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蕴”文本解读法和教学设计法的对应贯通与课堂调节
2023-05-10杨鹏飞
杨鹏飞
立足一线语文教师的视角,返璞归真,还原完成一篇阅读教学文本(课文)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六步:确定课文——解读文本——提炼课时目标——设计课堂环节——课堂落实环节——辅导反馈。其中,解读文本、提炼课时目标、设计课堂环节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师之蕴工作室历时十六年,以课例研修为抓手,立足课堂,不断尝试,筛选总结,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理论上靠得住,经验上能实操,使用起来便捷清晰的方法和经验。
一、“师之蕴”文本解读和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方法指要
“师之蕴工作室”启动之初,将研修方向聚焦“文本解读”,领衔人关景双老师引领学员“用笔说话”磨砺文本解读,将孙绍振教授《解读语文》阐述的经典文本解读方法提炼形成“师之蕴:解读文本内涵三层次法”,作为一线教师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
解读方法清晰后,“师之蕴”将研修方向进一步转向教学设计和课堂历练,迁移“青浦实验”实践经验筛选法和“行动教育”经验要素,扎根课堂,注重在课堂实践中挖掘指向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的方法,逐渐形成“主题式课例研修”的系统性操作。
这其中对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特别有益的就是“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关景双老师专著《主题课例研修行动》阐释了理论和例说方法。书名“行动”二字,凸显专著不是学院派的云端理论,而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接地气的,带着浓郁的一线气息和智慧提炼的成果。
概括来说,“师之蕴”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的宝贵经验有二:文本解读法和教学设计法。师之蕴文本解读法曰:解读文本内涵三层次法(见表1)。师之蕴教学设计法曰: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法(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解讀文本内涵三层次法”的“意脉”往往表现为作者在文本表意之下的情感转折,甚至是反转,找到这个“转折”或者“反转”,也就找到了“隐性意脉”的关键;而“深邃主旨”往往是指从文体特征或者作者的流派去审视文本的内涵,站在这两个角度往往会发现文章浅显旨意下的更为深刻的主旨。
“目标贯通”的理论和方法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让我们的日常教学不散乱,不游移,有逻辑,成体系。
“师之蕴”工作室关于目标贯通的方法体系涵盖内容较为丰富。其中“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法”对一线语文教师最具实操价值,它在备课环节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环节设计逻辑的清晰度,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
以统编版教材六下《马诗》为例,具体说明以上两种方法在日常教学准备过程中的使用(见表3、表4):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中“何当”便是寻觅意脉转折的关键词;诗歌“长吉体”文风流派便是探寻深邃主旨的切入口。
从《课标》要求到单元目标、《马诗》教学目标及课时目标的对应贯通,更能体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维度。
二、“师之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应和贯通
“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法”强调课标——单元——课文——课时的目标环节的对应贯通,更强调文本内涵三个层次之间的目标对应和贯通。
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依托的是什么?依托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理应是教学目标的来源所在。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通过带领学生解读课文,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于是,文本解读和目标设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应关系。简言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涵盖文本解读三个层次的内涵。
教学环节作为落实教学目标的下位设计,自然和教学目标也存在着不言而喻的对应贯通关系。教学环节通过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从而间接地和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也形成对应贯通关系。
于是,在日常备课过程中,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三者要时刻关照,一脉相承,保持对应贯通(见图1):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往往漏洞百出。将“师之蕴”解读“文本内涵三层次法”和“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法”应用到日常备课中,便可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恰当,重点突出,环节合理,逻辑缜密,经得起考量。
以《马诗》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内容表述的对应性(见表5)。更为有趣的是,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遵从由浅入深的逻辑,而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往往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表述顺序。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关照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形成非常清晰严密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