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业稳健经营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2023-05-09韩晓廖贝妮

中国国情国力 2023年3期
关键词:银行业银行

韩晓 廖贝妮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国外环境超预期变化,对银行业经营带来较大挑战。银行业不断在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模式变革与底线守护、传统延续与赛道切换之间寻求平衡,稳健经营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经济复苏逐步开启,银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回顾2022年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研判2023年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并对2023年银行业资产负债量价水平、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补充、估值情况进行展望。

一、2022年银行业经营情况回顾

(一)规模较快增长,重点信贷领域投放力度加强

1.资产负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2%,较上年同期提高2.2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保持10%以上增速;负债总额294.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较上年同期提高2.89个百分点,增速较为乐观。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和增速在过去两年短暂回调后又恢复较快增长(见图1)。

图1 2013—2022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变化趋势

2.信贷资源向政策鼓励领域倾斜。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信贷资源进一步向政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倾斜。一是普惠小微、绿色、涉农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超66%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提升,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9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末低10个百分点。三是住户贷款和住户消费贷(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放缓,住户经营贷下半年增速回升。住户贷款余额74.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受疫情、预期等因素影响,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延续放缓,贷款余额17.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较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1]。

(二)息差持续承压,盈利增长放缓

1.净利润增速放缓。受国内疫情冲击和国际环境深刻复杂演变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2年以来GDP同比增速呈下行趋势,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呈下台阶走势。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0万亿元,同比增长5.44%,较去年同期下降7.19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ROE)为9.33%,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见图2)。

图2 2016—202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变化趋势

2.净息差收窄延续。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1.91%,较上年末收窄17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从资产端看,在LPR报价下调、让利实体以及房地产产业链拖累的背景下,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趋于下滑。2022年12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和4.30%,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15个和0.35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同比下降0.60个百分点。从负债端看,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存款竞争激烈,负债成本率相对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息差水平改善(见图3)。

图3 2013—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3.非息收入同比增速及占比均有所下降。2022年末,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有所回落(18.8%),较上年同期(19.8%)降低1.0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三季度末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整体表现较弱,同比负增0.7%①。2022年以来,银行业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同时资本市场震荡加剧,理财产品净值回撤、“破净”现象增加,对居民投资理财情绪形成一定干扰,银行代销基金、理财等手续费收入下降。净其他非息收入边际下行,同比负增2.9%。国有行投资收益和汇兑损益同比走弱较多,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由于交易性投资机会把握、债券投资收益兑现等因素,净其他非息收入表现较好(见图4)。

图4 2016年末—2022年末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变化趋势

(三)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增强

1.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我国经济稳步复苏,各类市场主体的还款能力得到修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和核销力度继续加强。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1.6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57%,仍然呈现低增长态势,但较上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从近几年走势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

2.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健。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5.8%,较上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3.36%,较上年同期降低0.04个百分点。银行业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进一步夯实,拨备覆盖率上升趋势放缓。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三季度,为降低疫情冲击导致的潜在不良率上升的影响,商业银行加大了拨备覆盖率的计提力度;随着防疫政策优化、一揽子“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银行或将适当降低拨备计提,在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释放盈利空间(见图5)。

图5 2016年末—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

(四)资本充足率回升,资本补充压力缓和

资本充足率小幅提升。商业银行近年来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逐步上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2022年末,除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5.17%)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外,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4%)与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12.30%)分别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与0.05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然承压。近年来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特别是2021年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后,主要银行均加强资本补充力度[2](见图6)。

图6 2013年—2022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五)估值水平震荡下行,市净率居各行业最低

长期以来,银行业表现出整体运行平稳,但估值震荡下行的特征。银行总体净利润依旧较高,银行高利润、低估值的“悖论”仍在持续,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4%。但不论是相比房地产、钢铁、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金属等强周期行业,还是相比信息技术、医疗保健、日常消费等弱周期行业,银行业估值明显均落后。受宏观经济预期走弱、地产信用风险抬升等因素压制,2022年A股银行板块仅短暂上涨两个月后便震荡下行,12月31日银行业指数市净率仅为0.5倍,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银行股估值低位徘徊主要是受到高杠杆经营、“潜在不良”担忧以及盈利增长放缓等影响[3-4](见图7)。

