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3.0T核磁共振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2023-05-1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螺旋影像学肝癌

闫 峰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影像科 301600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并不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大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或者疑似其他肝脏疾病检查时发现,故多数患者被检出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可能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预后欠佳[1-2]。目前,小肝癌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临床上对这种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工作非常关注,可用的检查手段较多,比如CT、MRI等影像学手段,但不同方法的诊断效果存在差异[3-4]。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64排螺旋CT、3.0T MRI对患者进行检查,将病理活检或者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螺旋CT、3.0T MRI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设为病例组,选取同期32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2.59±9.46)岁。纳入标准[5]:(1)经病理活检或者手术结果证实为小肝癌,共检出病灶组织83枚;(2)自愿体检或(及)怀疑其他肝脏疾病检查;(3)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2)肝囊肿;(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肝细胞腺瘤;(5)肝硬化结节;(6)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转移性肿瘤。 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4.66±8.22)岁。

1.2 仪器设备 宝石64排CT, 生产厂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公司;3.0T MRI,生产厂商:荷兰飞利浦公司。

1.3 方法 螺旋CT:采用64排螺旋CT,叮嘱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检查,检查时将电压设置为123kV,电流设置为160mA,矩阵设置为512×512,层厚设置为8mm,扫查患者的膈顶到肝脏下缘,用高压注射器给患者静脉滴注对比剂,着重扫描病灶部位[6]。3.0T MRI:采用超导磁共振系统,设置为体部相控阵线圈,层厚设置为5mm,层间距设置为10mm,经患者的周静脉注入对比剂,在动脉期20~30ml/s内进行连续扫描2组,门静脉40~50s和60~70s内进行连续扫描2组[7]。DW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扫描参数:TR/TE=5 000ms/81ms,层厚为8mm,层间距为2mm,视野为380mm×380mm,矩阵为128×128,激励次数为3次。

1.4 观察指标 以病理活检或者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螺旋CT与3.0 T MRI的小肝癌诊断准确率以及病灶组织检出率。CT强化值=各期CT值-平扫期CT 值,CT 净增值=静脉期CT 值-动脉期CT 值。通过计算得出动脉期CT 强化值(CTAP)、静脉期CT 强化值(CTVP)、动静脉期CT净增值(CTAV)。DW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扫描参数:TR/TE=5 000ms/81ms,层厚为8mm,层间距为2mm,视野为380mm×380mm,矩阵为128×128,次数为3次,b值分别取20、100、600s/mm2。计算各b值下病灶的ADC值。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小肝癌影像学特征,在CT平扫上面主要体现为低密度病灶、病灶呈结节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界限明显,见图1a;MRI成像T1上肿瘤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见图1b。

图1 小肝癌的影像学表现

2.2 两种方法小肝癌诊断准确率比较 螺旋CT与3.0T MRI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和97.78%,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小肝癌诊断准确率比较[n(%)]

2.3 两种方法小肝癌病灶组织检出率比较 64排螺旋CT平扫的小肝癌病灶组织检出率低于3.0T MRI(P<0.05);螺旋CT与3.0T MRI增强扫描的小肝癌病灶组织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小肝癌病灶组织检出率比较[病灶数(%)]

2.4 不同时期CT强化值和净增值 两组患者CTAP和CTVP值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CTAV显著高于病例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以CTAV为参考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13%(95%CI:60.03%~90.72%)和73.33%(58.06%~84.73%),ROC曲线下面积为0.78(P<0.05),见图2。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CT强化值和净增值对比

图2 两组患者CTAV值比较及其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

2.5 DWI扫描各b值下ADC值 两组患者b20和b100值对应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600值对应的ADC之对照组显著高于病例组(P<0.05),见表4。以b600值对应的ADC值为参考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25%(95%CI:63.56%~92.79%)和84.44%(95%CI:70.54%~93.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0.05),见图3。

表4 两组患者DWI扫描各b值下ADC对比

图3 两组患者DWI扫描b600值下ADC值比较及其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

3 讨论

小肝癌属于一种原发性肝癌,好发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和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情况的人群,临床也见长时间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和肝硬化患者发生小肝癌[8]。据相关研究指出,具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患小肝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常见年龄超过40岁的男性易感性更高[9]。

小肝癌的临床诊疗目前并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病灶组织的直径大小与临床治疗、预后等情况密切相关。近年临床经验显示[10],小肝癌的治疗效果与能否在发病早期治疗有关,说明要尽早发现小肝癌,准确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适宜的治疗方案,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和生存率,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现代病理解剖学指出,小肝癌的病灶组织多在右叶,且大多分布在尾叶,病灶组织大都形成于表浅部位,但有少部分患者的病灶组织在肝叶深处[11]。螺旋CT平扫检查小肝癌时,常见患者的病灶组织为低密度,病灶组织直径<1cm时,则均表现为均匀的密度,但较大的病灶组织密度多不均匀,或者可能出现液化坏死的情况[4,12-13]。采用螺旋CT检查时,仪器主要是以容积式实现病灶组织的扫查和采样,且扫查的速度快,受检者在接受检查过程中仅需要一次屏气即可,这种快速扫描能有效防止误漏诊的情况,也能消除人的呼吸运动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不会出现明显的伪影或者层面跳动,可以利用重建而发现更多的小病灶[14]。但有研究指出[15],小肝癌分化良好时,其血供和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情况非常相似,这时便会出现CT征象互相重叠,影响临床检查与诊断。3.0T MRI能够快速成像,且可以有效避免伪影的出现,这种影像学技术能清晰地观察小肝癌的血供情况,能对病灶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变化进行充分显示,医生能更为全面的观察患者的病灶情况[6,16]。

综上所述,3.0T MRI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多层成像,对肝脏组织中的肿瘤病灶准确诊断,螺旋CT能通过增强扫描检出更多的小肝癌组织,但在病灶组织定性方面具有局限性,实际工作中建议根据患者的病况联合上述两种方法检查,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螺旋影像学肝癌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