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3-05-09李彦菊
作者简介:李彦菊(1987~),女,汉族,甘肃会宁人,甘肃省永靖县黄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研。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工程”,依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初中生物教学作为主要平台,引导学生具备环境保护认知,这是实现跨领域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生物学科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阐述了环境意识以及新型教学手段之间的契合性,分析了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意识塑造的具体内容,依托案例教学法以及实践引导法,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环境保护认知,强调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科学的环境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理论分析;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2-0126-04
生物学科本身具备极强的现实价值,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以保护环境为主、为人们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为核心依据构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进一步传递自然科学、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利用初中生物教学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及生态环保意识具备可行性。而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要明确抓住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需要以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托,制定科学的环境教育方案以及引导策略,这样才可以实现跨学科以及跨领域的素质引导。
一、 生物学科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联
在我国当前众多学科中,生物学科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联最为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领域存在较为明显冲突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话题,而随着近些年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依托学科教育来实现素质引导以及价值观培养成为教学重点。而生物学科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涉及了生物、生态系统、生态群落、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冲突的重点知识;而在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建设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理地进行自然资源的利用。其中必然涉及了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这些理论便来源于生物学科。以生物学科作为环境教育的载体,具备可行性。
二、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知识挖掘以及方法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材的环境教育知识挖掘
生物教材是通过大量地筛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具有极强科学性和条理性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其中所蕴含的环境知识丰富且种类多样。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需要结合教材的规划情况,合理地筛选其中的环境教育出发点,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科与环境教育相融合的需求。
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展示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植物,分析了植物的一生,从种子萌发到植株生长,又阐述了绿色植物和水生态环境、有机物、碳氧平衡、绿化之间的关联,其中所渗透出的环境教育重点可以定位成:植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植物保护能够提升环境质量、植物破坏以及本土性植物缺失对区域生态产生的影响……这些话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介入自身的经验以及见解进行规划,其主要目的在于让环境教育融入章节教育中。又比如在“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中讲述了动物主要类群、运动和行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从中能够挖掘出的环境教育知识点在于动物保护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土生物产生的影响、生物链断裂的后果以及优化方案等。
诸如此类的知识点,选择与其对应的环境教育知识,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教材入手接触到更多的课外内容,还可以让生物教学成为连接自然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之间的纽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生物学科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那么以生物学科为依托进行环境教育,教师所要选择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迎合生物学科的实践性,本质也要满足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参与课外实践,落实生物实验。那么文章从学情分析和学科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案例引导法以及实践引导法具备应用价值。
案例引导法主要是建立在常规学科教育的基础上,以理论引导为基础,选择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让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典型案例发生过程及结果、对人们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能够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利用所学习到的生物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环境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还能够实现情感体验,有助于理论内化。
而实践引导法主要是建立在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基础上,满足新时期现代化教学需求,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论证、研讨等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新型生物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借助学校给出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课后服务途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真正感受生物学科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经验总结。实践行为最终的成果都是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得到的,能够加深学生的认知,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 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环境教育的具体实践
建立在案例教学法以及实践引导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落实针对性的环境教育,需要依托具体的课程展开实践分析,文章主要选择初中生物人教版中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内容实现环境教育。
(一)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生物圈和人类之间的生活缺乏亲身体验,因此在課堂上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具象认知,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共情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最基本的环境意识之后,再通过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类型、生长状态、光合作用、生物圈价值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案例、特殊植物灭绝案例、国家保护植物非法采摘案例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分析如何从个人做起来实现环境保护。
(二)教学目标定位
树立学生的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实际作用,帮助学生巩固物质与能量观;能够分析绿色植物在大气循环中的具体作用,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了解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具体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通过案例分析、文字阅读、视频赏析的方式来分析其中有关植物生态位、生态价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字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实践的方法,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塑造学生的态度和责任意识,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圈中的绿色植被的观念,坚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以自身为中心点向其他领域宣传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三)具体教学实践
1. 环境教育案例准备
教师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之后,通过互联网典型案例分析、政策文件解读,以及社会现实挖掘等方式,选择了以下几个具体案例作为课上引导对象。案例一:早些年备受生物学者关注的“生物圈2号”人工生态系统项目。搜集视频以及相关报道,分析“生物圈2号”的开展背景以及实际目的。案例二:“生物圈2号”在独立运转的过程中,人们利用种植粮食、蔬菜等方式获取氧气,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案例三:“生物圈2号”在独立运转了一阶段之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现象,并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酸雨,酸雨导致人造海洋的酸度上升,鱼类、珊瑚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的地表植被无法转换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整体项目失败。
2. 课堂导入环节
在课堂开始之后,首先教师利用3~5分钟的时间为学生播放案例一中的相关视频,了解最基础的案例背景以及实验对象。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过暂停的方式发问,这些问题简短易懂,比如“大家觉得实验结果如何”,利用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课堂知识传授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结束之后,就是围绕着视频中的内容为学生阐述“为何生态系统可以建立起来”,然后通过案例二中的信息,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植被起到了哪些作用,由此来引入教材中有关植被类型、作用、和水环境以及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从设计意图的角度来讲,视频中会呈现出规模庞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让学生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学生自然会想知道为何生态系统工程能够建立起来,将会积极地跟随教师了解有关植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关知识点,可以提升前期学习兴趣。
在讲解“植物与大气碳氧平衡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时,让学生观看案例三中的相关信息。并且让学生分析:“为何生态系统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否形成了恶性循环?”和前期宏伟的建筑相比,后期生态系统逐渐走入没落,从情感上会形成冲击,学生自然想要知道为何会导致这样的结果。通过科学的问题引导以及理论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氧气之间的平衡和植被覆盖率有极大关系。
4. 互动讨论环节
在互动讨论环节要求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着本节课已经掌握的知识,再加上学生曾经学习过的生态系统、生态圈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如果你是‘生物圈2号’的规划者,你在哪些时间节点可以做出哪些事情来挽救生态系统?”
