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理论下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
——以重庆北碚老城区为例
2023-05-10毛华松孙少彬
毛华松,王 静,程 语,孙少彬
引言
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作为地区近代发展史的见证之一,是早期西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引入中国并得以实施的典型区域,具有独特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市民日常生活的容器,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中国在过去的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多以历史长短“论资排辈”[1],在“重古代、轻近代,重政治、轻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往往只注重保护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地段,而那些只有百年历史左右的近代历史地段却没能得到全类型、全要素的保护,同时过去各地的保护实践主要集中在文物保存更为丰富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2],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关注不足,从而导致大批近代城市历史地段在城市建设中逐渐破碎和消失。在当前国家提出将历史地段作为一种新类型纳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背景下①,探索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中国近代史对“近代”的时间划定②及相关文件③对“历史地段”的定义,“近代城市历史地段”指具有一定数量的近代历史遗存、能够代表近代城市发展进程并能真实反映近代历史景观风貌的城市地段。近代城市历史地段建设引入了近代西方城市规划手法、建筑材料、结构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3],空间格局相较于古代历史地段更适配现代生活[4],因而在物质空间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由于旧城人口膨胀无法继续满足居民在生活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城市更新便以原有格局为基底不断迭代改造,且大多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1]的方式。伴随着城镇化的干扰破坏,近代城市历史地段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古代历史地段的破碎化特征,进而影响了近代历史地段的完整性保护。
保护城市历史地段的完整性、和谐性是其更新发展中的重点[5]。因此,本文尝试从“城市织补”理论的系统整体观和文脉主义思想出发,结合近代历史地段的遗产空间特征进行解析,探讨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方法。以重庆北碚老城区为例,进行历史演变研究和现状场地调查,梳理其物质空间要素的破碎化现状及成因,通过对城市格局及肌理的保护织补、以街巷为主的公共空间网络的建立、历史文脉的唤醒,提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整体保护策略,以期营造系统完整、活力有机、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1 织补理论相关研究
1.1 织补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1.1.1 织补理论的内涵
“织补”在辞海里的解释是:“仿照织物的经纬线把破的地方补好。”[6]织补理念是一种主张系统整体观、提倡小规模更新的城市更新策略[7],旨在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片段化、破碎化问题。这种策略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一件织物,而城市中的建筑、空间、肌理等则是构成这件织物的经纬线,其中“织”指通过编织联系的方式将不同特征的元素碎片集零为整,“补”则是在遵循原有城市空间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置入介质修复原有的缺陷和漏洞,使之成为完整的城市肌体。织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保护城市历史遗迹、优化旧城结构并延续城市文脉,强调的是以一种点式的微观手法进行选择性“织入”,倡导“保留—修复—延续”[8]。在保护、延续城市原有结构肌理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微观意义的城市脉络织补与整合,最终形成连续有机的城市肌理和完整的城市形态,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营造整体性、多元化、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激活处于衰退困境中的城市空间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2 织补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织补理论诞生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时期,意在改善大量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导致出现的城市空间与历史意向碎片化、片段化的问题[9]。“城市织补”理论最早由英国建筑师柯林·罗在其所著的《拼贴城市》中提出。他提出运用文脉主义思想解决拼贴城市的空间问题,用街道和公共空间将孤立破碎的城市片段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便于公众生活的空间环境[10]。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后的新柏林运用“织补”的方式修复和更新残破的城市环境,从城市肌理的织补发展到整个城市空间的织补。在此之后,织补理论涉及的领域逐步扩展,从微观的城市环境扩展到整个城市,最终发展成为涉及城市各个系统的广义“织补”理论。2001年,巴黎将“织补城市”作为申办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至此织补理论逐渐传向世界,并广泛用于城市更新[11]。
