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3-05-10刘稚颖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独立思考语言表达

刘稚颖

在新课改背景下,特别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培养、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是在小学阶段。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意味着学生有清晰的思维逻辑,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适应社会。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知道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是最重要的。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最普遍且较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表自己想法、意见的机会。学生要积极倾听、思考、探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主动学习刺激整个身心,更好地表達自己。

一、小组合作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与价值

(一)小组合作学习,给予了每个学生机会

每个班级都有很多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只能指名部分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学生发言的机会是有限的,老师无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顾及所有学生,给所有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就能使学生有机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难度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及写作。高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也逐渐成熟,了解、认识了更多的事物,这反而使得学生考虑得更多,害怕在众人面前说出错误的答案而受到批评和嘲笑。而人数相对较少的小组合作学习,给了不敢大胆发言的学生先在小组中发表意见的机会,在讨论中慢慢组织语言,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逐步建立起自信。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的。合作学习,既要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也要学生发挥个人作用,更要倾听同伴的想法,发挥集体作用,这样一来,良好的习惯就逐渐养成了。

1.积极参与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知道如何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参加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安排指导下完成小组作业,努力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2.认真倾听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认真思考问题,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耐心倾听同伴们的发言,而不是一味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当学生学会尊重同伴,重视他们的意见并加以考虑时,小组间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建立更好的合作学习关系。

3.肯定同伴和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同伴的想法、意见和敢于质疑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良好品质。小组成员一起解决问题时,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只有一起深入分析问题,互取彼此的长处,才能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4.良好的组织纪律习惯

即使是人数较少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纪律也是必要的,小组成员必须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言,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这样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才能活而不乱。

无论哪种习惯,学生都要在小组共同学习时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不过度依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探究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教师能依据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一个个适当的小组,一些较安静的学生也能变得很有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提高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整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学习内容,再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加深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学生自我提高。此外,学生在小组中与同伴讨论,听取同伴的意见,承认自己的不足,以便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也是在不断刺激自己的进步。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表达更加得体,对学习的信心也逐渐增强。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反映出一种现代教学思想,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主技能和自主习惯。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学习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依据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教学实践行为,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勇于表达自我见解: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表达能力及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在安排小组时就需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建立有意义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内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均等,避免出现小组内因学生能力的过度差异而无人组织带队,无人带头发言的现象。小组可以由两人、四人、六人或更多人组成,按学生能力强弱,每组四到六人最为合适,小组中优中差的比例可以是1∶2∶1或2∶2∶2,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促使成员之间相互帮助。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时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每个学生都要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因此,小组内需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小组成员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职责,一般分为组长、记录员、激励员和报告员等。具有良好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且被学生视为值得信赖的成员担任组长;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通常是小组中比较细心和认真的成员;激励员应鼓励小组的所有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愿意勇敢表达的成员适合担任报告员。以四人小组为例,成员分配及主要职责如表1:

(二)明确学习目标

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管理理论中提到,需要明确行动前的要素和步骤,以便做出有效的决策。同样,正是明确的学习目标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中有数,从而使他们更积极、更持久地关注目标,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即目标导向型教学。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讨论中积累语言知识,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的报告员在班内进行发言和交流,营造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的氛围,各组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及时做好指导

虽然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但掌握课堂主线的仍然是教师。当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及时深入到各小组中,倾听和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指导。教师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各小组的亮点,在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表达上的不足,并提供及时的语言指导,以便在讨论后交流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将语言组织得更完善、流利。正是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和小组同伴的帮助下,一些胆子较小、几乎从不发言的学生即使一开始语句不一定连贯通顺,但也能逐渐鼓起勇气,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勇于承担起报告员的角色。

(四)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班级学生在班内通过多种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可以选择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也可以在小组内适当分配展示内容,让小组成员一起上台展示。无论是哪种展示方式,各小组都需要先在组内统一意见,得出恰当的结论,并在上台展示前组织好语言。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效和学生对当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各小组展示之后,教师要做出简短的评论、赞扬与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氛围。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活跃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独立思考语言表达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谈独立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