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年友好的历史街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重构
——以湘潭市通济门片区为例

2023-05-10敖天姣

中国名城 2023年4期
关键词:户外活动片区边缘

周 红,敖天姣

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城市记忆与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历经岁月洗礼的历史街区有的面临拆除的风险,有的居住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街道边缘空间模糊,生活秩序混乱。而在街区中的居民大多以世代居住于此的老年人为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机能在不断地下降,其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退化[1];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易出现孤独、失落、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的影响,使得他们所能选择的活动空间范围也不断缩小。当老年人的活动问题置于历史街区这一特殊区域时,面对历史街区中开放空间稀缺的情况,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使用便利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无疑成了深受老年人群欢迎的场所。如何利用历史街区内有限的条件,结合老年人心理与行为需求,为老年人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推进适老化改造,打造“老年友好城市”,是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课题。

1 “老年友好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老年友好型城市(Age-friendly Cities)是一种能够减少和改善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问题的城市,其兼具包容性与可达性(消除各种物质与非物质上的障碍)的城市环境,从而促进积极老龄化。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老年友好城市”的概念,并于2007年颁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旨在减少和改善老年人群在城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尊重、包容[2]。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老年友好社区的规划建设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实现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有关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多侧重于住房、交通、配套设施等社区物质环境空间的建设[3],然而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界认识到老年友好社区的社会环境对于老年人的重要性,因此,近年来老年友好社区研究包含了住房、户外空间、交通、社会参与、社区包容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构建[4]。其中,社区户外空间作为老年人开展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老年友好理念的导向下,其规划设计应注重老年人的感受和体验,在保证老年人的安全与方便的同时,兼顾非老龄群体的使用需求,凸显便捷可达、空间适老、全龄共享、功能复合等空间特征,从而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

根据2020年进行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 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形势不容乐观。老龄人口的持续走高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促使着我国加快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国家也就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2015年上海发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导则结合国际社区建设经验,从户外环境和设施、公共交通和出行、住房建设和安全、社会保障和援助、社会服务和健康、文化教育和体育、社会参与、社会尊重8个部分对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提出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开始注重老年友好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医养结合,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进程上已经步入了正轨。诸多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拟推荐名单。名单中将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福州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重庆市九龙坡区、陕西省西安市10个城市作为2021年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的表扬激励推荐城市。

2 通济门片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分析

通济门片区位于湘潭老城区(图1),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湘潭仅存的两片历史街区之一。自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到民国时期,该片区一直作为湘潭县县治所在地,曾长期是湘潭的政治经济中心,湖南商旅云集于此,商贸十分繁荣。街区内现存着文庙、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刘烈士祠等多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价值十分丰富。通济门片区居住人口密集,其中老年人比重较大,占比为片区总人口的35%左右。片区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匮乏、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大多数老年人自发利用街道边缘空间来进行诸如闲聊、打牌等休闲交往活动,但这些街道空间与街区内的交通空间混杂,且环境场所感匮乏。本研究以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特征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现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重构设计方案。

图1 湘潭市通济门历史街区现状

本文界定的生活性街道主要指以充分体现历史街区内当地居民居住文化生活为主,除交通联系功能之外,同时也兼具文化、娱乐、商业等其他功能在内的街道,包括社区周边的城市次干道,社区内部的支路、巷道等。生活性街道尺度更符合人的步行活动需求,承载着居民社会交往与休闲娱乐的生活性功能,同时也是历史街区内仍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功能、富含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本文研究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是指生活性街道的沿街建筑边缘与街道道路之间交界处的这一空间地带[5],包括步行道空间、街巷交叉口空间等为人们提供休闲体验、社会交往的空间。

2.1 户外活动类型以低强度、趣味性强的活动为主

根据实地观测情况,湘潭市通济门片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多样,包括聊天、棋牌活动、健身锻炼、散步、听曲、唱戏等,其中喝茶闲聊与棋牌活动是通济门片区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老年人经常进行的户外活动依次为喝茶闲聊、散步、棋牌活动、健身锻炼和养花(图2),由此可见,通济门片区的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强度较低的休闲娱乐类活动,而进行较高强度活动的老年人人数较少。

图2 老年人经常选择的户外活动类型

2.2 户外活动时间段集中在白天且持续时间长

从调研结果来看(图3),绝大部分老年人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超过3 h,其中有9%的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间甚至达到6 h以上,且老年群体活动时间段集中在8:00—10:00和14:00—17:00。一方面,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闲暇时间增多,休闲活动成为老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另一方面,尽管老年人活动能力有所下降,活动范围缩小,但只要有可能,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到外面坐坐”,老年人通过这种与外界被动式接触的方式来观察和倾听他人,同时获得一些有趣的信息及愉快的体验[7]。