中国对于织补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保护、旧城更新、景观织补、历史街区保护、文脉织补等方面,大多为策略方法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张杰教授作为国内研究织补理论的第一人首次将织补理论运用于株洲市旧城更新项目中,从生态、用地与产业、交通、形态肌理和特色环境等方面提出织补策略[11];高凯悦、李春颖等学者结合织补理论提出“拆”“洗”“缝”“补”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12];陈雪运用景观织补理论从“织”与“补”两个层次提出城市肌理修复的方法[13];吴左宾采用“微织补”的手法从“点、线、网”3个层级进行文化空间体系建构以织补城市文化碎片[8]。这些织补理论的实践研究为破碎化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更新思路和策略路径。
1.2 织补理论在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适用性
1.2.1 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特征
近代城市规划建设较早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在城市经济、居民生活、交通建设等方面与现代生活接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实体空间上,由于近代历史地段的建造时间距今不过百年左右,其物质空间与古代历史遗存相比更贴合现代功能需求,伴随城镇化的更新改造,呈现出不同于古代的破碎化特征。
(1)城市空间肌理和风貌被破坏,但城市格局和空间结构保留较为完整
在城镇化进程中,近代历史地段与古代历史地段一样普遍面临着大拆大建带来的城市肌理要素破碎化的问题。现代大体量高层商住建筑的侵占使得城市立体空间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新旧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不协调导致城市整体风貌残缺不全。然而,与以传统营城制度和礼制观念为主要建造思想的古代历史地段相比,近代城市在空间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大多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注重城市功能发展和效率提高。因此,相较于古代,在过去城镇化进程中近代城市的空间格局和道路结构能够更多地被保留和延续,如青岛、大连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是在殖民期间帝国主义根据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的,均采用了高效率的轴线、方格网、放射线结构的城市布局,与现代城市功能结构相似。对比近代的历史地图可以看出其近代时期的道路线型和走向未发生较大变化,主要结构基本延续至今(图1)。
(2)历史遗存破碎离散化,但遗存要素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
现代城市功能的变迁及大量高层商住建筑的修建割裂了过去完整的街道空间形态,使得历史遗存以离散性的破碎化形态存在,这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普遍问题。相较于古代历史地段,近代历史地段的遗存要素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一方面,近代西方技术的引入带来了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进步,与一般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古建筑相比,近代建筑在结构加固、材料获取等方面都较为容易,具有更强的耐久性,因此留存至今的遗存数量更多。另一方面,近代城市是服务于市民的经济城市,形成了公园、广场、教堂、电影院、学校等一系列服务市民的公共空间[14],为公众带来全新的生活观念和娱乐方式,因而这些公共空间要素得以在城市变迁中延续至今,并丰富了近代历史遗存的类型,如青岛、大连近代时期修建的广场、公园、林荫道、博物馆等公共空间现仍作为市民开展日常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图1)。
1.2.2 织补理论的适用性
“城市织补”理论是应对城市结构破碎化、城市肌理断裂行之有效的城市更新理念[15],立足于文脉主义思想和整体全局观,按照城市原有的生长逻辑进行补充、联系,用“织补”的方式把片段化的现代发展和传统文脉“缝合”起来,使得片段化的城市空间能够形成可持续运行的系统或网络,对于更新、修复破碎化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而言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针对近代城市历史地段存在的肌理破碎、要素离散等问题,织补理论能从方法论上给予策略指导,对各种要素进行整合分析,寻找织补脉络,以循序渐进的小规模织补方式把存在的要素进行更为整体的保护。这与历史地段保护中可持续性和动态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为历史城市提供了一种整体积极健康生长的更新模式。另一方面,近代城市历史地段具有空间格局保留完整、遗存数量多且类型丰富的特征,能为织补理论提供“缝补”的良好物质媒介。其中,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中的公共建筑、公园、广场等遗存可作为织补中的“点”,这些遗存类型丰富且与日常公共生活结合紧密,其活化的可能性更高;同时由于近代城市空间结构保留较为完整,因此可将其道路、街巷作为织补中的“线”,更好地发挥织补的效能,缝合破碎衰败的历史环境(图2)。总而言之,织补理论具有系统整体观、方法微观性和尊重事物原有特征的真实性,与历史地段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高度契合,因此可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图2 织补理论在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中的适用性
2 基于织补理论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路径
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留存的街巷结构、公共空间等要素为破碎化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织补媒介,因此结合其特征,基于织补理论自微观向宏观、局部织补的特性[8],提出“要素识别—核心激活—骨架链接—网脉通络”的织补思路,沿着“点—线—网”的步骤先“补”再“织”,最终塑造整体有机、具有内生动力的城市脉络体系,具体步骤见图3。
