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备受称道与尊敬的王朝
2023-05-09胡阿祥
孔子的“梦中情人”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在夏、商、周三代中,夏太久远,而且迄今没有发现能够确认的夏代文字,所以夏朝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商朝在人们的印象中,甲骨占卜的场景、天命玄鸟的歌声,显得那么神秘诡异、玄妙空灵,史书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我们甚至可以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信的朝代。那么周朝呢?“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给人的感觉是踏实、厚重、规矩、经典,因为这样的形象,所以自古及今,周朝受到的称道与尊敬最多。这样的称道与尊敬,不妨先以“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梦中情人”周公为例,稍作描述—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14年奔波甚至艰困的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鲁国。这以后的几年,失落于“吾道不行”的孔老夫子时常发出无奈的甚至悲凉的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感叹的意思是:“我真是衰老得太厉害了!我已经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孔子既然说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言下之意,就是他以前经常梦到周公。也因为这样的孔子梦周公,孔子成了中国传统时代文化意义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周公成了中国传统时代政治意义上的“圣人”。那么此话怎讲呢?
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公生活在商末周初,这两位相差了大约500年,所以孔子梦周公,就好像今天的我们梦回明朝,是不是很奇怪?其实,“春秋”是个习惯称呼,本来就属于周朝的一段;孔子又是鲁国人,鲁国的首任国君正是周公的长子伯禽。换言之,孔子梦周公,梦的还是本朝与本国的先祖,所以并不太奇怪。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孔子为什么会经常梦到周公呢?孔子的“梦中情人”周公又是何等人物?
周公姓姬名旦,是受追封的周文王的儿子,灭商的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开国元勋。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道:“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如何“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这里各举一例。
以言“大德”,话说周武王突然生了重病,于是周公悄悄设立祭坛,祷告祖先:“国王因为勤劳政事,疾病缠身。请用我的生命代替国王的生命吧。”在得到吉利的占卜结果后,周公非常开心,一面安慰哥哥要为王室、为国家做好长久打算,一面告诫身边之人不得泄露此事。周公心系家国利益的崇高精神,以天下安危为重的舍生忘死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以言“大功”,话说周武王后来还是驾崩了,周公则不惧流言四起,于己有损,仍然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地辅佐着年幼的侄子周成王。他平定叛乱,营建新都,分封诸侯,制礼作乐,把国家发展得蒸蒸日上,把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当周成王长大、能够单独处理政务了,周公马上还政成王,回归臣子之位,恭谨执礼,毫无僭越。
以言“大治”,这特别表现在周公主持的“制礼作乐”方面。所谓礼、乐,简而言之,就是在当时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的等级秩序与宗族—家族—家庭—个人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各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各说符合自己地位的话,各尽制度规定好了的责任与义务。如此这般,国家的政治统治与社会的治理秩序,是不是就会如金字塔般稳固?
然则这样的周公,成了孔子心向往之的圣人的典范。“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先王的礼乐成了孔子对标的准则,“必也正名”成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为政理想。所以孔子称赞“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意即周朝的典章礼仪,丰富而又完备,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周朝典章礼仪制度的实际建设者、关键奠基人周公,也就成了孔子的“梦中情人”。
遗憾的是,正所谓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周朝已经演变到“礼崩乐坏”的乱世局面,周天子有名无实,诸侯们相互争霸,卿大夫们觊觎权位,于是稳固的金字塔般的天下,也就成了摇摇摆摆甚至随时可能倒塌的旗杆。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在执政鲁国时,想要努力改变,但以失败告终;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到处苦口婆心,但以碰壁收场。然而也正是伴随着这样的失败与碰壁,孔子把他那些礼乐仁和的梦想,托付给了未來,那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重视责己修身、提倡勤政爱民、追求忠孝两全,而如此等等的理念与实践,又如风如雨地风靡后世、雨润后世,于是孔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我中华民族的“大成至圣先师”,周公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历朝历代的普遍推崇,乃至于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中国古代史》中评价:“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王朝荣耀
理解了这样的孔子的“梦中情人”、奠定周朝基业的周公,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周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受称道了。那么周朝都得到了哪些称道呢?