图7 2000年12月—2022年6月上市银行市净率变化趋势

二、2023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展望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从外部看,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内部看,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有机结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一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对社会治理与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磨合成本。二是居民消费恢复尚待时日,汽车消费增速或有所放缓,涉房消费有望企稳。三是企业投资需求仍不足,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难度加大,房企资产负债表有待修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地方债发行节奏将维持前置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将加大金融对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新增信贷或达22万亿元[5];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仍是稳增长政策出台的大年,政策驱动发展的特征仍会明显。

(二)金融市场环境

展望2023年,银行业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预判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降准降息概率犹存。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预计上半年仍有降准机会。二是存贷利率可能维持低位。“资产荒”缓解尚待时日,低利率环境对银行息差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做好负债成本管控、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三是直接融资加速发展,金融脱媒化冲击银行传统融资业务,利润空间收窄。四是从“资金来源决定资金运用”到“资产组织决定负债增长”,要求银行提高资产创设能力和精细化资产配置能力,加快在新赛道、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布局。

(三)监管政策环境

■ 陈宝林/摄

党的二十大对金融监管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展望2023年,金融监管环境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继续延续“强监管、严监管、深监管”态势。2022年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共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发布罚单5555张,罚没金额19.28亿元,罚单数量连续四年呈上升态势,罚没金额较2021年有所回落[6]。二是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防各类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三是监管内容更趋精细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精准调控资金投向。加强对餐饮、文旅等受疫情冲击传统服务行业的金融纾困帮扶,鼓励对中高端制造业、新型城镇化与新基建、小微、科创、绿色以及服务消费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

(四)同业发展环境

延续战略趋同、战术分化的竞争态势。客户定位上,发力中小和小微客群开发,强化线上线下全场景获客,通过核心企业、战略客户深度经营,带动生态圈、产业链大中小微C协同发展。行业布局上,深耕新赛道布局与专业化经营,普遍加快在新经济、制造业、绿色、科创、小微、乡村振兴、财富管理等领域布局。风险管理上,运用新技术增强风控能力,强化资产组织能力,建立与中小科创、“专精特新”企业相匹配的授信评审体系,升级智能风控体系。数字金融上,围绕客户体验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继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充分革新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模式,促进数字金融场景应用多点开花。

三、2023年银行业运行展望

展望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将持续把自身发展融合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积极践行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判银行业将呈现资产布局持续优化、负债成本压力缓释、营收利润温和复苏、不良生成压力可控、资本补充力度加强、估值水平触底回弹的趋势。

(一)资产端:规模同比多增,收益水平有望企稳

1.量:对公贷款聚焦重点领域,零售贷款增量有望走高。2023年疫情后经济复苏拉动信贷转暖,全年计划新增贷款或较2022年多增,但区域分化、机构分化的特征仍可能延续。公司业务方面,重点发力新基建、制造业、房地产领域资产布局。一是继续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国计民生类传统产业将获得稳步支持。二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绿色经济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大。三是继续加大普惠小微、中小科创及专精特新等领域支持力度,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四是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五是涉房信贷有望改善。随着“金融十六条”措施落地见效,以及限购限售政策逐步放开,银行业将加强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的信贷投放;按揭贷款增长仍然承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出台,或将对需求端有所刺激。六是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

零售业务方面,推进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重点业务。一是在后疫情时代,恢复和扩大消费是2023年的优先工作,银行业有望发力消费贷、信用卡以及结算类产品等。二是进一步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加速发展、纵深经营财富管理业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资管产品。

2.价:疫后复苏有望带动资产端定价企稳转暖。公司业务方面,存量贷款将于一季度集中重定价,对贷款利率形成较大挤压;新发放贷款利率在开年或仍将承压下行,下半年随着稳增长系列政策落地生效、经济复苏基础巩固、市场预期修复强化,有效信贷需求有望逐步回升,支撑对公贷款利率逐步企稳。零售业务方面,目前房地产市场预期尚未明显改善,居民购房观望情绪较浓,2023年新发放按揭利率可能仍将承压。此外,居民消费场景逐步回暖,预计非按揭消贷定价水平在下半年稳中有升。

(二)负债端:优化结构,成本压力或将进一步缓释

1.量:增加低成本资金留存,加强高成本负债管控。通过负债结构的优化降低成本仍将是银行业重点工作。一是夯实客群基础,高度重视中小客户、无贷户、零售长尾客户的盘活挖潜。二是抢抓源头性资金,深化运用企业账户、支付结算、代发工资、资金托管、财富管理等产品。三是深入运用现金管理等产品以及非金权益服务,提高负债端服务溢价,带动低成本存款增长。四是用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的低成本资金。五是压降协议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规模。