图3 基于织补理论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
2.1 要素识别,基底保护
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是城市织补理论的重要原则,应在织补要素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织补基底的保护修复,以延续其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历史发展规律。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调查,厘清历史变迁过程和场地现状条件,识别提取如空间格局、街巷结构、城市肌理、历史要素、公共空间等重要的织补要素。在此基础上,历史格局、街巷结构作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重要遗留要素同时也是织补的基底和框架,应对其进行保护、修复与稳固,为构建稳定的城市脉络体系夯实基础。
2.2 核心激活,介质融入
基于织补理论“点式”微织补的手法,选取碎片化分布的历史遗存作为核心织补点,并在其周边植入融合介质,以形成织补体系中焕活历史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触媒点。在织补要素识别的基础上,以碎片化分布的历史遗存为主要核心织补点,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并通过优化外部空间、置换功能、提升环境等方式创新场景体验,带动周边社区发展。对遗产点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整饰和形态改造,优化提升其基础设施和空间品质,与核心织补点共同形成整体协调的肌理风貌。根据核心织补点周边的环境条件,增补、激活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将其作为织补体系的融合介质,与织补核心点一同作为触媒介质,由局部带动整体,点状织补城市空间和历史碎片。
2.3 骨架链接,网脉通络
在城市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将织补核心点和织补介质通过线性空间要素进行链接形成织补骨架,并聚线成网、引导激活,构建完整贯通的城市网络。街道作为联系城市空间的必要廊道,包含密集人群和复杂活动类型,是空间异化产生的主要“冲突界面”,也是城市碎片的有效“黏合剂”[16]。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留存有较为完整的道路骨架和街巷结构,因此可建立以街道为主的链接廊道,串联离散分布的遗产点和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形成关联耦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和遗产网络。同时通过历史空间的保护和策略性再利用、文化内涵阐释及主题活动植入、文旅业态融入等,延续场地历史文脉和场所记忆,激活城市内生动力,创造连续有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3 北碚老城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探索
3.1 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概况
北碚老城近代历史地段位于重庆市北碚老城区嘉陵江畔,是北碚乡村建设的起点和近代城镇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被美国《亚洲》杂志誉为“中国最成功的城市规划实践”[17],成为当时现代化城镇以及乡村建设的典范。
北碚老城发端于清初嘉陵江畔一个依附码头的贫穷乡场,彼时“市街狭小,房屋卑陋”[18],仅有几条街巷(图4-1)。直至民国初期,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带领群众在此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在考察了青岛、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建设后,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事业、治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积极创办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将北碚建设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形的花园城市和“新工业社会之商埠”的近代城市[19],形成了方格网式的城市整体布局和街心花园、北碚公园、林荫道、体育场、江岸绿地等公共空间相互交织的城乡环境,奠定了北碚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图4-2,图4-3,图5)。
图4 北碚老城历史格局演变
图5 乡村建设改造后的老城格局
现今的北碚老城基本保存了近代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路网结构,历史延续的“十”字形主街仍是今天老城的主干道(图4-4)。同时留存下的一大批诸如峡防局、中国西部科学院、实用小学、峡区图书馆、平民公园、北碚体育场、街心花园等乡建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公共空间要素(图6),是北碚由乡村迈向现代化城镇的历史见证,已融入北碚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构成了北碚印刻乡建记忆的地方意象和文化认同[20]。
图6 与卢作孚有关的北碚历史文化遗存分布与核密度分析
由于人们过去对北碚老城历史价值认知不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和影响使得北碚老城历史地段的空间肌理、文化要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以“碎片化”的方式分散于老城中。因此,北碚老城历史地段在类型特征和现实困境上对于探索破碎化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方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梳理北碚老城存在的破碎化问题,结合织补理论的方法指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3.2 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破碎化现状
