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3-05-07肖莉
肖莉
摘要: 依托渝中区集智备课专业交流平台,从激发内在需求、设计学习形式、锤炼交流内容、营造团队文化四个维度,构建具有“专业创见、无私分享、合理质疑、高频交流、系统研究”特征的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此提升学习共同体的专业汇谈质量,探索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教研新路径。
关键词: 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发展; 区域教研; 高中化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3)04-0019-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区域有高中化学教师近60人,平均教龄19.9年,大多数教师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和相对稳定的专业认知。面对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带来的新变化,促进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式发展就尤为重要。
2020年7月,渝中區成为教育部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以下简称“双新示范区”)。笔者结合区域教研和“双新”示范区建设,
确立了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做好新课程实施”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
新课程实施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和理解程度。如何提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这就要回溯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形成的源头。教师是长期生活在个人教育世界和群体教育世界的群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总是个体自觉与群体联动的合成品,是两者同步并进、交互作用的结果[1]。因此,笔者依托渝中区集智备课专业交流平台,探索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实践路径。
2 内涵与特征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有不同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研究的深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研究视角不断演化,其复杂性已获学界共识[2]。本文中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区域内各学校的学科教师,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而形成的学科教师学习团队。
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研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点:
(1) 专业创见。教师学习共同体探讨的主题是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新难题,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真知灼见与深度剖析,这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第一特征。
(2) 无私分享。学习共同体是指向群体成员的共同发展,它关注的是共同体内部、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流、新知产生与信息共享[3]。因此,教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个人研究是团队良性发展的重要特征。
(3) 合理质疑。倡导团队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和谐共同体的困境在于: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可能演变成静态的环境,导致反思、改变和变革机制的匮乏[4]。所以,合理的质疑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生产力,能促进教师的改变与进步。
(4) 高频交流。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师学习共同体只有保持高频交流,才能消减个体学习的惰性,增进教师对教学日常的感知和思考。
(5) 系统研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通过查阅书籍或与同伴交流寻求答案,就是一种教学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体教学经历,使得研究的内容不够系统。因此,为了补齐个体研究的短板,系统研究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综上,若将教师学习共同体比喻为一个人,高频交流是其“形”,专业创见、无私分享、合理质疑为其“魂”,系统研究则是其所做的事。
3 实践路径
为了让区内高中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具备以上五点特征,笔者依托集智备课专业交流平台,从激发内在需求、设计学习形式、锤炼交流内容、营造团队文化四个维度提升学习共同体的专业汇谈质量,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措施如下。
3.1 激发内在需求
面对高考、教材、课标等一系列变化,许多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越来越感到用过往的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了。作为区域教研员,笔者首先例举事实与数据,让教师直观、深刻地认识到目前的课堂教学,已经到了必须变革育人观念、育人方式的节点,深入持续地学习是找寻答案的必由之路,团结在一起深入持续地学习是现实境况下的不二选择,集中系统地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是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只有吃透了“学习的文本”,才可能在每节课中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摸索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合学生的新育人方式。
3.2 设计学习形式
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长远发展来看,学习形式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而流变,但是为专业研讨构建规范学习样态的内核是“超稳定”的。同时,规范的学习形式是生成高质量专业智识的前提。因此,笔者依托集智备课交流平台,从学习频次、学习模板与学习流程三个方面设计学习形式,使教师在短期内明晰研讨任务和研讨流程。
在示范区建设和区域教研工作的统筹规划下,学科教研员需要组织教师就每一教学单元开展集体研备,高中化学教研员每学期需要组织每个年级教师,开展4~5次集智备课活动。
3.2.1 研讨模板