图3 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间与占比

2.3 户外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10 min生活圈之内

由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受到自身行动能力的制约,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家附近活动。通过调研发现宅前、街道两侧、街心公园以及附近的雨湖公园是通济门片区老年人主要的户外活动地点。其原因在于这些地点均处于社区老年人步行10 min的距离范围之内,可达性较高。

3 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现状及使用特征分析

3.1 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类型

结合湘潭市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现状调研情况,按照空间的活动功能属性特征,本文将通济门片区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划分为休闲交往型街道边缘空间、文化娱乐型街道边缘空间和商业型街道边缘空间3类(表1)。

表1 街道边缘空间与空间环境特征

3.1.1 休闲交往型街道边缘空间

休闲交往型街道边缘空间是分布最为广泛且是老年人在交往活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空间形态与尺度多种多样。这类空间以点状、面状、线状等多样的空间形态零散而随机地分布在通济门片区内的建筑檐下空间、公共设施使用空间、公园出入口空间以及巷道灰空间,其空间基本要素组成是桌子和座椅。

3.1.2 文化娱乐型街道边缘空间

文化娱乐型街道边缘空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空间设施配置丰富的活动空间,往往承载着老年人唱戏听曲、健身锻炼、下棋打牌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这类空间在通济门片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雨湖路与熙春门路相交所形成的街心公园之中,空间中有着桌子、座椅、电子显示屏、遮阴树、健身器材等多种要素,是通济门片区中老年人聚集最为明显的场所。

3.1.3 商业型街道边缘空间

商业型街道边缘空间是指一些流动摊贩选择在街道边缘、十字路口处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进行占道经营,从而吸引行人在此处停留和购买所形成的空间。这类空间主要呈点状分布于通济门片区内的街道交叉口附近,是老年人经常进行买菜、购物等交易活动的场所之一,在此过程中发生的遇见与互动能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探索感与新鲜感[8]。

3.2 老年人对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使用特征分析

3.2.1 场所感明确的空间对老年人更具有吸引力

通过观察通济门片区老年人在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中的活动发现,一方面,大多数老年人热衷于在屋檐下、行道树旁、街边座椅等空间边界区域活动,部分老年人自带的桌椅也通常沿着建筑边界或靠近街道边缘放置。对于老年人来说,活动场地边界是老年人心理上的缓冲空间[9],因此这些具有较为明显边界的空间能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撑,同时也便于观察周围其他人的活动,让老年人在交往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老年人日常的户外活动地点及户外活动内容较为固定,例如街心公园是老年人进行打牌、唱歌、听戏等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而茶馆、棋牌室等沿街建筑的前部区域每天都聚集了大量的棋牌爱好者。老年人在特定的地点长期聚集并进行习惯性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场所感的空间,这种具有强烈场所感的空间,能够让老年人置身于其中时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3.2.2 对边缘空间中微气候的舒适度感知更加敏锐

老年人作为对微气候反应敏感度较高的群体,活动空间的热舒适度是开展一切室外活动的基础[10]。湘潭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因此,在夏季老年人喜欢在能够遮阴纳凉的场所活动,例如与夏季风主导风向一致的街巷巷口、檐下空间、街心公园。其中街心公园较为开敞,且种植有大量乔木、灌木等植物,夏季茂密的树叶削弱了太阳辐射,形成了良好的遮阴空间,较为凉爽,吸引了大量老年人在此处聚集;而冬季老年人则更倾向于在日照充足的场所活动,包括向阳的檐下空间、人行道空间等。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通济门片区的老年人通常将桌椅摆放在向阳的檐下空间,和其他老年人坐在一起晒太阳、闲聊,还有一些老年人则选择坐在阳光充足且布置有座椅设施的人行道空间休憩。

3.2.3 倾向于空间要素丰富,且热闹有活力的空间

将通济门片区老年人在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中主要的户外活动类型与街道边缘空间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空间要素较单一的区域,老年人活动内容也单一,且聚集人数较少,而空间要素类型较丰富的空间,不仅老年人的活动类型更加丰富,而且吸引了许多老年人在此处开展活动。例如街心公园中布置有桌椅、电子显示屏、健身器材、亭廊等设施以及大片的遮阴树,为老年人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下棋打牌、唱戏听曲、露天KTV等休闲娱乐活动使这个场所变得热闹非凡,大量老年人喜欢聚集在此处围观或参与其中,丰富而多样的户外活动、热闹而生动的空间氛围也让街心公园成了通济门片区中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场所。

