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平稳彰显大国经济韧性
2023-05-09王立坤
王立坤
受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国际粮食、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货膨胀水平创下40多年新高。而我国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全年CPI同比涨幅仅为2%,显著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一、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运行,在全球表现亮眼
(一)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
2022年,我国物价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上涨2.0%,涨幅比2021年扩大1.1个百分点,低于全年3.0%左右的预期目标。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1%、2.3%、2.6%、1.8%,涨幅呈先扩后落走势,单月涨幅也始终运行在3.0%以下(见图1)。2022年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见图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2.8%,鲜果价格上涨12.9%,猪肉价格下降6.8%。
图1 2022年我国CPI、核心CPI同比涨幅
图2 2022年我国各类商品和服务CPI同比涨幅
2022年,我国核心CPI走势保持平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涨幅仅比2021年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分月看,各月同比涨幅在0.6%—1.2%之间,涨幅变动较小,运行相对平稳。其中,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稳中略涨,全年平均上涨0.6%。工业消费品中,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管材、空调、其他住房装潢材料和自行车价格分别上涨4.2%、3.6%、3.6%和3.2%。疫情影响下服务消费需求偏弱,服务价格全年平均上涨0.8%,涨幅比2021年回落0.1个百分点。服务类中,家庭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涨幅稳定,分别上涨2.7%和0.8%,涨幅均与2021年相同;疫情影响出行,宾馆住宿和景点门票价格分别下降1.7%和1.0%。
(二)CPI同比涨幅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我国CPI涨幅大幅低于美、欧、英、日等发达经济体。2022年,受疫情期间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供应链受阻、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发达经济体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同比涨幅分别达到8.0%、8.4%、9.2%。其中,美国CPI同比涨幅在6月达到9.1%的峰值后,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高位,持续“高烧”的通胀令经济承压。2022年,英国通胀多次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CPI在7月份同比上涨10.1%后,于10月份上升至11.1%,且下半年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高位。其中,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不断上涨是推升通胀的主要因素。此外,发达经济体中物价最为稳定、一向处于通货紧缩边缘的日本,2022年12月份核心CPI同比涨幅上升至4%,创下1981年12月之后的最大单月涨幅。
我国CPI涨幅明显低于主要新兴经济体。2022年欧洲新兴经济体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涨幅高达27.8%,非洲、拉美和中东地区的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涨幅均达到14.0%左右,亚洲新兴经济体物价相对稳定,但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涨幅也达到了4.1%,相比上年2.2%的涨幅也有显著提升。各主要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南非、印度、墨西哥CPI同比涨幅分别为5.8%、7.0%、6.7%和7.9%(见图3)。此外,2022年新兴经济体中阿根廷、土耳其货币大幅贬值,加剧了输入性通胀压力,推动两国通货膨胀率飙升至72.0%和40.3%的超高水平。
图3 2022年全球部分经济体CPI同比上涨情况对比
二、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一)粮食价格稳中略升
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为稳定粮食价格奠定了坚实基础。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全球粮油价格大幅上涨,我国政府坚持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围绕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年内,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月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74%和36%,而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走势较为平缓,成品粮零售价格更为稳定,全年36个大中城市大米零售价比上年下降1%,面粉零售价比上年上升3%。但受输入性压力影响,国内食用植物油、豆类价格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6.9%、4.6%,仍然属于较温和区间。
(二)猪肉价格同比小幅下降
近几年来,在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生猪生产持续恢复。2022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在4.2亿头—4.5亿头之间波动,全年生猪出栏6.99亿头,生猪产能合理充裕,市场供应稳定充足。2022年,我国猪肉价格保持低位震荡态势,在3月份下降至18元/公斤后触底回升,10月份同比上涨51.8%,11月份和12月份涨幅又有所回落,至12月底价格约为26元/公斤,全年平均同比下降6.8%,降幅比2021年收窄23.5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出现非理性变化时,我国积极发挥储备调节功能维护价格稳定。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运行时,有关部门连续13批次收储中央猪肉储备,督促指导各地同步收储,提振市场信心;下半年生猪供应偏紧、价格一度过快上涨时,连续7批次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储备,增加市场供应。综合来看,中央储备在保障价格稳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能源价格有所上涨
2022年,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复杂严峻、价格大幅上涨,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能源价格面临较大输入性上涨压力。全年我国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1.2%,涨幅比2021年扩大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四成。分月看,大部分月份同比涨幅在10.0%以上,年末有所回落。其中,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1.2%、23.1%和17.7%,涨幅比2021年分别扩大3.7、3.9和5.7个百分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在全球能源价格普遍上涨的背景下,我国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并通过创新机制、稳定预期、加强监管“三箭齐发”,以煤炭为锚着力保持能源价格总体稳定。2022年1—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约27.0%和38.0%,而我国居民电价、气价均保持稳定,全年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约3.0%,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美欧。
三、稳健的宏观政策和独特的经济结构确保物价“波澜不惊”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宏观政策始终保持适度积极,没有“大水漫灌”,劳动力市场和供应链井然有序,消费品生产、流通顺畅,价格调控政策及时有效,使得我国在全球发生粮食和能源危机、各国普遍遭遇严重通货膨胀时,物价仍能够保持总体稳定。
(一)宏观政策积极适度,为物价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有力地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支持经济回稳向好。货币政策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各类贷款利率下行。
2022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增加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8%和9.6%,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7%,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此外,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平均为4.26%,较上年12月下降1.37个百分点,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均稳中有降。2022年,我国各项税费政策形成组合效应,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约4.2万亿元。与发达国家较为激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相比,疫情期间我国政策温和适度,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劳动力市场和供应链韧性强