为了体现集智备课对新课程新教材研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我们开发了“高中××学科××单元教学案(见表1)”“渝中区高中××学科××单元集智备课任务单”等备课辅助工具。笔者结合区域内高中化学教师的特点,选用了区级统一的教学案,同时还自主开发了“教材分析与单元教学设计PPT模板(见图1)”“渝中区高中化学集智备课反馈意见(见表2)”,供高中化学教师使用。
3.2.2 研讨流程
以教研员或成员校的课题作为全区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此统整集智备课研讨内容。为了缩小校际间教师研究力量的差距,保障集智备课质量,笔者通过“强弱互补”的方式,将区域内的6所高中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作为集智备课的主备学校,负责该单元的课例展示和单元教学说课两项常规研讨内容。
主备学校结合渝中区的学情,集体研讨形成初稿,提交化学教研员审核。教研员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学校备课组完善,多次修改后,教研员组织现场展示。现场展示过程中,教研员通过网络问卷、书面作答、现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观课教师反馈展示内容的优点与不足,主备团队结合大家的建议,做进一步优化,并将改进后的备课资源分享给全区高中化学教师,以此作为全区本单元教学的重要资源。连续两年关于新课程、新教材的滚动研究,为全区高中化学教师形成了系统且有深度的课程资源,以及成熟且有操作性的区域集智备课实施流程(见图2)。
3.3 锤炼交流内容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存在的目的是针对教师社区共同面临的实践难题汇集专业创见、凝聚专业共识、寻求专业良策,努力实现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共赢与互促[5]。集智备课专业交流平台能否持续汇聚高质量的專业智识,是影响学习共同体存续时长的关键要素。笔者从提供资源、具体指导、专业引领三个方面,锤炼交流内容。
3.3.1 提供资源
不少一线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范围的界定,主要聚焦在所教授的教科书内容和高考试题。另外,由于教学工作繁忙等多种原因,中学教师常疏于查阅文献,对所教授内容的研究现状不甚了解。上述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教师遴选化学教学内容的渠道较少,致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局限于知识层面,较少关注学科方法、学科观念、学科思想等更深入的层面。所以,教研员需要从备课起点就拓宽教师的学科视野,例如提供相关文献、课例视频、其他版本教材等资料,供主备学校备课使用。
3.3.2 具体指导
从渝中区高中化学集智备课实施流程(图2)可以看到,主备学校在进行充分校本教研后形成的初稿,提交教研员审核后需要反复修改,再在全区展示。教学设计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教研员要与主备学校的教师就备课内容的再理解、学习目标的拟定、教学思路的优化、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反复沟通,主备团队不断优化改进展示内容。这样反复修改的过程,不仅促进了主备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保证了交流的质量,也使后续展示交流的教师高度重视集智备课。
3.3.3 专业引领
笔者除了从提供资源、具体指导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还邀请全国或市级专家名师,给区内教师交流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实例,拓宽教师的学科视野。同时,教研员也借助集智备课平台做单元教学和课例展示,以此直观立体地传递教研员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与教研员的深度对话。
3.4 营造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它是团队成员在相互交流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可以濡染团队成员行为与思想的共同准则。笔者在梳理近两年渝中区高中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工作时发现,润物细无声的赞赏、宣传、总结是三个细小却不可忽视的环节。
3.4.1 语言赞赏
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才识的同行,自己所阐发的见解、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随时都可能引起其他同事的回应、共鸣、深思与赏识[6]。因此,展示交流的教师会十分重视发言质量,竭尽全力地准备发言内容。作为组织者的教研员,在集智备课交流环节,应及时指出发言者在准备和展示过程中,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的地方。一能激发展示教师继续研究的热情,形成持续前进的内驱力;二能让观摩教师了解发言教师背后的辛勤付出,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
3.4.2 网络宣传
每次集智备课活动结束后,教研员都会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活动简报进行发布。其目的有四:一是再次肯定主备学校、发言教师的辛勤付出,激励其继续努力;二是让各年级教师了解彼此教学研究的动态,启发教学;三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全区高中化学教师认识到“增进学科理解,优化教学方式,让新课程的思想真正融入到每一节课”是学习共同体为之努力的愿景;四是推广区域教研经验,鞭策团队成员不断前行。
3.4.3 年度总结
在渝中区暑期的高中化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中,笔者会对本学年的教研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时,重点宣传参与集智备课展示交流的教师和本学年获奖教师、发表论文的教师,增进教师的荣誉感,构建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良好的学习风气。
4 收获与反思
渝中区高中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团队的专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实践探索过程中的不足。例如:研讨主题除了关注课程设计,还应关注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文献学习不能止步于被动接受,更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主动从文献中吸取营养改进教学的习惯;除了外请专家名师拓宽视野,还应加强与外区的联系,开展联合教研,多角度地深化教师的专业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晓瑞, 龙宝新.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 106~114.
[2]王澎, 张焰. 区域中学化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化学教学, 2021, (9): 11~15.
[3][4][5][6]Achinstein, B. Conflict Amid Community: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2, 104 (3): 42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