结合历史变迁梳理、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归纳提炼出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的主要问题。
3.2.1 历史环境碎片化,历史空间格局感知薄弱
虽然城市大体上还保留着乡建时期的空间格局和以近代历史道路为骨架的路网体系,但是随着城市功能变迁、人口扩张和交通发展的需要,老城区近代历史环境被现代建设逐渐侵占,城市历史空间形态呈现出破碎离散的状态。由于城市商业中心向新城转移以及码头水运功能的退化,原本依附码头而繁荣的商业场镇的功能变成以社区居住为主,地段活力逐渐衰退(图7)。北碚老街中体现近代风貌下店上宅的二层楼房被现代高层洋房所替代,朝阳路和中山路上也出现了较大体量的高层商住建筑,使老城的街道肌理和整体风貌发生了改变(图8),打破了街巷原本连续的立体空间形态,也割裂了以“十”字形街道骨架为关联结构的各个历史文化遗存和公共空间要素。滨江道路和高架桥的建设破坏了城市自然本底(图8),切断了北碚老街通往朝阳正码头的历史轴线(图4),割裂了老城与嘉陵江原本紧密的历史关联,从而使得地段与山水的整体关系破碎化。历史环境要素的破碎,使人对北碚老城整体的历史空间格局感知薄弱,历史空间可读性不强。
图7 乡村建设时期城市功能布局与现状老城功能布局对比
图8 20世纪40年代北碚老城区空间格局与现状城市空间格局对比
3.2.2 文化价值外显不足,缺乏文化内涵阐释
由于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集聚效应发挥不足以及缺乏对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文化价值外显不足,整体文化氛围淡薄。城镇化进程中大体量商住建筑的侵占和破坏使得北碚老城区现存近代历史遗存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离散化的状态(图4-4),彼此之间关联薄弱,难以形成整体的文化集聚效应,未能彰显出遗产整体的价值并突出老城文化特色。同时,地段内缺乏对卢作孚乡村建设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价值阐释,相关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商业业态均不能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导致在地性文化感知不
足。例如北碚现存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儿童戏水园、母与子游园等街心花园,园内主题雕塑、景观小品等文化符号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未完全彰显出北碚乡村建设历史和地域文化精神(图9),人们难以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地段目前也缺乏对北碚近代乡建历史文化的宣传,且文旅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文化体验以旅游参观为主,缺乏可供深度体验的功能业态和空间场景,因而城市整体文化吸引力不足。
3.2.3 公共空间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多元生活需求
笔者通过对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的现状调研,发现该区域存在公共空间缺乏且品质不佳、无法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多元需求的问题。虽然近代时期的街心花园、体育场、北碚公园、码头等公共空间要素都大体留存并沿用至今,但是由于老城区人口密度增加、旧时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同时,由于场所内活动空间较少以及公共活动设施的老旧和缺乏,场所品质欠佳。例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与市民生活紧密联系的街心花园无法为周边的劳务招聘、相亲、体育健身等公共交往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场所(图9),场所活力受到限制。
图9 北碚老城区街心花园现状问题
3.3 基于织补理论的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策略
3.3.1 保护范围划定
根据历史地段整体保护的理念与原则,以保护地段核心价值为导向,将文化价值较高、遗址遗迹较为集中、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能完整真实地反映近代北碚历史风貌的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核心范围内主要包括近代街心花园式路网结构、西部科学院、峡防局旧址、红楼等乡建时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街心花园、北碚公园、北碚体育场等近代公共空间要素。根据资源要素本体空间边界和历史格局风貌的完整度,参考相关规划文件④,综合用地布局、城市道路边界等因素,划定北碚老城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核心保护区边界。同时为完整保护历史地段整体风貌、保证历史地段整体视觉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风貌协调性,考虑便于后期规划管控等因素,结合道路边界划定建设控制区(图10)。
图10 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保护范围划定
3.3.2 保护更新策略
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识别出北碚老城区历史地段重要的织补要素为乡建时期的文化遗产、“十”字形骨架的近代街道、方格网式街巷格局和花园式城乡环境。针对北碚老城历史环境破碎化、片区文化特征不明显、公共空间供给不足等问题,依据织补理论的方法要求,提出基底格局保护、城市肌理修复、公共空间缝补、城市网脉激活的保护策略。
(1)保护基底格局,修复城市肌理
城江相依、“十”字形骨架的近代街道、方格网式街巷肌理、花园式城乡环境是北碚老城区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因此加强对山水基底、近代路网结构的保护以及城市肌理的修复是老城整体织补更新的首要任务。