生产和流通保持畅通。疫情暴发以来,供给不畅是导致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韧性较强,整体平稳的就业态势在2022年得以延续。受疫情多发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加剧,城镇失业率阶段性上升,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应总体宽裕。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就业热情较高,得益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与生产恢复的科学统筹,工业经济加快修复,市场力量持续拉动城镇就业复苏,以及减负稳岗扩就业、助企留工政策力度不减,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青年调查失业率自三季度以来也逐步回落。此外,我国具备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和最为密集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使我国供应链韧性和经济抗压能力较强,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内外部因素冲击下,我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仍然保持顺畅。
(三)汇率平稳运行,助力抵御输入性通胀风险
2022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较为复杂,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快速加息,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加剧。美元指数宽幅震荡、一度连创20年新高,11月后又连续下跌,主要非美货币也屡创20年低位。人民币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全年呈现双向波动、弹性增强的特征,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全年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贬值。2022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8.67,较上年末贬值3.7%;参考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6.08,较上年末贬值4.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21年末至2022年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贬值2.9%和7.9%;202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9646元,较上年末贬值8.5%,优于英镑(10.4%)、日元(13.9%)等国际主流货币,年中最大贬值幅度为14.7%,优于欧元(15.3%)、英镑(20.8%)、巴西雷亚尔(22.9%)、日元(30.5%)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货币,在全球市场中走势较为稳健,助力缓解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价格调控政策及时有效
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已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较为完备的调控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22年价格主管部门积极做好“稳民生商品、稳大宗商品、稳市场预期”三方面工作。针对不同初级产品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的差异,以及它们造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背后的原因,因类施治对症下药,准确地把握住调控的时点和力度,综合采取供求双向调节。在具体工作中,以粮食和生猪为重点、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为抓手,全力保障粮油、肉、蛋、奶、菜、水果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稳定;在全球范围出现能源供给短缺的背景下,我国压实各个部门各地方和企业保供稳价责任,确保了居民和主要行业用能安全,并以煤炭为“锚”,千方百计稳定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价格主管部门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改革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同步明确煤、电价格可在合理区间内有效传导;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创新建立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制度,引导市场交易电价合理形成。此外,相关部门还通过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及时开展储备调节、强化市场监管、积极稳定市场预期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物价上涨压力。
四、进一步做好保供稳价和民生保障工作
展望2023年,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当前国内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一)做好粮食、能源等重点商品的保障供应
注重从供给侧综合发力,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分类施策,增加上游初级产品供给,降低中下游制造业综合成本,保障流通环节效率。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能源、金属矿产能或产量,加大农户培训力度,加强农作物生产管理和储备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倡导粮食、能源等领域节约高效利用、减少浪费,缓解供需矛盾。着眼储备、调运、配送等环节,加强以食品、能源为核心的“全过程保供”机制建设,提升大中城市主城区以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建立稳定、畅通的重要民生商品跨省运输机制,充分发挥大型商业企业、大型物流公司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应急保供能力建设,鼓励各地加快谋划建设应急物资中转站,优化完善运转预案,确保紧急状态下快速有效投用。
(二)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
落实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要求,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注重预调微调,完善突发应急调控机制,提升调控能力,有效保障粮油肉蛋菜果奶等供应,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建立价格区间调控制度,健全以储备调控、进出口调节为主的调控手段,加强生猪等重要民生商品逆周期调节。强化价格与补贴、储备、保险、金融等政策的协同联动。研究建立原油和天然气现货市场,形成国内现货价格。积极推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改变主要参考国际原油基准价格定价的现状,将有效反映国内供求状况、涨幅温和合理的国内原油期、现货价格纳入成品油定价机制。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不动摇,着力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优质优价。对于自给率高的小麦、稻米、煤炭等商品,供需矛盾突出时,可阶段性设置合理价格区间,缓解价格过度上涨或下跌压力。
(三)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和价格监管
建立完善预期管理制度。聚焦价格总水平和重点商品,提高预期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创新丰富预期管理手段,通过解读市场基本面的积极变化、政府保供稳价举措等,强化政府与市场双向沟通与信息交流,释放正面信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全价格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完善价格监测分析制度和风险预警框架。指导各地密切监测居民消费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一体化监测重点商品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价格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强综合研判和趋势分析,强化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深化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市场机构合作,提升分析预测科学性。强化价格监管,积极应对价格异常波动风险,及时纠正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炒作等行为。建立重点商品成本调查制度,规范价格指数编制发布行为,必要时开展价格指数评估和合规性审查。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民生保障
加快推广灵活休假制度,缓解节假日集中消费对物价尤其是服务价格的推升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将疫情期间实施的阶段性救助和保障“提标扩围”措施常态化、机制化,适当降低价格补贴启动条件,完善补贴计算方法,缩短补贴发放时间,更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在2022年发放物价补贴约6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2亿人次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规模,切实加大低保制度落实力度。研究探索将农村贫困线标准从年人均收入2300元提高到2500元,扩大保障范围。引导地方政府积极盘活财政资金,发放一定规模的普惠消费券,联动保供企业和平台企业等,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提供平价或优价商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