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视角下自读课型阅读路径探究:《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023-05-10张燕敏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2期
关键词:种树老汉青山

张燕敏

【课例主题】立足单元视角,探索“自读课型阅读路径”,培养学生学习自读课型的素养。

【观察要点】

1.单元教学能力点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2.课时目标与课堂环节的对应性。

3.学生学习的形式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4.课堂环节与师生互动的适切性。

【文本解读】

《青山不老》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瘦小的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辛的生活条件、孤身一人的寂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奉献与坚守,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作者梁衡在2021年的元旦写了《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文来谈《青山不老》的创作背景,让我们了解了第一手的写作缘由,利于更准确全面地解读这篇课文。

1983年夏,一直关注华北、西北生态环境话题的梁衡,采访了一位叫高富的农民:高富在16年前组织了7个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成立了一支老年植树队,防风治沙,共打起36座坝,绿化了8条沟,为集体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只一次间伐的树就为全村每家买了一台电视机。采访时5人已经去世,一人已病,只有他还在坚持种树。他的老伴也已去世,小院里就剩下他孤身一人,还有一副准备好的棺材。他坦然面对生死,说种到哪一天爬不动了,躺进去就是。最让梁衡激动的是他平和的态度,觉得种树像吃饭一样是最自然的事。老人的事迹让梁衡感慨敬佩,秉承着“为无名者立传,为隐身着传名”的职业要求,在神池县委决定为高富立碑之前,在《光明日报》发了《(肩题)神池县将立造林功臣碑;(主题)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载,一心为村里乡亲造福》的新闻稿,之后又把这篇新闻稿收录在新闻理论书《没有新闻的角落》中,并配了一篇写作体会《无尽的敬仰》,教材中选用的就是这篇体会,在最初选入教材时做了一定的删改,并用文章结尾时的一句话做了题目——《青山不老》。

这样一篇从新闻到文学再到课文嬗变的人物散文,教材中又列为自读课文,而初中低年级阶段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不以文体为局限,着眼于一般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学生已有的阅读方法与经验,以师生共同设计阅读问题、完成一份自读阅读单的方式,从“解读青山,把握人物;品读语句,触摸情思;读懂‘不老,理解内蕴”三个维度入手,初步探析自读课型的一般阅读路径。

一、解读青山,把握人物

文题为“青山不老”,文中写到的青山是一个怎样的青山?细致地阅读文中写这座青山的词句,发现这座青山是一座处在西伯利亚大风经常肆虐的,被干旱、大风、沙尘暴等“怪物”盘踞的晋西北的青山,现如今这是一座拥有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的青山。这座青山的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不难想象植树造林、改造山林难度之大,不由让人关注创造这一“奇迹”的老人,外表平凡的老人,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晋西北,坚守了十五年,在一起种树的同伴和老伴相继离世后,多次拒绝女儿接他去城里的提议,而是选择独自坚守,忍受寂寞。还有老人面对生死的态度,“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会爬不起来”“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等,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展现老人的精神品质,老人的形象也逐步清晰起来。

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和“以小写大”的写法,如风沙肆虐的晋西北如今却绿波荡漾;七个老汉完成了巨大工程;普通农民实现了自身价值等,对比手法自然交织在行文之中却不显生硬,可见作者手法的高妙。第三段中老人生活的小环境,集中體现了老人条件艰苦、生活单调、年迈孤独三方面的生活境况,文中并未刻意渲染,而是用极其平静克制的语言简述了老人的现状,用“小人物”应有的平凡与普通更强烈地凸显“奇迹”的伟大和老人品质的高尚,刻意轻描淡写的“小”与不断升华的“大”,对比中的情感冲击愈发让人震撼,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品读词句,触摸情思

