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药理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为例
2023-05-11苗庆峰王红芳赵志英李军霞苏素文闫彩珍
苗庆峰 王红芳 赵志英 李军霞 苏素文 闫彩珍
1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7; 2 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学科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做到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并在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开展,还明确提出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落实医者仁心教育[2]。学生在掌握高超精湛医术的同时,教师应该作为领路人,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医生。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药理与医学的桥梁[3]。通过学习药理学,学生应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在“健康中国”战略方针的引领下,全民身体健康保障依赖于合格的医疗人才,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取决于临床医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取决于其是否有足够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4]。但是传统的药理学教学侧重于药理学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因此,为了提升药理学专业育人效果,笔者进行课程思政融入药理学教学的探索,确定了药理学的思政目标为“树立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观念,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职业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支撑学科的思政目标,课题组挖掘了药理学知识体系的思政元素,并改进了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以期达到专业课的育人效果。本文以“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的教学为例,探索《药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2 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学设计
药物是药理学课程的基本单元,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药物的基本功能,因此,从“疾病”和“药物”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课程思政的挖掘和融入[5]。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导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三个部分,笔者对蕴涵于各部分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并进行了多样的教学设计。
2.1 导入部分 包括失眠的定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及危害。首先通过微视频《失眠》进行展示,通过视频可见主人公因为工作压力大彻夜难眠。长时间的失眠不仅影响了白天的工作,生活质量也明显的下降。接着以我国科学家近期发表的关于失眠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科研文章,说明当前我国患失眠症人群的分布占比约38%,并引入每年3月12日世界睡眠日。通过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失眠症的危害,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通过分享科学家的真实研究数据,让学生了解失眠人群的分布情况,并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作风。以世界睡眠日加强学生对失眠的关注,并引导学生树立大健康理念以及向公众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并以世界睡眠日为例,鼓励学生作为医学生应多关注类似的国际性的疾病节日,如世界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通过制作相关的宣传文案或宣传海报,使学生逐渐成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人文情怀,助力“健康中国”[6]。
最后回到本次课主题,为了改善失眠,必要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镇静催眠的药物分为三类:有典型化学结构特点的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另外还有其他类。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为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首先是抗焦虑作用。通过与学生互动分享考试前或其他引起紧张焦虑场合时的主观感受,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焦虑。在简介焦虑分类及临床症状基础上,引入苯二氮类的抗焦虑作用,并且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成为抗焦虑的首选药。然后,引发学生思考药物治疗是不是治疗焦虑症的唯一途径?最后明确抗焦虑药物治疗仅仅是对症治疗,如果想彻底治愈焦虑症,心理治疗和抚慰比药物治疗更重要。借此让学生明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治疗疾病的背后是更为密切的医患知已关系,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疗技能和心理上的抚慰加在一起,才是所谓的“医者仁心、治病救人”[7]。引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总在安慰”以及在新冠防治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以及我校的袁雅冬教授为例,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时刻牢记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成为百姓心中的好医生。
第二是镇静催眠作用。回顾开篇时的微视频,与学生互动分析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以及易醒”等。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的作用可体现在“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和减少觉醒次数”,这些均利于改善失眠症状。众所周知好的睡眠有利于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心身健康。以此引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熬夜玩游戏、网购、追剧”等现象,并结合微视频提醒学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引导学生一定要规律的生活学习,保证睡眠,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作为医学生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宣传这些健康理念。这部分的难点是“苯二氮类药物对睡眠时相的影响”。睡眠生理学及睡眠时相是在生理课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但由于时间较久,大部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已经记忆不清。由于课时有限,药理课中不能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展开复习。因此,把这部分工作在线上开展,即在课前通过学生学习群推送睡眠生理学的慕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理解新课中药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是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后续章节中还会专门介绍抗惊厥药和抗癫痫药,因此该部分只是简介苯二氮类药物的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该类药物作为抗癫痫药时用药剂量已经超过其镇静催眠作用剂量,那么是否能用于癫痫的常规治疗药,如果不能,还有哪些药可选”等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绪章节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最后是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中枢性肌紧张是生理已学过内容,先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复习中枢性肌紧张发生的原因,并以此引出苯二氮类药物中枢性肌肉松弛的机制,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分析法归纳此类药物与外周性肌松药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区别,既加深了学生对两类药物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4 课堂延伸——课下组织学生录制实验小视频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药理学实验中同样蕴涵着大量的思政元素[10]。因此,在做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查阅文献自行确定实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同时把实验过程录制成小视频。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团队精神、实验操作技能等科研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录制好的实验视频在班级学习群分享,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思政元素,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互动,充分发挥药理学课程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把职业精神、科研素养和法制观念等融入教学中,发挥专业育人作用。在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主要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3 效果评价
关于课程思政融入效果的评价,以课程素质目标为依据,逐步建立了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本次课后,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了一篇关于“合理用药,远离毒品”的科普宣传文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小组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两个学习小组通过录制实验小视频,制作了《地西泮催眠作用》和《地西泮抗惊厥作用》的实景微课并发布于学习群,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学生德育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受多学科共同的影响,很难去客观评价一门课程在其中的作用,但是学生对融入其中的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同和接收程度可以经调查得知。因此,课后在我校20级医学麻醉学和精神专业教学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该班共有学生185人,收回问卷156份,回收率为84.3%。结果可见,大多数学生感觉到融于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且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职业使命感、健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科研精神。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汇总(%, n=156)
4 教学反思
4.1 成功之处 授课过程中,加强了对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运用,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开发,提炼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资源,并通过微课视频、案例或学生讨论等形式呈现,寓教于乐,将思政元素知识点自然融合,提高了学生认可度和学习热情。同时布置课程思政与知识点结合的课下作业,提升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课下组织学生完成自行设计的小实验把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把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了科研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2 不足之处 在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主导地位,学生主动与参与度相对较低,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另外课程思政效果调查问卷设置比较简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5 结语
通过前期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在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但是也暴露不足之处。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丰富与优化这一体系框架,并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逐步将药理学建设成既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又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