将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一一列举在白板上,然后针对其中渗透出来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分析。比如有学生认为,在前期人工造林以及人工造海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大人工造林的面积;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延长人工阳光照射时间,让地表植被有着更加充足的光合作用时间,由此来消耗二氧化碳。
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观点的现实性进行分析,例如加长人工阳光照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现实,也就代表着自然生态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我们不能通过想象来进行挽救,而是要按照客观现实来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地表植被在生物圈中的生态地位、作用等相关理论,让学生认识到植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画出思维导图,细化植被和阳光、动物、大气、水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5. 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强调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课下的生活资源来进行实践,这种实践强调提供开放的实践场所,为学生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奠定基础。比如,可以结合“社区中的绿化景观覆盖率”进行社区调研,了解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对覆盖率的认知;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破坏社区中的绿化植被;如何发挥学生的实际作用来提升绿化植被保護质量,比如社区的宣传板报、发起每月植树活动、严格控制草坪踩踏以及树木毁坏行为、每一名学生认领一棵小树或者一块草坪进行常规养护。坚持从自我做起,让学生在日常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保护生态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以真正认识到日常生活环境中有哪些行为对自然植被产生的影响较大,不仅可以宣传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更可以让生物学习过渡到日常生活中,建立生活化的学习体系以及学习习惯,自然也可以让环境教育得到充分创新的平台。
四、 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环境教育的反思和总结
结合具体的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教育方案,强调从导入环节入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案例,并且通过常规的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方式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极为常见,实现环境教育不仅仅需要依赖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才可以让环境教育与生物教育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也可以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方面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教师的环境素质。想要提升环境素养,就必须主动关注当前的环境问题,积极学习有关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破坏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踊跃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环境教育的经验,更可以在生物课堂上进行显性教育,能够让教师成为学生塑造环境价值观的榜样和典型。
其次,教师要充分熟悉当前的生物学环境教育内容,了解国家所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中的相关要求,钻研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充分挖掘教材中体现出的环境教育细节和要素,将其穿插到日常授课中。不仅可以提升生物教育的科学性,更可以让环境教育向常态化、规范化方向转型。
最后,在落实课堂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单方面传授环境知识,还需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科学合理地利用翻转课堂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现情感上的触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了解人的行为以及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危害;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进行理论讲解,能够大大增强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二)加强学校方面的反思和总结
结合当前部分初中学校的生物教学状态来看,学校虽然对环境教育有一定支持,但是从其力度上来讲,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现象,需要进行持续性改进。
首先,学校需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生物学习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培训体系,针对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环境意识,同时可以提升环境教育能力。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生物理论教育、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科学有效的培训,能够在完成常规教育目标的同时,让环境教育的融合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可以带动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环境教育研讨和分析。
其次,学校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人员优势,主动联动家庭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共同承担起环境教育的责任。比如可以积极和家庭进行联动,组建多元化的亲子活动,让环境教育和家庭相融合,也让家长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学生,并且带领学生参与有关环境发展的活动,这样也可以提升環境教育的科学性。还要和相关社会机构进行联合,强调为学生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和载体。比如与区域环保志愿者以及相关机构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社会环境保护实践。由专业组织带领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找到体现自身环境保护价值的渠道,做到环境教育的前后一致性。
最后,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督导体系,了解本校环境教育的具体现状,分析学生环境意识树立情况,结合环境教育的具体成效分析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并且进行跟踪、监督以及指导。除此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场景。例如,可以在学校设置校园绿化角、蔬菜种植基地、园林景观系统。不仅可以起到环境绿化的作用,也可以成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能够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观察生物现象并且进行课外实践。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必须要迎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落实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环境和生物学科之间的关联,同时通过常规的实践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从日常实践中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是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环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我国新时期环保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保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7(11):47-49.
[2]孙丽瑶,岳凯平,于淑春,等.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113-115.
[3]张明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7):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