3.2.4 老年人在街道边缘空间中多以群体性活动为主

通过对街道边缘空间中老年人的活动人数与活动内容的观察发现(表2),首先,少数老年人的单独行为活动以散步、晒太阳和休憩为主。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融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就是群体性活动[11],因而大多数老年人在街道边缘空间活动时以多人群聚的形式为主,其中以2—4人的小团体规模为多,行为活动包括喝茶闲聊、棋牌活动、健身锻炼以及偶遇式聊天等,活动地点灵活多样,5—10人的群体活动集中在沿街茶馆、棋牌室等建筑檐下空间进行的喝茶闲聊以及日常的棋牌活动,而10人以上的群体活动,则主要包括聚集性棋牌活动、唱戏听曲等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经常伴随着大量老年人的围观,需要较大的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街心公园。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群体性活动通常会发生在开敞型户外空间,通过此类户外空间,老年人能获得更多的偶遇机会,能最大程度地从外界接收信息[12]。

3.3 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活力空间缺乏,呈碎片化分布

通过对湘潭市通济门片区的调研发现,老年人往往自发利用建筑檐下空间、街道两侧人行道空间等形成活动空间,因此,片区内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分布较为零散,呈现碎片化不均匀分布,未能形成片区整体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系统。除此之外,部分空间缺乏活力,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不足。

3.3.2 空间形式单调,功能类型较单一

通济门片区大多数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形式、功能单一,缺乏多元复合型空间,仅能满足老年人休憩交流,而无法开展其他活动。例如沿雨湖公园一侧的线性人行道空间,除单侧设置的石椅供老年人休憩之外再无其他设施,空间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重构设计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3.3.3 地域特色不足,文化记忆缺失

通济门片区是湘潭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区域,在过去的生活环境中充满着丰富的地方记忆,展现了独特的市井文化与历史文化。然而,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街巷环境因被大量车辆占据而变得陌生,致使传统文化记忆逐渐消失,一些传统的特色人文活动也逐渐消亡,如今的街区内已经难以感受到有着浓郁老湘潭特色的文化氛围。

3.3.4 空间设施陈旧,适老化程度较低

调研发现部分街道铺装年久老化,出现裂缝、沉陷等破损现象,路面凹凸不平,对老年人在街道边缘空间的行走安全有一定影响;而雨湖路街道沿雨湖公园一侧的座椅设施经观察有多处的座椅存在破损现象,且座椅过于简易,材质为普通石材,对于老年人来说舒适性体验不佳。此外,街心公园的健身设施数量较少且陈旧,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康养设施的使用需求。

4 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重构设计

4.1 构建有机连续、系统有序的空间秩序

针对目前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在梳理现有空间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范围,通过街巷空间的织补,进一步挖掘出可利用的街道边缘空间,并利用老年人主要的慢行步道空间进行空间脉络组织,构建“一主两次多节点”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格局,形成整体老年友好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

4.1.1 重赋街巷功能

结合通济门片区的街巷现状情况,对片区内所有的街巷分别重新赋予其商业、文化及生活功能。其中,雨湖路沿街业态以餐饮、零售、棋牌、茶馆为主,城正街则分布有文庙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因此,通过将餐饮、文体娱乐、商业休闲等有机整合,引入多种类型的商业业态,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交流,提高空间的共享性,并结合文化节点空间的塑造,将雨湖路与城正街重点打造为以商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街巷;雨湖街、瞻岳门路、学坪路和喇叭街等街巷则利用铺装对比、增设休憩空间、景观等手段增强街巷的生活性,形成以居住、邻里交往为主的生活街巷。

4.1.2 重塑空间格局

在通济门片区活动空间有限的现状条件下,首先,通过拓宽处理、功能叠加等方式激活街区内建筑凹空间、围墙边界空间、街角空间等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街巷小尺度空间。其次,拆除沿街废弃建筑,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融合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功能需求,打造街区内部综合性共享空间。最后,利用街巷步行空间将街区内的点状街道边缘空间进行串联,有序组织线性空间,合理布局空间节点,提高街道边缘空间可达性,最终形成“一主两次多节点”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格局。

4.2 打造活力多元、多样灵活的空间体验

由于通济门片区处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因此,只能在现有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整合存量空间,为老年人营造具有场所感、充满活力的空间,促进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自然开展。

4.2.1 营造空间场所感

通过利用休憩设施、绿化景观、铺装设计等要素以及地面高差处理等手段限定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强化空间领域感,为老年人营造边界清晰的交往空间,从而增加老年人之间互相交流的可能性。例如,沿雨湖公园一侧有一段人行道宽度达6—7 m,只在一侧设置了座椅,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且空间体验感较差。因而针对人行道空间的改造可以利用高差划分通行空间和休憩空间,配置相关功能设施,并结合铺装、色彩设计增强空间可识别性,为老年人提供可以驻足休息、互动交流的场所(图4)。

