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房重器 风雅收藏
——砚台的收藏与鉴赏

2023-05-10杨秀云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山东滕州2775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4期
关键词:砚台文化

杨秀云(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山东 滕州 277500)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与笔、墨、纸同列文人案头至宝,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襄助者角色,同时也随着文明的发展而演变出独特的“砚文化”。

一、“文房砚宝”概论

鉴赏砚台,首先要了解砚的文化渊源,了解砚的基础常识以及常见的品鉴方式,进而开展对其文化内涵的品析。

(一)“砚”之溯源

《说文解字》中解,“砚,石滑也”,即其性滑利之石方可为砚,可见砚的主要材料为石质。民间制砚常尝试不同的材料,漆木、金属、陶泥和玉砚为较为常见的几大类,而石质砚则是最为普遍的一类。但由于时风世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石料从发掘直至受到认可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如现今广为人知的端砚,早在中唐时期便有诗人李贺为端石赋诗云“干腻薄重立脚匀”“圆毫促点声静新”,但唐朝时期端石虽有开采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北宋时期端砚质地温润不渗墨等优点才广为人知并得到士人的青睐。

(二)文房名砚

不同时代的文人各有其好,虽然《辞海》中对文房四宝的释义为“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但四宝之一的“砚宝”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代的并非同一类砚台。辟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政权定都于江宁,也就相当于如今的江苏南京一带。南唐兴于江南,也带动了江南地区文化发展,因此当时比邻江苏的安徽涌现了许多文房雅具,最著名者为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以及徽州婺源龙尾砚,当时的“文房四宝”特指此四者。到了宋代,宣笔、徽墨依然位列文房名品,但“四宝”却不再特指诸葛笔、李廷圭墨,而“砚宝”则变为了今人所熟知的歙砚、洮砚和端砚。

(三)砚台鉴法

砚台鉴赏的通用方法,大致可归纳为观、赏、敲、洗四法。所谓“观”,即看其形制纹样与铭文、新旧、修补痕迹等,入眼见构形奇巧、雕工精妙,将玉石金木的天然特性与匠人的巧思结合起来,令人颇感文质皆宜者为佳。“赏”则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如玉石之砚,观其质有莹润之意,手触之温润细腻,自有气韵由内而发者佳。“敲”主要是听其声,以手托之轻轻叩弹,品味不同材质工法所带来的不同声音。“洗”主要针对有使用痕迹的砚台,清洗其墨迹使铭文、饰纹样完全显露,并方便观察其是否存在旧伤或修补的痕迹。此外,“擦”“掂”“呵气”等法,亦是根据砚的材质判断品质的常见方法,此处不一一列举。

二、砚文化的演变

赏玩收藏古砚文玩,需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以便于对不同朝代、不同文化风气下制作的砚台进行鉴赏;而品鉴当代砚台,也应了解砚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品鉴砚的文化渊源以及艺术构思。以下对砚文化的演变发展进行简述,以供赏玩砚台之参考。

汉 三熊足带盖石砚 滕州市砚台博物馆藏

宋 文天祥铭抄手端砚 滕州市砚台博物馆藏

宋 乌玉砚 滕州市砚台博物馆藏

(一)先秦:砚的诞生

砚台,也名“砚瓦”,因其形如台、凹如瓦而得名。《释名》中对砚的释义为:“砚者研也,可以研墨和之濡也。”虽然随着文化的发展,砚已经成为文人赏玩的一大“雅物”,但砚台诞生之初仅是作为一类工具,与刀剑、碗碟无异,因此早期的砚更加重视的是性质是否坚实耐磨。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一套用于彩绘陶器的工具,其中便包括了一方石质的砚台,可见作为一种工具,砚的历史十分久远。到了先秦之时,绚烂的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及书写记录技术的发展使专用于书写的砚随之诞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石砚由鹅卵石打磨而成,外方内圆线条流畅,虽无后世精雕细琢的纹样,但已经展现出有别于此前绘画用砚的精美。除了耐用、易得的石砚,陶、铜等材质的砚也相继出现。

