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疗对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
2023-05-11赵世杰张庆富
赵世杰 张庆富
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放疗三科 455000
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一种异质性肿瘤,占肺部肿瘤的85%,具有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敏感、初治缓解率高、复发风险高等特点[1-2]。近些年,不可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因此放疗成为首选治疗方法。关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放疗方式较多,如常规放疗、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与常规放疗比较,调强放疗的整体疗效较高,且安全可靠[3]。与调强放疗比较,立体定向放疗可保证患者近远期治疗效果。也有研究指出,立体定向放疗较调强放疗而言,在总体生存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因此,认为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各有利弊[4]。本研究选择我科2018年2月—2020年6月接诊的82例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分析立体定向放疗、调强放疗的效果差异,旨在为患者选出合适的放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2月—2020年6月接诊的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选标准:(1)神志清楚,具备一定的理解、沟通等能力,积极配合;(2)符合《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5],且经过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等综合确诊;(3)不适宜手术治疗;(4)对研究内容已知晓,主动参与。排除标准:(1)认知障碍、心理疾患;(2)合并影响研究顺利开展的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占位性病变、肝肾功能不全等;(3)预计生存期<6个月;(4)研究过程中因各原因而主动退出。共纳入82例,将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6(45.57±6.23)岁,TNM分期为ⅠA期18例、ⅠB期14例、其他9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36~75(46.13±7.05)岁,TNM分期为ⅠA期18例、ⅠB期14例、其他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调强放疗,如下:(1)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保持双手放在上面,使用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全身放松。(2)进行CT检查,确定患者病灶的实际部位及范围、周围组织损伤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标记,即肿瘤大小的勾画,肺窗、纵隔窗条件下分别描绘肺肿瘤、肿瘤及纵隔阳性淋巴结、纵隔边界正常组织器官。(3)临床放射面积阴影,描述肿瘤靶区;计划靶区,在肿瘤靶区范围基础上扩大1.0~1.5cm,勾勒出危险器官(心脏、肺、脊髓等),将95%辐射剂量照射在肿瘤范围上,即计划靶区:总剂量为60~69Gy,单次剂量为2.0~2.3Gy,放疗次数为30次/6周;心脏V40≤50%、双肺V20≤30%、V30≤20%、脊髓最大剂量点≤45Gy。观察组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如下:(1)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真空垫固定体位,嘱咐患者治疗期间主动呼吸门控系统,以限制呼吸运动;(2)进行CT检查,采集图像,并输送至医科达Oncentra系统,进行靶区勾画、计划靶区;(3)借助CT检查,确定、掌握患者的肺部肿瘤呼吸运动度,确定内移动靶区体积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模具、摆位、器官移动度等误差因素,在头脚方向外放8mm、前后左右方向外放5mm形成计划靶区体积,并绘画出危机器官,如心脏、肺脏、脊髓、食管等;(4)处方剂量,总剂量为50~60Gy,单次剂量为6~12Gy,次数为4~12次。两组患者计划完成时应当达到以下标准:对照组95%、105%的PTV体积分别达到处方剂量、覆盖的靶区体积≤5%。观察组50%、70%等剂量曲线分别包绕100% PTV体积、90% PTV体积,且PTV内最大剂量水平在处方剂量的130%~150%。危及器官限量:脊髓Dmax<40Gy、肺V5<60%、心脏V30< 30%、食管Dmax<50Gy。两组共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6]:(1)完全缓解: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至少≥1个月;(2)部分缓解: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幅度>50%,且持续时间≥1个月;(3)病情稳定:治疗后病灶缩小50%~25%,未见新病灶;(4)进展:治疗后出现新病灶。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
1.3.2 实验室指标:于治疗治疗前后评价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采集患者晨起空腹条件下静脉血3ml,常温静置1h,再完成离心处理(时间15min,转速2 500r/min),留取血清,保存在-20℃ 冰箱内,待测结果。参照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此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4+/CD8+。
1.3.3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肺炎、骨髓抑制、食管炎及其他。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41]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EA、CA125、CD4+及CD4+/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EA、CA125、CD4+及CD4+/CD8+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CEA、CA125及CD4+/CD8+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2,P=0.265>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调查显示我国2020年肺癌新发病例为82万人、死亡为71万人,近些年其发病率、死亡率仍呈不断增长趋势发展,给我国居民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作为常见的肺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基因长期相互作用存在联系,也与患者的年龄、机体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吸烟等方面因素有关,表现为咳嗽、咯血、发热、声音嘶哑、胸痛等症状体征,降低生活质量,危及生命[7]。所以,积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十分必要。
关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通常根据患者时间病情状况、机体耐受度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针对机体耐受力较差、合并症多等特殊患者,不建议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研究指出约40%患者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故而选择化疗、放疗[8]。就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对放疗的敏感性较高,因此立体定向放疗、调强放疗成为常用的放疗方式,其中调强放疗是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全称调强适形放疗,可增加放射野数,使肿瘤组织达到更高剂量,还可保证正常组织受到的剂量均摊,减轻毒副反应,以及保证放射量的分布与靶区形状达到高度的适形。立体定向放疗是在利用立体定向等中心旋转技术基础上,将高能放射线集束聚于某一病变的靶区,进行大剂量照射,产生不可逆生物损伤的同时可保证正常的组织少/免受照射[9]。“伽马刀、射波刀、加速器X刀”等均是立体定向放疗的常用设备,具有周围正常组织损伤率低、射线精度高、靶区剂量高、治疗时间用时短等特点,广泛用于临床。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立体定向放疗较调强放疗的近期效果更理想。原因如下:立体定向放疗可在借助高度精准的物理技术基础上,通过单次大剂量的分割模式完成根治性的放疗。而调强放疗需要单次分割模式,不仅放射剂量小,一般为2Gy,而且单次放射的最大剂量仅为34Gy。所以,立体定向放疗在图像引导系统、主动呼吸控制系统相结合作用下进行治疗,可获取更理想的生物有效剂量,优化受照射后的细胞损伤修复能力,提高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
研究指出,CEA为肿瘤相关抗原,是用于诊断肺癌的敏感性指标之一[10]。CA125为糖类抗原,结合其水平变化即可诊断肺癌及预测其病情状况。T细胞为骨髓淋巴干细胞,肿瘤的发生可导致T细胞亚群表达异常,表现为CD8+水平增高,CD4+、CD4+/CD8+水平降低。因此,结合T细胞亚群即可判断患者机体免疫状况。该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CEA、CA125及CD4+/CD8+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表示立体定向放疗对患者病情及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较调强放疗更优。原因如下:立体定向放疗的放射剂量分布精确,可杀灭病灶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照射,保护免疫功能,减少损伤程度,进而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本文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立体定向放疗、调强放疗的治疗安全性相当,均可为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在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相当,但立体定向放疗更适用于治疗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有关。因此,认为立体定向放疗可作为不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优选治疗方式之一。介于相关报道较少,本次研究未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建议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探究立体定向放疗的远期作用效果,以期丰富研究成果,提升适宜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