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车型后排座椅鞭打性能研究与优化

2023-05-10崖文瀚陈月亮段大禄黎谦凡沙沙

汽车零部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头枕作用力后排

崖文瀚,陈月亮,段大禄,黎谦,凡沙沙

1.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7;2.湖南湖大艾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广西柳州 545007

0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消费者对汽车安全越来越关注,追尾作为最常见交通事故,对乘员颈部的伤害不仅具有顽固性、持久性特点,甚至还很难治愈,因此提升座椅在追尾事故中对乘员的保护性能十分必要。

追尾事故中,前车驾乘人员的躯干加速向前运动,但头部因惯性作用会相对滞后,导致前车驾乘人员头部向后转动而造成颈部受伤,这类受伤称为“挥鞭伤”(whiplash Injury)。为降低挥鞭伤风险,2012年C-NCAP开始引入主驾鞭打试验,2021年C-NCAP增加后排鞭打试验。现阶段对主驾鞭打的研究较多[1-2],也较为成熟,但对后排座椅鞭打性能研究较少。C-NCAP 2021版规程公布的12款车型中,只有5款车型的后排鞭打试验得分超过1.5分(满分2分),得分情况非常不理想,如图1所示。

图1 C-NCAP 2021版后排鞭打得分情况

本文根据前排鞭打的经验,结合某车型后排座椅的结构特性和鞭打试验结果,提出后排座椅优化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为提升后排座椅鞭打性能提供参考。

1 后排鞭打试验评估方法

根据C-NCAP 2021版试验程序[3],将座椅及约束系统参照原车结构固定安装在移动滑车上。随机选择试验车辆第二排座椅的左侧或右侧位置放置BioRID II 型假人,滑车速度以变化量为(20.0±1.0)km/h的特定加速度波形发射,用以评估假人颈部受到的伤害情况。某车型后排鞭打试验如图2所示。

图2 某车型后排鞭打试验

后排鞭打试验在C-NCAP 2021版规程中分值为2分,依据假人内部传感器数据进行评估。主要数据包括颈部伤害指数NIC、上颈部剪切力Fx+、上颈部拉力Fz+、上颈部扭矩My、下颈部剪切力Fx+、下颈部拉力Fz+、下颈部扭矩My,其中上颈部和下颈部取3项得分中最低值作为该组得分,具体评分见表1。

表1 C-NCAP 2021版后排鞭打试验评分

2 BioRID II假人颈部损伤机理及影响因素

假人颈部损伤机理:碰撞中头部和胸部之间的运动差异导致相邻颈椎间的相对运动[4]。发生追尾时,车辆忽然向前加速运动,乘员躯干会被座椅靠背向前推动,但头部由于惯性并未向前运动,而是相对躯干向后仰,此时头部和躯干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导致头部和躯干间的相对加速度增大,上下颈部的Fz、My增大。

总体来说,追尾可分为初始阶段(碰撞前)、收缩阶段(头部后移)、拉伸阶段(头部后仰)、反弹阶段(头部回弹)4个阶段,鞭打伤害主要发生在拉伸阶段,如图3所示。

图3 追尾的4个阶段

鞭打试验中,BioRID II假人评估采集的是头部加速度、胸部第1胸椎处(T1)加速度、上颈部Fx/Fz/My、下颈部Fx/Fz/My,其结构和传感器布置位置如图4所示。

图4 BioRID II假人头颈结构和传感器布置位置

3 某车型后排座椅试验

3.1 某车型后排座椅试验得分

某车型后排座椅按C-NCAP2021版规程进行后排鞭打试验测试,试验得分为0.916分(总分2分),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某车型后排座椅鞭打试验结果

从试验结果看出,后排鞭打主要失分项为NIC、上颈部载荷Fz+和下颈部载荷Fz+,故针对这3项进行分析。

3.2 试验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颈部伤害指数NIC分析

NIC的考察内容为头部与T1的相对加速度和相对速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T-HRC(end)为头部与头枕分离时刻的相对加速度。

式中,AxT(t)为T1加速度,AxHead(t)为头部加速度。相对速度:

由上述公式可知,NIC主要由同一时刻的T1加速度和头部加速度的差值产生,差值越大,NIC越大,反之越小。

试验NIC曲线、头部加速度曲线、T1加速度曲线如图5所示。40 ms时,T1开始上升,73 ms时,头部加速度开始上升,75 ms时,NIC出现峰值,此时T1加速度与头部加速度的差值最大,因此降低NIC的方法有:①降低T1前期加速度;②头部加速度更早响应;③增大头部前期加速度。

图5 NIC、T1及头部加速度曲线

(1)降低T1前期加速度。T1加速度传感器位于颈部与胸部连接处,T1和靠背的相对位置试验时主要受到靠背上部的作用力,如图6所示。可通过减弱座椅靠背上部强度来降低T1加速度。