2.价: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望缓和,负债成本或将进一步下行。随着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居民投资、消费等意愿提振,货币交易性、投资性需求将有所提升,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望缓和,缓解银行负债成本上行压力。同时考虑到2023年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负债成本存在进一步下调可能性,但由于存款成本相对刚性,下调空间或将有限,主动负债成本管控仍然重要。

(三)收入端:营收企稳,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1.净利息收入:息差或将趋于平稳,带动收入下半年企稳。上半年,在宏观经济“弱复苏”背景下,企业融资需求仍具有不确定性,且受一季度按揭贷款重定价以及对公中长期贷款重定价压力在上半年逐步体现的影响,2023年开年新发生定价大概率仍将承压下行,对息差进一步形成冲击,预计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将继续承压。下半年,随着政策刺激效应逐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恢复,加之贷款重定价因素陆续释放,资产端收益率压力减弱,同时,存款定期化程度较2022年或将改善,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带来的负债端成本缓释贡献逐步增加,银行净息差或将趋于平稳,带动下半年净利息收入企稳。

2.非利息收入:财富管理等业务回暖有望带动边际改善。财富管理业务方面,2023年银行财富管理行情会逐渐随市场回暖进而反弹,理财市场规模恢复提升势头,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有望增加。银行卡服务手续费方面,2023年随着疫后居民线下消费场景恢复,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增速回归,信用卡等相关手续费收入有望取得较好表现。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方面,宏观经济复苏对交易银行业务将起到提振作用,预计2023年企业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业务需求将逐步回暖,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前期投入和布局也有望进入反哺阶段,预计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小幅走高。其他非息收入方面,2022年部分城农商行其他非息收入表现亮眼,2023年资金及债券市场利率中枢抬升,可能对高基数的中小银行产生扰动。

(四)质量端:基本稳定,风险防范能力仍需加强

短期内受疫情冲击,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有一定压力,但随着防疫政策优化、一揽子“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银行业资产质量全年保持基本稳定。一是新发生不良可控。国内经济稳步回升,企业经营情况逐步改善,且由于近年来信贷资源向战略客户等优质客户倾斜,不良贷款生成压力可控。二是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减。预估商业银行将加大对部分弱资质城投、疫情影响的服务业等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三是拨备计提出现分化。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银行有望适当降低拨备计提,在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释放盈利空间。四是继续加强风险合规管理,科学设定主要业务风险容忍度,促进合规管理与稳健展业相协调。五是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小微企业、地方财政隐性债务、部分零售长尾客群等重点领域风险压力。

(五)资本端:底线约束,资本管理任重道远

展望2023年,预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仍然承压。一是资本补充压力犹存。内源性资本补充要求利润增速维持在一定水平。外源性资本补充方面,将视经济增长情况、资产扩张需求,采取定增、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途径缓解资本压力。二是《巴塞尔协议III》影响相对中性。“新巴塞尔协议III”或将于2023年中正式执行,中国版“新巴III”统筹考虑我国银行业业务结构,能够与现行权重法或高级内评法较好衔接,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相对中性,但不排除部分银行因自身业务结构导致落地《巴塞金尔协议III》增加资本消耗。

(六)价值端:估值重估,市值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银行业有望迎来价值回归的曙光。一是宏观经济面向好,政策面宽信用可期。疫情防控呈现积极信号,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正向变量逐步积累,企业和居民端信心好转,2022年11月以来房地产融资迎来利好政策“三箭齐发”,地产风险缓释有助于提振银行板块顺周期表现。二是银行业基本面更加稳健。2023年银行业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经营,强化公司治理,提升市值管理水平,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例如邮储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启动稳定股价方案,银行股有望实现价值回归。三是从银行个股来看,头部银行经营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依然较强,尤其是零售资源禀赋高、财富管理体系完善、盈利能力稳固的银行竞争优势较大,具有一定的估值提升弹性;成长性优异的区域性城农商行具有客群基础扎实、盈利增速高、拨备厚实等优势,同样值得市场关注。

注释:

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净其他非息收入增速根据2021年39家上市银行测算。

猜你喜欢

银行业银行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记忆银行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