(二)两汉:砚的发展

汉代的砚台形制相对更加精美,石砚多为圆形砚面的三足形砚台,多加盖,状如小鼎,且刻有简单的花纹。在汉代,就地取材的简单砚台十分常见,而略加修饰的外形则体现了汉代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趣味。偏重实用性的汉砚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兼具审美价值的砚台,如敦煌南湖林场所发掘的一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一方圆面三足石砚,并非简单的方圆几何形制,而是雕琢成熊状,砚下三足皆为惟妙惟肖的熊头造型。古拙大气的汉砚为砚文化在被称为“文化自觉的时代”的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唐宋:砚的成熟

隋代砚台多见瓷、陶材质,而石砚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扬,且多为足支形砚。但随着唐以来社会稳定、文化发展,聚墨效果不佳的平直砚面逐渐向聚墨更佳的倾斜砚面发展。常见的足支形砚演变为箕形砚,并逐渐向后世多见的无足、深槽砚演变。与此同时,石砚也逐渐兴起,如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便是始于唐武德年间,唐代文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提到内丘的白瓷瓯和端溪的紫石砚乃是不分贫富人皆可用之。此时的端砚并无后世雕琢精巧之态,而是更重视其实用功能。到了宋代,文人意趣愈发得到推崇,对日常用具的“雅趣”的追求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社会风气,砚台的选材、纹饰、工艺等愈发考究,砚台从“器用”走向文化领域,不乏文人墨客将砚台融入文学创作,如苏轼的“清诗未就冰生砚”、辛弃疾的“自与诗翁磨冻砚”等。

(四)明清:砚的繁荣

明砚集宋砚工艺之大成,雕工细腻精湛,重视对形神的把握,不追求繁复矫饰之美,整体风格更加简约、素雅,展现明人自然生动、简单质朴的审美追求,以简明的线条勾勒流畅的态势,给人以收放自如、毫不拘泥做作的灵秀通达之感。清砚继承了此前中原文化下的精巧雕工,风格与明砚截然相反,追求富丽华贵之态。清代的仿形砚对外形拟真的重视度极高,如雕龙形必鳞须毕全,雕白菜则需将菜叶的纹路褶皱一丝不苟地展现出来,且惯用大量图案纹样对所仿物形进行修饰,乍看之下便生花团锦簇之感,而高超的雕琢工艺有力地支撑起这份繁缛审美需求。整体上看,明砚继承了宋砚的端秀,并以本朝简约自然的审美为导向创造出风格大方的砚文化,对材料的开发以及工艺的运用更加成熟完备,而清代砚台则从砚文化的高度繁荣中走向工不厌精、料不厌细乃至重审美轻实用的道路。

三、砚台的形制分述

砚台的材质以石为主,玉、木、竹、金属等亦有之。早期砚的形制相对简单,而在后期的发展中,其美观性与功能性亦得到了极大发展,砚台也从一类器具逐渐成为一种值得赏玩的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对砚之形制的品鉴成为砚台鉴赏的主要内容。

(一)几何形砚

几何形砚也可被称为“正形砚”,即圆形、椭圆等外形相对规整、近似规范几何图形的砚台。此类砚台的制作并不以原料的天然形态为重,而是经过设计、切割使其呈现相对规范的外形。这一种砚形的设计思想重在突出“规矩方圆”的理念,是一种常见的契合儒家思想的形态。鲁地作为儒风繁盛的儒家文化发源地,在几何形砚的制作与设计上具有丰富的心得。因此,鲁砚多为正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梯形、六边形、八边形砚也属常见砚形。这类几何形砚在设计时经过精密的推敲与测算,对线条比例等事先做好规划,以求成品线条流畅饱满且比例优美,充满端方稳重的“君子之风”。除了典型的几何形砚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砚形,即琴形、葫芦形等具有较为典型的可辨识形象且其线条构型自有规律的形态,这类砚形虽然并非几何形,但由于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此类形象形成了一种具备内在规律性的形象符号,因此也可与几何形砚归为同属。