图4 人行道休憩空间示意

4.2.2 丰富空间功能

设计一种可变功能且能够自由拆卸的空间使用模式以缓解通济门片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有限的矛盾。利用可组装的材料搭建可拆卸的微空间盒子,其长、宽、高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微空间盒子中布置康体设施、休憩设施等丰富多样的空间要素,形成如休闲交流、种植、下棋等不同的模块单元,通过不同的组合、搭建方式,将其置于建筑凹角、人行道等空间(图5),增加空间的灵活性,吸引老年人在空间中开展休闲交往活动,激发片区内部的活力。

图5 模块化空间设计示意

4.3 营造文脉延续、充满情怀的空间氛围

通济门片区是见证老湘潭的发展变迁、承载湘潭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区域,片区内现存的历史文物古迹有文庙、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因此,除了对物质空间的重构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将文化记忆植入物质空间当中,从精神层面唤起老年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故土情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3.1 嵌入文化空间节点

通过赋予空间与历史、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主题,从而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增强老年人的心理认同感。一方面,利用片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主题打造,通过设计背景墙、利用景观雕塑进行情景再现等方式展现事件内容,重点塑造并展示文庙、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特色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传承片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利用雨湖路街道纺织公司旁的废弃建筑,将其改造成片区文化展厅,并为老年人群定期举行文化讲堂、棋牌博弈、电影放映等集体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4.3.2 打造历史文化轴线

重新梳理通济门片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以通济门片区的历史底蕴和生活氛围为基础,选取沿街的人行道空间、街角空间等小节点空间,通过建筑退让、空间打破等手段对其进行适当改造,然后植入展览、市集、文化活动等功能,例如可在沿街布置绘画、书法等作品展示区,通过新鲜有趣的活动为老年人提供自我展示空间,提升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满足[13]。并依托通济门片区老年人群主要的慢行步道空间,串联片区内的历史文化空间节点,将当地传统历史文化融入慢行空间当中,最终形成片区“一主轴多节点”的历史文化轴线(图6),延续街区历史文脉,激发老年人内心的情感共鸣。

图6 文化轴线及文化节点设计

4.4 优化舒适安全、体验积极的空间细节

考虑到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活动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更加注重对街道边缘空间的设施适老化、微气候调节等空间细节方面的处理。

4.4.1 提升配套设施的适老舒适度

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中的休憩设施、康体设施、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施的适老化程度较低,需要着重提升相关设施的适老化程度。例如座椅设施的适老化,包括座椅的材质选择、尺寸、布置方式等。座椅材质应优先考虑木材等导热性较弱的材料,座椅尺寸要符合老年人体工程学,配备座椅靠背与扶手。根据老年人的活动习惯,从地面防滑铺装、无障碍坡道、扶手等方面入手,优化活动场所的无障碍设计,满足老年人的行走安全与使用便捷的需求。

4.4.2 加强空间微气候适应性设计

通济门片区夏季微气候环境较好的街道边缘空间主要位于有大片树荫的街心公园以及与夏季主导风向夹角较小的西北—东南走向街巷,是片区老年人开展室外活动和傍晚纳凉的主要场所。冬季微气候环境较好的空间则位于向阳的建筑檐下空间以及人行道空间。对于这类微气候环境较好的空间,可以通过调整乔木的布局方式、适当增加绿化景观等手段来提高空间环境舒适度,从而吸引老年人到户外活动,增强交往时的愉悦度。另外,通过在街巷交汇处较大的街角空间、沿街建筑之间的空隙处灵活利用盆景绿植、花坛树池打造街巷的“微绿道”,见缝插针式增加街道边缘空间的景观绿化,营造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5 结语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老年人的生活印记。面对历史街区中留守老年人的比例日渐提高的现状,如何在历史街区有限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老年友好变得愈发重要。“老年友好城市”要求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只是物质空间环境方面的提升,而且更应关注老年人精神层次的需求。因此,基于老年友好理念,对于历史街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改造,首先,应重视对历史街区原有传统文化的保留,对于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既要留存并展现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延续并塑造真实的历史文化场所[14],从而增强老年人对街区的认同感;其次,要注重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的整体性打造,整合零散空间,针对历史街区街道附近未被充分利用碎片式空间,应通过挖掘、重塑等方式将其转化为公共活动空间,为老年人增加街道开放空间供给[15];再次,对于历史街区中现有的公共空间,应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构建形式丰富多样、功能多元复合、具有趣味性的活动空间,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地融入与其他年龄群体的社会交往中,形成老年群体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最后,休憩设施、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施作为老年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中基本要素,其设计需遵循舒适性、安全性、便利性等原则,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提升老年人活动空间使用舒适度。总而言之,老年人作为历史街区中的重要群体,其身心需求理应得到重视。本文从老年友好的视角出发,对湘潭通济门片区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进行了重构设计,希望能够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与设计方法,有效提高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老年友好度,推动老年友好社区和“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

猜你喜欢

户外活动片区边缘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户外活动开始啦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