13% ~ 20% 的儿童伴有心理行为障碍;且国内有14% ~ 21% 的儿童有明显心理障碍,少数儿童相对严重,因此大力推广儿童保健心理干预,在儿童健康状况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理健康状态评分较低,各能区发育商指标较高(P < 0.05);提示心理评估干预在儿童保健工作中意义重大,可以及时指出儿童存在的心理疾病,将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提升[16]。经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提升了儿童和家长的保健意识,儿童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且与家长给予的饮食干预、兴趣培养等联合,可明显提升保健工作质量,利于心理保持健康状态,进而更全面地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开展系统性心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儿童心理问题发生,将身心健康状态提高[ 1 7 - 1 8 ]。此外干预后,观察组的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P < 0.05)。究其原因,系统化心理干预通过对儿童给予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评估,可对儿童给予目的性干预,提升儿童保健服务质量。经过简单的体检、心理評估,了解儿童身心健康情况,开展合理预防措施,解决儿童行为问题,帮助儿童培养积极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逐渐提升儿童保健水平,利于家长更全面地掌握相关信息,便于今后为儿童实施干预措施,评估儿童恢复情况。系统化心理干预开展后,儿童心理状态改善有效地规避了行为问题发生。同时睡眠干预可以对影响儿童睡眠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睡眠质量[19-20]。
综上所述,系统化心理干预融入儿童保健工作中,利于儿童身心维持健康状态,在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价值,利于儿童更好地成长。鉴于此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因选取样本量较少,不能获得相对全面的结论,后期需扩大样本纳入范围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可对儿童家长给予定期知识普及,让其更全面地了解儿童保健内容,并高度重视儿童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