文章表达了对种树老人的敬佩与赞美,抒情真挚而浓烈。最初见到绿洲时,作者没有想到是眼前这个手端着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竟”字表现出惊讶,也隐隐表露出他对眼前这位老汉的佩服;在老人不紧不慢的诉说中,理解了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的坚守;在了解了老人创造这块绿洲的面积之后,由衷地发出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的赞叹;当看到杨柳粗壮,绿树成荫的情景,又听到老汉的感慨,作者真切领悟到了老人坚持植树造林的原因,表达了对老人想要通过植树造林营造美好环境的这一愿望的认同,也表达了对老汉淳朴美好内心的敬佩。最后,当目送老汉拄着拐杖迈进小院的情景时,作者又被老汉坚守山林种树不止的坚定深深地感动,之后联想到老人生命即将结束时“不禁鼻子一酸”,用充满哲理的语句抒发对老人“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生命价值的赞美。

作者对老人称呼的几次改变,从这些称呼的转变可以看出在对老人不断深入的了解中,作者对老人的敬佩和感动在不断加深,对老人种树造林的初衷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老人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充分的认同。

三、读懂“不老”,理解内蕴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老汉这位“造林英雄”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也饱含着作者对老汉的感谢敬佩和祝福。老人与青山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留下的不仅仅是这座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和造福子孙后代的美好情怀,老汉的精神和情怀更是引发了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叩问人与自然的关系,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践行老汉的精神,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好越来越多的青山。

青山不老,生命亦长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如果将有限的生命倾注于某种永恒的事业当中,那么生与死的界限就不再分明,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的价值也能达到无限的哲学高度。

【学情分析】

这篇人物散文面向的是预备年级的学生,虽然从六年级开始,孩子们也学习了不少散文,如老舍的《草原》《北京的春节》、宗璞的《丁香结》、朱自清的《匆匆》等,但部编版教材的单元设置在初中低年级阶段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并不局限于某一文体,到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本文时,依旧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对淡化散文文体特性的学习,结合单元目标,主要通过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初步探索自读课型的一般阅读路径。

【单元目标】

1.感受人与地球、土地的密切关系,激发对土地的热爱,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种树老人的形象,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品质。(重点)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和“以小写大”写法的运用,体会其妙处。(难点)

3.品读文中的关键句,把握作者情感,理解“青山不老”的内涵。(重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课预习单。教师收集学生《自读课预习单》中的信息,为课堂做准备。

【课堂环节】

一、交流自读情况,导入新课

1.简单交流自读任务单,填写“人物信息卡”(见表1),找出学习本文的核心问题。

2.读题:青山不老,文中的“青山”是怎样的青山呢?

说明:导入新课,为解读“青山”做准备,铺垫目标1。

二、围绕核心问题,设计自读任务单

(一)解读“青山”,把握人物

1.细读课文,圈画文中写青山的语句,尝试描述这座青山。

用“这是一座_______________青山”来描述这座青山。

(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2.聚焦写老人的语句,试着概括老人的精神品质(形象)。

用“老人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

3.适时点拨文中的对比手法与“以小写大”写法的运用,体会其妙处。

4.师生共同完成此部分的自读课阅读单,示例:

说明:结合单元目标,研读课文,解读青山的过去与现在,感受“不老”奇迹,把握老人的形象,落实目标1、2,铺垫目标3。

(二)品读词句,触摸情思

1.作者对主人公的称呼以老人为主,但行文中也有几次改变,请依次找出,并说说这些称呼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品读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触摸作者的情思。

3.师生共同完成此部分的自读课阅读单,示例:

说明:抓住体现作者的情感语句重点品读,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触摸作者的情思,落实目标3。

(三)讀懂“不老”,理解内蕴

1.学生尝试完成此部分的自读课阅读单,解决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题目“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

2.学生交流此部分的自读课阅读单,教师适当提供支架:简介作者与本文的创作背景。

3.自读课阅读单,示例:

说明:读懂“不老”,解决核心问题,深入体会文章内蕴,继续落实目标3。

三、教师总结:归结本文的阅读路径(见【文本解读】)

四、作业

1.整理、完善自读任务单,准备展示。

2.课后阅读原文,与课文作比较,体会其他改动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示例:比较最后一段课文与原文的异同,说说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这个普通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猜你喜欢

种树老汉青山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青山揽胜
刘老汉笑了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种树
一起来种树
以我青山磊落,为梅画地为牢
吴老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