首先,修复老城整体山水格局,通过调整城市路网使滨江路下穿地下隧道,恢复北碚老街与码头的轴线联系,并将北碚老街与滨江码头广场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地块,强化城江相依的格局特征,营造地段与山水的整体关系。保护江岸形态、尺度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白鱼石、码头等历史遗址,为市民提供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滨水开放空间;保护以近代历史道路为骨架的路网体系,保护近代路名以及原有路网格局和空间尺度,延续原有道路走向,严禁随意拓宽道路、建设大尺度广场,保证近代历史街巷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其次,将碎片化分布的乡建遗产作为核心织补点,通过对遗产及其周边的建筑进行保护和管控,修复老城立体空间形态。对核心保护区域内的建筑严格进行高度管控,加强建筑形态引导和风格色彩管控,对大型建筑的沿街界面按照视线控制的原则,进行体量细化和界面处理,如逐层后退、化整为零、加设披檐和门廊等,修缮地块肌理和边界形状,使整体风貌协调一致,强化历史空间形态感知。
(2)建构链接骨架,织补公共空间
针对北碚老城公共空间要素及历史遗存与街区的紧密关系被打破、呈现离散化存在的问题,通过建构以街道为链接骨架的关联性公共空间体系,织补碎片化分布的历史文化要素和日常生活场所,形成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和历史文脉延续的主要载体,强化老城整体空间联系。营造近代公园、广场、街心花园、北碚体育场、滨江绿地、公共院落等公共开放节点,并针对公共空间供给不足的问题根据场地条件把适当增补城市绿地、硬质活动空间作为织补融合介质,使近代“十”字形骨架的道路和街巷串联缝补,构建街道与多样化的面状开放空间相结合的网络结构,形成最接近卢作孚城市规划思想的公共空间体系,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提升区域整体性、联动性和活力感。
同时,可结合街道建立连续的步行系统,将原本孤立分散的公共空间和历史遗存联系成容纳商业、休闲、旅游的城市公共空间带,营造连续的步行体验,增加地段的凝聚力,并对老城区进行交通管控,通过单行化、限速以及人车合流的方式释放慢行空间。
(3)阐释文化内涵,激活城市网脉
在关联性公共空间网络构建的基础上,通过文化阐释路径打造、文旅业态转化、文化符号融入等方式解决目前北碚老城存在的文化特征不明显、社区活力不足等问题,以此强化游客对北碚老城的历史文化感知,并疏通、激活城市网脉,使历史遗产、居民生活、产业发展、游赏关系与社群有机融合,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文化阐释路径方面,借鉴波士顿“自由之路”的展示方法,通过恰当的场所叙事策略来整合离散的历史遗存点,继而提升、营造城市街区的文化特色[20],打造一条展示卢作孚精神文化的遗产小径,串联织补各个孤立分散的历史遗存点,系统展示“西部科学院—峡防局—码头—北碚老街—街心花园—体育场—北碚公园—中山路”的乡建故事,形成叙事性文化游览体验,增强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可读性,并以此为引擎促进地段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地段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
其次,在文旅业态转化方面,结合路径中的核心织补点置入相关文化产业,如植入创意工坊、创意书店、艺术展览、室外咖啡等文创商业,提供街史展陈、商业服务、观光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塑造体验式文化集聚地,激发地段活力。
最后,在文化符号融入方面,可通过历史老照片的挖掘提炼乡建文化符号,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铺装、城市家具和标识系统。结合文化路径节点设置彰显乡建精神的雕塑、文化小品、文化景墙、路标等各类标识物,展示北碚乡村建设时期的历史进程与重要事件,帮助游客感知北碚的地域文化内涵,强化居民及游客对北碚老城的记忆和文化认同。
4 结语
近代结合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城市建设理念与当代生活有较强的契合性,因而大多数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空间格局、公共空间要素得以留存与延续,并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融,但过去快速城镇化中“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使得近代城市历史地段面临破碎、消失的危机。织补理论以其系统整体观、遵循事物原有规律的原则为破碎化的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立足于织补理论的文脉主义思想和从微观到宏观的织补手法,提出“要素识别—核心激活—骨架链接—网脉通络”的历史地段保护更新路径,并以重庆北碚老城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为具体研究案例,基于北碚老城破碎化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针对性提出基底格局保护、城市肌理修复、公共空间缝补、城市网脉激活的保护策略,以期缝合破碎化的历史空间并实现地段的活力发展,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内生动力,“让历史在当代生活环境中存活下来”[21-22]。
注释:
①对目前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系统性不强、整体性不够、保护对象类型不完善等问题,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并明确提出“历史地段”的概念,强调历史地段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②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领域中,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是与中国近代史年限保持一致,即把“近代”的时间划定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1840—1949 年)。
③历史地段的概念引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 50357—2018)》。
④历史地段保护范围可参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 50357—2018)》中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划定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