图6 T1和靠背的相对位置

(2)头部加速度更早响应。头部加速度响应快慢是由头部接触头枕时刻决定的,通过缩短头部到头枕的距离可加快头部加速度响应。

(3)增大头部加速度。头部加速度传感器位于颈部上端处,试验时主要受惯性力、头枕对其的作用力及颈部对其的作用力,如图7所示。

图7 假人头部受力情况

图中,FHX为头枕对头的作用力,FNX为上颈部对头的作用力,Mhead为假人头部质量(4.54 kg),Ahead为头部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

头部加速度由头枕和上颈部对头的作用力产生,本次试验头枕对头的作用力曲线(FHX)、上颈部对头的作用力曲线(FNX)如图8所示。影响头部加速度的因素主要是头枕对头部的作用力,因此可通过增大头枕刚度提升头部加速度。

图8 假人头部受力曲线

3.2.2 上颈部载荷Fz+分析

上颈部载荷传感器位置及受力分析如图9所示,Fz为上颈部载荷,Fh为头枕对头部的支撑合力,Fhx为头枕对头部的X向支撑力,Fhz为头枕对头部的Z向支撑力,Fin为头部惯性力,Finx为X向头部惯性力,Finz为Z向头部惯性力。由图9可知

图9 上颈部载荷传感器位置及受力分析

因此通过减小Fhz和Finz来实现对Fzd的调整。

(1)减小Finz。本次试验头枕高度55 mm(头比头枕高),头枕不能有效约束头部,头部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后方向滑动,因此可通过抬高头枕高度来减小Finz。

(2)减小Fhz。头枕对头部的支撑力垂直于接触面,在上颈部局部坐标系下分解,Fhz向上,则该支撑力对上颈部Fz为正向作用,Fh的方向由接触面的法向决定,当接触面向竖直面旋转,则向上分力Fhz变小。因此,可通过向竖直面调整头枕角度,达到降低上颈部Fz+的目的。

3.2.3 下颈部载荷Fz+分析

针对下颈部载荷偏高问题的研究表明,头部往上运动的距离超出了头枕高度,导致颈部向后弯曲过大[5],如图10所示。

图10 下颈部传感器位置及变形

4 改进方案

根据上述分析,座椅鞭打试验是一个复杂的受力过程,其得分与座椅的众多结构及参数有关,提升鞭打性能,需要对座椅进行多方面改进。综合考虑座椅舒适性、成本、工艺及制造等相关因素,确定4项具体的优化方案:

(1)将卷收器下移150 mm,本次试验后排座椅骨架如图11所示,卷收器位于靠背上部,通过将卷收器下移150 mm、减小靠背上部刚度来降低T1加速度。

图11 某后排座椅骨架

(2)将头枕杆的厚度由1.6 mm改为1.8 mm。

(3)头后间隙由49 mm改为10 mm,缩短头部到头枕的距离,使头部更早与头枕接触,从而减小T1加速度和头部加速度差,如图12所示。

图12 头枕及头枕杆优化

(4)将头枕高度抬高50 mm,同时将头枕向竖直方向旋转10°,提高头枕对头部的支撑,阻止头枕后仰,减小颈部向后弯曲,从而减小上下颈部载荷,如图12所示。

5 试验验证

对某车型座椅按上述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前后BioRID II 假人损伤值及得分明细见表3。

表3 某车型后排座椅优化前后得分统计

由表3可知,座椅改进后NIC值由20.30 m2/s2减小到8.50 m2/s2,得分由0.352分提升到0.780分;上颈部载荷Fz+由930.60 N减小到589.00 N,得分由0.184分提升到0.496分;下颈部载荷Fz+由617.40 N减小到395.00 N,得分由0.380提升到0.532。鞭打最终得分由0.910分提升为1.808分,鞭打得分显著提升,达到了整改目的。

6 结语

本文针对某车型后排座椅C-NCAP 2021版鞭打试验得分较低的问题,对假人运动机理和整个碰撞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通过下移卷收器位置、增加头枕杆厚度、减小头枕到头后间隙、抬升头枕高度、调整头枕角度,使鞭打试验得分显著提高,有效保护乘员在车辆追尾事故中的颈部损伤,为C-NCAP(2021)版后排鞭打性能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头枕作用力后排
后排桩长度变化对双排桩的影响分析①
头颈部放疗中头枕质控的意义及方法探讨
汽车座椅头枕结构对碰撞吸能性的影响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主动式头枕
甲状腺手术后头枕部疼痛的预防与护理研究
两厢车后排乘员保护机制研究
院感防控有两种作用力
大合唱
非稳定流固耦合作用力下风力机收缩盘接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