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里的“明府”
2023-05-11郭晔旻
郭晔旻
提到“哪里的方言最难懂”,温州话必有一席之地。温州话虽在方言分类上属于吴语,但不仅同属吴语片区的上海人、苏州人听不懂温州话,甚至是住在温州隔壁的臺州人、丽水人听到温州话,同样也是云里雾里。
温州话之所以难懂,语音是一个原因。古代韵书《广韵》有“东韵”与“钟韵”的区别,如今,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里,几乎都不区分这两个韵,但是温州话至今仍分,譬如,温州话中的“龙”和“笼”读音不一样。而在词汇方面,温州话也有一些外地人完全看不明白的词语,“明府”就是其中之一——大概没人会想到,它指的居然是“墨鱼干”。
清代学者梁章钜是福建福州人,他在《浪迹续谈》里谈到,有一次问温州人海鲜的情况,温州人告诉他“海味有明府者”。梁章钜一开始听不明白,后来经过解释,恍然大悟,才知道所谓“明府”指的是墨鱼。向来都说福建方言难懂,可碰到温州话,它也只能甘拜下风。
温州话为什么会把墨鱼干叫做“明府”呢?实际上,这两个字应该写成“螟脯”。明朝时期,郎瑛在《七修类稿》留下记载,“乌贼鱼暴开,俗呼螟脯。”
“螟脯”这两个汉字,“脯”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肉干”的意思。“螟”指的是虫类。它怎么会跟海里的乌贼搭上关系呢?其实,“螟脯”里的“螟”是个借音字。在温州话里,“墨鱼”读成“mai ng”,这两个字念得快了,就成了合音“螟(meng)”。因为读音显得奇特,才被写成了“螟脯”。
浙东滨海,最重乌贼鱼。“螟脯”一词在宋朝就已经有人使用,算是历史悠久。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有“紫鱼、螟脯丝等脯腊从食”的记载。那么“螟脯”又是怎么变成“明府”的呢?这与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有关。
众所周知,乌贼之所以叫做“墨鱼”,是因为体内会分泌墨汁,一遇危险它就会发出墨汁将水搅浑,趁机逃走。所谓“腹中有墨,似县官之贪墨”,这种黑色的墨汁让人联想到贪官污吏将地方治理得“暗无天日”,因此百姓顺理成章地将贪官污吏比作墨鱼,加之古时的县官也叫做“明府”,故而明府一词也就成了温州民间对“墨鱼干”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