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未分化型胃癌的疗效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2023-05-10陈步吉游旭东谷嘉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纤溶根治术分化

陈步吉 游旭东 谷嘉华

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五位,而其死亡率高居第三位,研究显示,胃癌患者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其中我国发病率最高,位于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1]。胃癌好发于40~70岁人群,以男性为主,据统计,我国胃癌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2倍以上。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胀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认为是胃炎而被忽视[2]。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提高,胃癌也可在早期被发现,且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3]。传统胃癌根治术是将肿瘤连同浸润组织一起切除,即切除部分胃,不仅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且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ES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能够在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病灶,广泛应用于早期癌症及黏膜下肿瘤[5]。腹部手术后,凝血-纤溶系统因创伤应激,使用止血药及术后卧床等因素受到影响,严重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6]。为了明确ESD治疗早期未分化型胃癌的疗效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故展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79例早期未分化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NCCN临床实践指南:胃癌2020.V2》[7]中关于早期未分化型胃癌诊断标准;②经检查确诊为早期未分化型胃癌;③未进行治疗。排除标准:①麻醉禁忌症;②凝血功能障碍;③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采用ESD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将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的3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1.66±6.25)岁;病变部位:胃窦13例,胃底16例,胃角11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3.94±7.34)岁;病变部位:胃窦15例,胃底13例,胃角11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行ESD治疗。全身麻醉后采用染色剂对肿瘤进行染色处理,暴露肿瘤边界并定点标记,于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射琥珀酰明胶+肾上腺素+美兰溶液,待黏膜抬举后沿标记切开病灶外侧黏膜,对切口进行充分止血,采用hook刀进行剥离,术中间断注射,保持病灶隆起,肿瘤完整剥离后立即彻底止血。术后予以抗生素、保护胃黏膜及止血等措施。嘱患者术后禁食1天,可于术后第2天进流食,必要时可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迟发性出血情况。

对照组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切除原发肿瘤及受累浸润的胃部组织,肿瘤位于胃中上部可行近端或全胃切除,位于胃下部1/3处行远端切除,切除后根据肿瘤位置进行淋巴清扫。术后注意伤口愈合情况;督促患者养成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习惯,并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预防贫血,多吃鱼肉等高蛋白肉类,严格控制糖及脂肪摄入,并注意细嚼慢咽。

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判[8]:痊愈:肿瘤完全切除且持续1个月活检阴性;显效:肿瘤缩小>50%且持续1个月活检阴性;有效:肿瘤缩小<50%,持续1个月活检阴性;无效:肿瘤体积无变化。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最大径及出血量。

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生率=[(腹胀+腹痛+穿孔+出血)/例数]×100%。

凝血四项及纤溶指标:分别于手术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H1202,江苏鸿恩医疗)测定凝血四项(PT、APTT、TT、Fib)及D-D、FDP。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肿瘤直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凝血四项比较

手术后,两组APTT均低于手术前,FIB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凝血四项比较

2.5 两组纤溶指标比较

手术后,两组D-D及FDP均高于手术前,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纤溶指标比较

3 讨论

ESD由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发展而来,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无法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易导致病灶残留进而提高复发率,而ESD则改变了这一缺陷,其方式在于将胃肠道病灶与下方正常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完成对早期胃癌的治愈性切除[9]。与胃癌根治术相比,具有痛苦少、保留完整胃部及病变组织标本的优点,是一种合理且高效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10]。

早期胃癌可分为分化型及未分化型,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若存在病变残留,可行二次ESD治疗或胃切除手术以达到治愈性切除[11]。ESD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及穿孔,因胃部中上2/3处及近段胃壁较薄弱,操作难度较高,故穿孔常发生于此,但只要操作时仔细谨慎也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12]。日本学者研究显示,ESD完整切除率可达96.7%~98%,治愈性切除率最高可达95%,且术后5年生存率为83.1%~88.1%,证实其治疗效果与胃癌根治术相同,但ESD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可控,与本研究结果相符[13-14]。但本研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能与个体病例及疗效评价标准差异有关。相较于胃癌根治术,ESD无需进行开腹,故手术时间较短且出血量较少,与Watanabe等[15]学者研究相符。

有报道称,胃癌手术可影响凝血-纤溶系统,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液凝滞损伤血管壁,诱发血栓,据统计,胃癌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3%~5%,且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检查时假阳性及假阴性率较高,导致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6-17]。因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凝血-纤溶系统密切相关,故本文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手术后,两组APTT均低于手术前,FIB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两组D-D及FDP均高于手术前,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说明胃癌根治术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较大,APTT下降APTT与下肢静脉血回流减少有关[18]。FIB是机体内主要的凝血因子,其含量升高可导致血液粘稠,形成纤维蛋白附着于血管壁,进而导致血栓形成[19-20]。D-D及FDP为纤溶系统高凝状态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该两者升高说明纤溶系统处于继发亢进状态,可引起机体出血,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因胃癌根治术为开腹手术,对机体造成创伤较大,同时机体应激反应较大,进而导致FIB、D-D及FDP升高。

综上所述,ESD治疗早期未分化型胃癌疗效明显,可替代胃癌根治术成为治疗早期未分化型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无明显并发症等优势,同时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较小。

猜你喜欢

纤溶根治术分化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改良扩大根治术治疗合并感染的先天性耳瘘管4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