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

2023-05-09邵曼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3期
关键词:任督推拿法调理

邵曼茹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中医外科 商丘 476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类退变性疾病,主要因人体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失去原有弹性,髓核组织在外力作用下从破裂部位突出,刺激和压迫脊神经根,从而出现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及下肢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目前临床针对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以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为主[2]。调理任督推拿法为中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手段,通过推拿经络穴位,可发挥舒筋通络之功效,从而缓解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3]。但临床研究表明,应用调理任督推拿法可能因手法不当或力度过大导致椎间盘破裂,直接进入椎骨,形成压迫症状,进而造成截瘫,患者预后因此受到严重影响[4]。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扩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局部血管,增强机体应激能力,使得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可获得较好的疗效[5]。但目前有关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商丘市中医院中医外科2018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85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投掷子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 例)与对照组(43 例)。观察组男 22 例,女 20 例;年龄 42~75 岁,平均年龄(59.05±10.62)岁;病程 2~7 个月,平均病程(5.43±1.25)个月。对照组男 21 例,女 22 例;年龄 40~73岁,平均年龄(56.51±11.14)岁;病程 2~8 个月,平均病程(5.58±1.4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商丘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8-006)。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6]中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诊断标准;(2)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肝肾亏虚型相关标准,辨证标准如下:腰酸痛,腰膝乏力,劳累更深,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 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3)所有患者病程均<1 年;(4)年龄 40~75岁;(5)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接受过手术治疗者;(2)皮肤过敏、溃烂者;(3)合并肿瘤、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者;(4)存在精神、认知障碍者;(5)合并椎管狭窄、骨折、神经根水肿等病变者;(6)妊娠期、哺乳期、经期妇女;(7)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8)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者;(9)合并结核、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卧床休息及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调理任督推拿法治疗:(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位于一侧,双手重叠推揉腹部使肌肉放松;(2)以掌推揉双侧腹直肌,点揉鸠尾、天枢、关元、中脘等腧穴;(3)以拇指点按腹部任脉、肝胆经、脾经、胃经等;(4)点揉,任脉点揉双手列缺穴,肝经点揉太冲穴,肾经点揉太溪穴,胆经点揉阳陵泉穴,胃经点揉足三里穴;(5)在腹部使用震颤手法;(6)双手重叠使腹部放松。20 min/次,2 d/次,共治疗3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取腰夹脊为主穴,依据被压迫神经走行方向选择压痛点,一般位于患侧的环跳、悬钟、大肠俞、阳陵泉等穴为配穴,在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并应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采用9 号任晓燕穴位埋穴针为埋线针,使用镊子将1~2 cm 医用羊肠线穿入埋线针,将其推入穴位,待患者出现酸、胀、麻、痛针感后,一边向前推针芯,一边退针及针管,将羊肠线推注穴位肌层,埋线后应用无菌按压进行止血。每次治疗主穴必取,配穴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1~3 穴。每15 天治疗1 次,共治疗 2 次。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将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临床症状消失、椎间隙压痛消失、脊柱可活动自如、直腿抬高试验大于70°评定为痊愈;将腰痛症状明显减轻、下肢放射临床症状消失、椎间隙压痛消失、脊柱活动有所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为60°~70°、可正常工作生活评定为显效;将腰痛及下肢放射临床症状减轻、可下床直立行走、直腿抬高试验达到45°以上评定为有效;将治疗前后阳性体征无明显改善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进行评估,分值为0~10 分,0 分为无疼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9 分为重度疼痛,10 分为疼痛剧烈,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最终评分为3 次评分平均值。(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9]进行评估,总分 29 分,分数越低表明腰椎功能越差。(4)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损伤、皮下淤血、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将所得结果中所有连续变量采用Shapiro-Wilk 检验,将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42 43 23.348 14.736 0.000 0.000 t P 6.96±1.34 6.79±1.57 0.569 0.571 1.71±0.53 2.79±1.15 5.589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JO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42 43 11.894 8.982 0.000 0.000 t P 10.64±4.59 11.04±4.25 0.428 0.670 22.65±5.01 19.02±4.35 3.556 0.001

2.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肤损伤、皮下淤血、感染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痛、痹症”范畴,认为肾虚为该病内因,风寒湿侵袭、跌扑损伤为外因,肾督亏虚、腰失所主为根本[10]。椎间盘退变、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气血不畅、组织缺血缺氧而加速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急性发作时局部组织水肿卡压周边神经血管,从而产生相应压迫症状,若延误治疗时间,易导致神经与组织粘连,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1]。目前临床常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可有效降低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但大部分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并不明显[12]。因此,需探究其他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以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对腹部进行调理任督推拿手法,可调节两经脉的经气,使得十二经脉气血运行流畅,从而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有研究表明,在腹部进行推拿后,可缓解腹主动脉痉挛,腰椎及其周围的血液灌注程度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使腰椎功能恢复[13]。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中医学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理有了更多方法,其中穴位埋线为一种长效的针刺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日渐广泛[14]。该方法通过将可吸收的蛋白线或羊肠线埋入至腰夹脊穴位内,长期刺激穴位从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并调整脏腑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该法简单方便,可节省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减轻针刺痛苦[15]。目前有关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研究并不多见,临床效果存在诸多争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与调理任督推拿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JO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应用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治疗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并改善腰椎功能。分析其原因,穴位埋线中使用的羊肠线为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后,可被软化吸收,能够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免疫能力,促进病灶修复从而起到组织疗法的作用;同时,还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增生,血管通透性及血液循环均得到改善,促进滑囊内液体吸收,达到消除滑囊内滑膜炎症而痊愈的目的[16]。因此,应用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因此观察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治疗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分析其原因,穴位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转化、分解、液化、吸收时,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形成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可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17]。因此,应用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治疗可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肤损伤、皮下淤血、感染等不良反应,表明应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应用穴位埋线联合调理任督推拿法治疗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提高腰椎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任督推拿法调理
解题训练:打开数学学习的“任督”脉象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脑瘫患儿便秘应用护理干预结合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九)——小儿眼保健推拿法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浅述任督冲与月经不调的相关性
汽车共享,打通云南旅游“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