一是国运长久。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说:“周于三代最为长久,八百余年至于赧王,乃为秦所兼。”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的周朝年表,则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合计791年。简单些说吧,周朝共历32代37王,共计8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原王朝。这样的王朝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大概也是因为其国运太长久了,加上国势的演变,周朝又被后人分成建都今西安的、周天子有名有实的“西周”,建都今洛阳的、周天子有名无实的“东周”,东周再被分为以大国争霸、“尊王攘夷”、名分最乱又最“讲”名分为特征的“春秋”,以竞相改革、彼此征伐、“合纵连横”为特征的“战国”。
二是封建诸侯。周天子尤其是周公主政时代,大肆分封同姓亲戚、异姓功臣、古先帝王之后以及一些亲顺势力,建立诸侯国。据说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就达70多个。直到今天,我们时常说起的一些地域文化名称,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等,追根溯源,也多与周朝的封邦建国有关。周朝国运长久,与分封的国家拱卫周室、维护天子的权威有关;周朝的衰弱,也与分封的国家后来妄自尊大、彼此征伐,甚至视周天子为无物有关。但无论如何,中国各地追寻其历史记忆,周朝的分封往往是荣耀的源头所在。
三是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当然不是建立脱离周天子控制的独立王国;同样,按照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模式,诸侯要給属下的卿大夫分封采邑,卿大夫要给属下的士封以食地。在这样的金字塔一样的结构中,为了维持亲疏远近的宗法关系与高低上下的等级秩序,为了明确彼此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为了规范各自的名分、地位,为了防止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就得制定一系列严密的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构,提倡一连串繁琐的礼仪、道德、规矩、形式,否则就会乱套,这就是所谓的“制礼作乐”,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就是政治文明。周朝尤其西周的政治文明,因此备受后世的推崇。儒家从孔子开始,一贯推崇西周的政治文明;以后的历代王朝,要搞“托古改制”,也无不是以周朝制度、《周礼》模式为样板,甚至557年到581年的南北朝宇文周政权、690年到705年的武曌周朝、951年到960年的五代后周政权,干脆直接以周为国号;王莽的新朝虽然没有以周为国号,但在篡汉之前,安汉公王莽自居为周公,王莽篡汉之后,又一切按照《周礼》进行不切实际的“复古改制”。由此可见周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四是农业文明。为什么周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因为“制礼作乐”。周朝的礼乐制度,又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而说起中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甚至心态文化,无疑都是以相互协调的农业、儒家两者为主流、为核心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农抑商、安土重迁、家族观念、四世同堂,讲究国家统一、重视经验、尊崇传统、托古改制。在这一系列的讲究中,产生于农耕文化土壤、以勤政爱民为特征的儒家,把周朝的文献看作经典,把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看作圣人,把周朝的制度看作完美的制度,把周朝看作理想的王朝,如此等等,周朝也就拥有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五是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界“百家争鸣”时代,分别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就说春秋战国,因应着社会的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在各阶层、各领域中,纷纷涌现出不同的思想学派,比如克己修身、和而不同的儒家,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的道家,兼爱互利、讲求实用的墨家,驭人有术、富国强兵的法家,言辞说辩、循名责实的名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家,探究万物、推演世界的阴阳家,如此等等的各家各派之间,百花齐放、炫奇斗艳,百家争鸣、碰撞糅合,于是造就了思想家的群星璀璨与思想界的辉煌灿烂,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也被推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代。
这样的周朝,没有理由不被称道、不受尊敬吧?而值得强调的是,支撑起周朝这种崇高地位的最为坚强、最为广泛的基础,正是农业。周族的始祖弃就是中国的农神后稷,“周”字的原始含义就是田野、田间的庄稼,“周”国号所表达的道理就是最为浅显也最为深刻的“民以食为天”。周族以及周朝的成功,在于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在于重视人民胜过重视鬼神;比较而言,商朝的灭亡,在于过分迷信神秘的占卜,在于重视鬼神胜过重视人民。这就是商与周的改朝换代给予今人的启示。至于接下来的周与秦的改朝换代,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样深刻:只有国富民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那雄霸天下的秦国,就是国富民强的典型。
胡阿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