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研学旅行发展模式的研究
2023-05-08王春勇李浑献
王春勇 李浑献
摘要: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二者交叉,具备融合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广西出台多部政策激励研学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本文论述了广西大力发展乡村研学旅行的必要性,提出了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研学旅行发展模式。
关键词:研学旅行;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1 广西大力发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
1.1 落实政策需要
教育部等11部委于2016年12月共同公布的《关于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可以使学生的眼界开阔,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情绪体验,并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拉动区内旅游发展需要
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使研学旅行形成了一种趋向乡村发展新的格局。广西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有效地推行研学旅行政策,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1.3 建设壮美广西需要
乡村研学旅行是基于乡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时态、农村风光、乡村民俗、乡土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建设壮美广西,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组织中小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乡村开展游学是一种与农村服务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密切相关新的消费形式和产业形式,既能让学生增长知识,体验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能促进农民增收,传播、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也为建设壮美广西添砖加瓦。
2 广西乡村研学旅行发展的困境
研学旅行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学活动质量不高,二是研学活动与教学脱节,三是研学旅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2.1 研学活动质量不高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展研学课程和活动流于形式,研学活动组织不规范,安全隐患较多,教师参与率低,学生对研学实践课程感受不深、收获不大。
2.2 研学活动与教学脱节
很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规定研学课程所涉及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任务与要求,忽视了学生对生活实践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需求。在一些中小学,研学旅行成为了单纯的课外负担,“游”大于“教”、“行”大于“知”、“悟”大于“得”,使得学生参加研学旅行与实际教学脱节,便成为一种负担。
2.3 研学旅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相关法规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对研学旅行活动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地方存在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有的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当中,有的地方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不够规范以及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
3 广西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策略
3.1 重视建设乡村研学教育基地群
乡村研学教育基地是实现研学旅行的理想载体。各地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作用,正确处理好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大力扶持农村研学基地的建设,推动研学资源的整合,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旅行和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研学旅行产业的有效管理,联合旅游企业、社会资本、教育机构等力量,建立健全政策,激勵各资源的共同参与乡村研学教育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可以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大力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乡村研学旅行基地进行改造和升级,建设相当规模的研学教育基地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学习活动融入旅游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三农文化知识。
3.2 重视以教育为中心
3.2.1 重视充分发掘育人价值
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其具有教育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然而,当前一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游不学”现象。所以,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融合、高质量发展,不能单纯地在乡村地区开展研学活动,也不能简单地在乡村发展中增加研学元素和产品,而是要从“育人”的高度,确定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目标,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使得研学旅行与乡村在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3.2.2 重视乡村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
随着研学旅行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等美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主要指研学旅行课程要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二是实施方案,主要指研学旅行课程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实施;三是教学内容,主要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综合地域特点、乡土文化,开展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3.3 强化研学旅行指导师的研修
今年6月,研学旅行指导员被纳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PRC)职业分类目录。研学旅行指导师在传统的大众旅游中,存在着导游的作用,这对于许多来自农村的旅游指导员来说,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向学生和公众介绍自己的家乡。而研学旅行则是一种类似于导游的研学旅行,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因此,研学旅行的指导教师和导游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差异较大,而研学旅行则是由导师的职业素养来决定。在《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中,对研学旅行的专业素质指出了存在问题,具体而言,就是研学导师匮乏、专业素养不高。这就要求要加强对基地研学导师的专业培训,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的培训,一是针对研学指导教师要加强动植物学、乡村文化等专业知识学习,为研学旅行指导员搭建一个平台,与当地的村民进行沟通,让研学老师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和学习。二是要加强对有关学科后备人员的培训,在研学旅行专业中,可以增设“乡村文化课”“乡村体验”等。
3.4 重视发挥乡村的地方特色
