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CEP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5-11周双燕

北方经贸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境电商院校

周双燕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一、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近年来,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21 年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14.2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3.6%。另据商务部有关信息,我国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已超过1500 家,海外仓数量超过2000 个。2015至2022 年,国务院分7 批设立了165 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从区域上基本覆盖全国,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跨境电商发展格局。

伴随着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人才缺失成为阻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据了解,目前国内的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为600 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因此,企业能否招到合适的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RCEP 对我国跨境电商的影响

RCEP 的签署推动贸易便利化迈上一个新高度,普通货物48 小时通关、快运货物6 小时通关、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将大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跨境电商作为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及新的增长点,以及RCEP 对电子商务章节的规定,跨境电商势必迎来更强劲的发展。

(一)促进跨境贸易更加便利化

RCEP 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最为显著的贡献就是简化了通关手续,采用了预裁定、抵达前处理、快运货物、易腐货物6 小时放行、普通货物48 小时放行、自助打印原产地证书、系统智能审单等处理措施。例如,预裁定规则,即一国海关应申请人的申请,就货物的税则归类、原产地、完税价格等对进出口关税、优惠待遇等有实质性影响的事项,在申请所涵盖的货物进口之前向申请人出具的书面决定。预裁定程序可以增加进出口报关、征税等活动的确定性,避免贸易主体错误申报,从而提高通关效率、防范处罚风险。再如,自助打印的原产地证书具备海关和企业的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可以实现打印、签名、盖章一次完成,真正实现申领原产地证全程电子化,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申领原产地证。

(二)促进跨境贸易规模扩大

2021 年我国对RCEP 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2.07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9%。RCEP 协定生效实施及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极大地推动商品、技术、服务、资本及人员的跨区域流动,这为我国扩大跨境贸易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未来几年,我国的跨境电商规模将持续扩大,同时,也会向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的是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总和。在已有的交易模式当中,达成最终交易前的中间环节是产生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而减少中间环节也就是中间商,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

电商平台给了很多生产厂家机会,因为电商平台可以直接省去所有中间商环节,让厂家对接消费者去销售。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在外贸需求上更大,因为国内外信息不对称更严重,渠道更难打通,跨境贸易成本更高。

另外,在RCEP 框架下,90%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这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对RCEP 成员国之间的跨境贸易产生激励作用。

三、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跨境电商人才供应不足。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现在的人才存量及人才结构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目前,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为600 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除了人才存量严重不足之外,人才结构也明显断层。跨境电商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高,其中大专学历占到一半左右的比例,但是大专学生又往往存在英语不过关的局限,对于跨境贸易类工作心生畏惧,或者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致使很多看似专业对口的学生并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这也加剧了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的不足。

2.人才能力与行业需求不符。依据当今市场趋势,跨境电商从业者应具有电子商务、国际物流、跨境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基础知识。目前,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高校有限,跨境电商人才主要来自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偏向传统外贸,涉及跨境电商的课程十分有限,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主要偏向国内电商的相关需求,罕有开设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学生毕业后仍然以从事国内贸易为主。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语言类为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翻译、英语教师等。同时,跨境电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且经营门槛相对较高,相较于其他国内企业,高校能够对接的跨境电商企业资源十分有限,无法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特性问题

