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效果的影响
2023-05-10王丽于洋王丹
王 丽 于 洋 王 丹
( 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 天津 300211 )
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相关区域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并伴有不同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失的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高等各种特征[1]。 脑卒中多需要进行临床急救,且在急救中多需要创伤性介入操作,容易出现感染等各种并发症,为此在急救过程中对于护理的要求比较高[2]。 当前传统单一的护理模式无法提高急救效果,也无法通过足够的行为锻炼活动促进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会直接影响护患关系[3]。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得到了广泛重视,其是指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服务中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一个患者的就诊、治疗、护理的过程就是护患合作的过程,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必须随时从治疗的需要出发[4]。 模块化护理管理属于现代护理模式的一种,是指对脑卒中进行分层次管理,分别调查相关的危险因素,运用科学规范的数理统计、管理学方法,明确每个模块的感染要求,制定管理制度、实施措施和考核标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5-6]。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模块化护理管理在脑卒中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1 月-2022 年5 月急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 随机信封抽签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 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危险分层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见表1。 本次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发病到入院时间≦12 小时;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临床资料完整;无合并肿瘤的患者。 (2)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合并高危传染性疾病者;家属依从性不佳者;存在严重心律失常者;严重感染,水电解质和代谢明显异常者。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s,n=43)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s,n=43)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 主要为生命体征的检测与日常护理,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模块化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1)入院时医护人员对患者积极进行查体与临床资料调查分析,严格按照无菌条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积极开展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以积极心态和正确的疾病认识面对病情,帮助患者排除心理困惑。 (2)确立积极性的护理目标。 主要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加强对肢体功能和运动的控制。选择有经验的责任护士进行专人负责护理,适时开展患者及家属培训工作,保证护理效果。 (3)急救后护理。 下肢功能性训练:进行屈膝、伸髋、屈踝训练,积极使用关节位置生物反馈方法,促进下肢分离运动产生。 助动、主动关节活动:早期开展根据病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逐渐增加患者的主动参与成分,变被动运动为主动,主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力训练:采用生物反馈、想象性训练、电刺激、肌肉再学习、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等措施有可能增加肌力。步行与平衡训练:尽快减少减重,直至全负重,逐渐过渡到扶持行走、越障步行、独立步行、扶杖步行等措施,也积极应用平衡板和接抛球训练,使患者的平衡及整体运动功能都得到提高。 2 组护理观察时间为14 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2 组不同护理方式临床效果。 (1)在护理后对患者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治愈、好转、未愈等3个等级。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 (2)观察与记录2 组所有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并发症情况。 包括感染、尿潴留、静脉血栓等。(3)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进行脑电图检查。 记录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等指标。 (4)所有患者在护理后参照健康调查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调查。 包括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活力等,每个维度分值范围从0 -100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20 录入所有数据,然后采用SPSS 2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算95%置信区间值,严格数据录入与分析质量,确保调查的有效率为100.0%。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t检验进行对比;计数数据以率(%)表示,卡方(x2) 检验进行对比,多组间对比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2 组护理后总有效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0.7%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 见表2。
表2 2 组护理后总有效率对比(n,%)
2.2 2 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的感染、尿潴留、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3%,与对照组的18.6%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 见表3。
表3 2 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2 组护理前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变化对比
2 组护理后的脑电图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 组护理前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对比(±s,n=43)
表4 2 组护理前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对比(±s,n=43)
?
2.4 2 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的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的生活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5。
表5 2 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n=43)
表5 2 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n=43)
?
3 讨论
脑卒中是国内外范围内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多需要进行急救治疗,多数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为此需要加强护理干预。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需要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身心的、全面的整体护理转变[7]。 在具体的护理措施中需要明确模块化模式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进行各项工作的实施。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做得非常少,个别科室也不重视脑卒中的急救护理。 同时脑卒中的护理管理体制尚有待完善,且临床并发症护理工作相对薄弱[8-9]。 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0.7%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护理期间观察组的感染、尿潴留、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3%,与对照组的18.6%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 表明模块化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急救总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从机制上分析,模块化护理管理通过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模块,主要以患者的危险分层为单位,以较少模块实现多样化的功能要求。 其也可增加脑组织氧供,更好地促进脑血管的结构、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增加患者的最大摄氧量,从而促进持续改善患者的预后[10-11]。 本研究显示,2 组护理后的脑电图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的生活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模块化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降低脑电图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机制上分析,模块化护理干预可针对科室中的脑卒中护理质量管理与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医院层面检查指导,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持续改进脑卒中管理与预防控制质量[12]。并且模块化护理干预定期分析脑卒中的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利用分析脑卒中与并发症的关系,积极进行预防性控制。 可以针对可能的并发症发生因素,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3]。 同时要积极对急救空间根据功能流程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脑卒中急救等相关仪器设备房间进行通风设置,营造良好的空气环境。 每天净化空调系统,1 周清洁1 次初级滤网,终极滤网每年更换1 次[14]。 对医疗物品积极进行消毒管理,一次性手术用品的领取、发放及收费专人管理,手术室废弃物分类处理。 强化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训练,严格按规程执行无菌操作,器械护士对器械的使用和手术步骤熟练掌握,手术医生严格执行手术区域皮肤消毒,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5]。 特别是模块化护理干预可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制定运动处方、进行运动指导,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没有对比常规护理与模块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没有进行微观指标分析,还需要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急救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模块化护理干预的应用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急救环境,从而提高急救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