根据《广西研学基(营)地调察报告蓝皮书》的调查显示,农村研学旅行项目具有与地方特色文化脱节、民俗文化和地域特征不强等缺陷。发展乡村研学旅行,要立足于当地的本土自有资源、本土特色文化,注重与都市差异化建设,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因素,讲好地域故事。要结合地方特色,落实研学旅行课程教育目标,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业农村资源、畜牧种植业操作、劳动体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故事、乡村文化等资源整合起来,也可以设计出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置研学课程。另外一方面,研学旅行的产品也应具备地方特色,类别可以包罗万象,包括家禽走兽、瓜果蔬菜、野生植物、地貌资源纪念品、手工艺产品、劳动体验、风俗民俗体验等。
3.5 拓展农村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其市场定位主要是以中小学生为主导,以学校、班级为单位。中学生是国内一支庞大的旅游队伍,也是区域旅游市场的一支生力军。乡村研学旅行要在研学旅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更加突出乡村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吸引学生群体、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家庭亲子旅游等群体,助力乡村旅游的新增长。
4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模式研究
虽然乡村研学旅行的推广给乡村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就有可能成为乡村发展的踏脚石。可喜的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这为乡村开展研学旅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研学旅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是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的重要空间,这为乡村研学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4.1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的乡村游学可以说是现代教育中最需要的类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最佳环境是真实的自然环境。因此,带有自然教育的乡村游学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乡村游学只需要做好自然教育的“文章”,自然会大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依托农村自然环境,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培养其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的目的,实现获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这也符合自然主义教育观。
4.2 以劳动体验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对于研学旅行,以劳动体验为发展模式的农村游学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獲得劳动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使学生了解并传承艰苦朴素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体来说,就是以农场、牧场、渔场等农业活动场所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和农事活动,使学生体验传承农耕文明,感悟劳动光荣,从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也让同学们在生活生产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苦与乐。
以获得劳动体验为发展模式的乡村研学旅行可以扩大乡村收入来源,增加收益,进而改善农民及乡村研学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针对乡村研学旅行的发展困境,以劳动体验为发展模式的乡村研学旅行,首先,可以拓展收入渠道,增加业务收入,达到提高研学专业人员薪酬的目的。其次,通过进一步增强研学旅行的吸引力,带动城乡一体化,进而推动农村发展,让研学专业人才有机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从而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使他们愿意在农村安居乐业,从而达到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力量的目的。
4.3 以感悟人文文化为基础发展模式
就游学本身而言,以人文文化情怀为发展模式的乡村游学的主要教育功能是使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行观。以乡村文化、乡村历史建筑、乡村发展纪念馆、历史遗址、研学基地等为基础,开展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文化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和体验工艺制作等方式开展相关研学旅行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探索思想。
以感悟人文文化为发展模式的乡村研学旅行要牢牢把握自身的本土化教育属性。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旅行的本质要求与大力提倡的本土化教育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也就是说,研学旅行的教育应该融入本土化教育内容。在政府关于中小学生游学活动的表述中,也充分体现了“本土教育”的特性。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区域特点,逐步建立小学县市、初中省市、高中省情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因此,具有本土化教育性质的游学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放异彩。
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游学,不仅为基础教育开辟了道路,也为基础教育创造了需求,因为乡村游学的发展也需要具备当地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有效传承带来了人气。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人才振兴是突出问题,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农村普遍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在农村的本地学生选择回到农村就业时,他们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教育本土化必然会借势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化人才,将成为农村最需要、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果具有本土化教育属性的乡村研学旅行能够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出系统的课程体系,那么乡村研学旅行的发展就可以突破教育公平的困境,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从而促进社会交往的公平公正发展。
对于乡村人文文化的传承,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就是传承的最大动力,将研学旅行与乡村文化融合,通过展演、手工技艺现场展示和学生即时制作等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作为独特课程资源的功能,就地实现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观念。通过让学生们参观展览、参加劳动生产等形式进行研学学习,这样既能满足中小学生的文化体验需求,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5 结语
乡村研学旅行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人才等综合效应,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广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探索农村研学旅行发展模式,挖掘农村独特资源,深度开发研学旅行,创新农村业态、创新乡村业态,可以乡村振兴发展跑出“加速度”,相信会让广西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会更足、基础会更牢、成效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罗瑶.农村小学研学旅行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覃燕玲.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研学旅行满意度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1.
[3] 董玲雪.农耕文化融入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4] 许皓阳.基于中学生感知价值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9.
[5] 张启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21.
[6] 许皓阳.基于中学生感知价值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