1.较为单一的培养途径。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时,往往只是依托于传统的课本内容,且课本内容往往又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再加上人才培养至少需要3-5 年的时间,当学生踏入工作岗位时,很可能因为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曾经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了。另外,很多高校倡导校企合作,希望借此让学生提前了解当下企业的操作流程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高将来工作的适应性。但是,受制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校企合作的开展十分有限,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较小,愿意接受的实习生数量自然十分有限。除了理论教学,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购买跨境电商实训软件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然而,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模拟软件始终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而且模拟环境与真实的操作环境本身存在很大的差距,任何一个模拟软件都只能模拟市场环境的一小部分,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模拟软件的购置价格不低,高职院校的财政经费相对于普通本科学校而言普遍偏少,不可能大量采购实训软件,每个专业往往只有一两个实训软件作为教学支撑,而仅靠一两个模拟软件的训练以期达到专业化的程度几乎不现实。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当前,跨境电商领域仍是商业蓝海,且创业投资相对较低,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平台。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意愿更强,高职院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基地。但是,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仍然很低,主要源自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大赛,但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尚未有效融合,仍是相互独立的,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时,要么专业支撑不够,要么经营管理欠缺。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以国内的创新创业内容为主,且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较弱,罕有站在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进行讲授。高校里的创业大赛项目也主要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国内贸易为主,罕有涉外的创业项目。其主要原因在于师资能力不足,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即便有,也存在企业经验与所任教学科不符的情况,以至于曾经的企业经验很难应用到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来。同时,高校教师即便有创业经验的,也主要围绕国内市场热度比较高的创业门槛、比较低的人力资源行业、市场营销行业等,有对外贸易创业经验的教师十分稀少,很难给予大学生真实的创业指导与帮助。

(三)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四阶梯式”教学模式。“四阶梯式”教学模式即融“理论教学”“实训软件”“技能大赛”“企业真实业务”于一体,通过每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跟踪与监测,提升学生的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及处理现实业务的综合能力。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相应要求才可以晋级,具体要求如下:大一时进行跨境电商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跨境电商运营沙盘的实训,了解跨境电商的操作流程,培养跨境电商运营思维,使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大二时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分批参加与跨境电商相关的技能大赛,学生通过赛前的练习账号和比赛时的竞争环境,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前期所学知识及自身领悟融会贯通;大三时,聘请跨境电商企业讲师到校对学生进行岗前集中培训,然后组织学生到跨境电商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在企业导师的辅助下组建跨境电商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孵化。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安排学生到跨境电商企业、保税港区、其他优质高职院校等进行访学与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动力。

图1 “四阶梯式”教学模式

2.匹配跨境企业真实业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兴趣特长成立多个业务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至少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对接多个跨境电商企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承接一些企业项目。如,做一份特定市场的国际市场调研、测品选出曝光量高的产品、做好跨境电商客户服务等。通过企业实际业务和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的特点,同时也能收到来自真实业务条线的评价,很好地把当前跨境电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对学生的教学。

3.协助学生进行创业孵化。大学生创业存在困难,如创业资金缺乏、自身专业素质欠缺、单枪匹马缺乏优秀的创业团队等。因此,可以通过师生共建跨境交易平台,多个学生创业团队共用一个平台进行各自的交易,节约费用的同时,遇到问题可以协商解决,又有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指导,降低贸易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为毕业后的单独创业奠定经验基础。或者,学校与第三方跨境企业合作,获得企业交易账号,再组建师生团队运营推广该企业的产品。还可借鉴阿里巴巴国际商学院的做法,大学生大一一进校就开始接受创业培训,成立创业班和创业基金,分配创业指导教师,并进行创业计划,一步步把计划落实。通过大学三年的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无论创业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获得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成长与工作经验。总之,以学校名义或者校企合作名义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和真实店铺的运营,有助于实现“创业构思到创业实体”的孵化,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经商思维,为将来创新创业积累真实的实战经验。

4.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跨境电商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自然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分工较细,需要建立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运营、美工、客服、采购、数据分析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运营、美工等单一技能岗位,对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能胜任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例如,懂运营的不一定懂美工,在讲授视觉营销章节时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懂美工的不一定懂跨境电商平台规则,就无法告知学生什么样的图片才是符合平台要求的。此外,跨境电商是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虽然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求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但由于时间及企业资源有限,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深度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更新程度还是难以与行业保持一致。

解决措施为:校企共建教师技能实训基地,健全校企人员互聘的运行机制,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的准入、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加强跨院校教师团队交流、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培训专职教师、组织教师到其他优秀的职业院校进行访学,等等。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院校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电商下乡潮
跨境直投再“松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