(二)足支形砚

足支形砚不同于如今常见的如盘如盏的砚台,而是砚身下有足支类似鼎的样式。这类砚的产生可溯源至汉,流行于唐及以前。其中,三足砚作为多足支砚最早出现的一类砚形,流行于汉代。而后,砚的“足”愈发多样化,多足支砚的砚足数量不等,多随着砚身在砚下围作一圈,因此也可称为圈足。与圈足形相对应,此类砚面多为圆状,圆形的砚身使砚足能够均匀排布成圈。后来,在足支形砚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箕形砚,砚下两足使砚面如簸箕状倾斜,是唐砚的主要流行样式。

(三)仿生形砚

华夏地大物博、物种丰茂,因此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许多动植物对于人们来说是具有独特意义的象征。比如鱼同“余”、鹿同“禄”,多为吉祥寓意;比如麒麟、仙鹤,一者为神话中的祥瑞,一者为常与仙神联系在一起的吉禽;再如竹子有君子劲节之风,葡萄多粒成串寓意人丁兴旺、丰收富足。此类形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砚台作为文人之物,也常被雕琢为动植物的形状,如鱼形、蝉形、蝙蝠形、竹节形等,象征文人的风骨气节、理想追求与生活志趣。品鉴此类砚台,通常从其形与神两个层面进行欣赏。一方面,砚形仿生,须得抓住所仿动植物的特征,并不妨碍砚台本身的实用功能,此之谓“形胜”;另一方面,中华艺术理念重视气韵意境,一味求外在形貌的真实未免有“匠气过重”之嫌,因此在设计、琢磨砚台外形时,通常更强调“形神兼备”“意境生动”,品鉴仿生形砚亦应体会其神韵。

(四)什物形砚

什物形砚与仿生形砚有相近之处,都可归属于仿形类的砚形制,但其设计、制作时所选择的题材为人工所制的具体器具,如铜镜、古琴、花瓶等,而非天然生长的动植物。因此,在欣赏什物形砚时,往往不重其神韵而更多关注其设计的奇巧精妙。设计什物形砚的思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具象化设计思维,即真实地展现所仿什物的形貌,力求写实;二是抽象的设计思维,抓住什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使观者虽不见实貌却可以联想所仿什物的具体样式。所以,什物形砚繁荣鉴赏可以从设计者的巧思入手,通过物形与砚的质地、色泽、纹理的结合感受仿形的趣味。

(五)天然形砚

天然形砚与此前所提及的诸类砚形不同,其虽然也经雕琢设计,但设计的侧重点不是对人的诉求,如展现端肃朴直的思想理念、赞赏松竹梅君子气度的价值体现等,而是从材料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造型与理念的延伸,其砚重在欣赏自然意趣,追求“天工”与“人工”的共美。天然形砚又可被称为“随形砚”,“随”的是石料天然的形态,宋人言“不加斧凿以为砚”,即此释义。根据砚石天然的外形、色泽、纹理进行雕琢,凸显砚石“天生天长”的意趣,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较之精凿细雕且变其形、改其纹的制砚设计,这一类砚形更符合文人彰显个性的需求。一方上品天然形砚,制作者能够随其形、就其势,充分显其美而化其陋。

四、结语

砚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要对砚台进行收藏鉴赏,不仅要从“器具”的层面欣赏其材质、工艺,更要从“文化”的层面,发掘其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对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同步进行鉴赏。因此,若要鉴赏砚台必须充分了解这一文房重器的发展历史,结合其形制赏其形、感其神,深度体会砚文化的风雅意趣。

猜你喜欢

砚台文化
砚台,中国人 雅致生活的典范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翰墨飘香的砚台
谁远谁近?
墨锭和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