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格列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2023-05-06谢雯熙吴小杨孙秀玲
谢雯熙,吴小杨,孙秀玲
目前,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具有患病率高、控制率低等特点[1]。糖尿病指因多种病因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主要分型之一,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2]。T2DM如果未能尽早诊断或给予积极治疗,将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对多器官造成危害。调查显示,约有2/3的T2DM患者伴有高血压[3]。当两种疾病合并发生时,在疾病相互影响下,会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可能会造成死亡,同时合并高血压的T2DM患者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4]。目前,药物是临床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的主要方式,目标为积极控制血糖与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疾病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格列净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已被推荐用于T2DM患者的降糖治疗[5]。现观察达格列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即对比组(n=50)、研究组(n=50)。对比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8~75(56.89±10.2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25±1.43)年。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7~75(56.42±10.3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37±1.28)年。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中关于T2DM的诊断标准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6]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初诊或者既往已明确诊断为T2DM合并高血压;③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空腹血糖(FBG)>9.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 hPG)>12 mmol/L;④临床档案资料信息完整。(2)排除标准:①1型或特殊类型糖尿病;②入组时已并发急性或慢性并发症;③对达格列净、苯磺酸氨氯地平等药物存在过敏史、禁忌证;④合并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⑤伴有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⑥继发性高血压或近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⑦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3 治疗方法 对比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胶囊(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 g/次,口服,2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 mg/次,口服,1次/d,共治疗3个月。研究组予以达格列净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用药剂量、频次等均与对比组一致;达格列净10 mg/次,口服,1次/d,共治疗3个月。用药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控制体质量以及改变生活方式,并叮嘱加强体育锻炼。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评估,显效:“三多一少”、头晕、头痛等相关症状全部消失,血糖、血压水平等监测结果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相关症状及血糖、血压水平等监测结果较治疗前改善≥50%;无效: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血糖监测指标:于治疗实施前、治疗结束后,采用血糖仪测定FBG、2 hPG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A1c水平。
1.4.3 血压指标监测:于治疗实施前、治疗结束后,使用血压测量仪测量DBP、SBP水平,为确保结果有效性,于同一时间安静状态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比较数值。
1.4.4 血脂指标:于治疗实施前、治疗结束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4.5 BMI和氧化应激指标:于治疗实施前、治疗结束后,测定BM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MDA、SOD、GSH-Px检测方法参考文献[7]。
1.4.6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计算治疗期间出现的低血糖、低血压以及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对比组显效24例(48.00%),有效18例(36.00%),无效8例(16.00%),总有效率为84.00%。研究组显效33例(66.00%),有效15例(30.00%),无效2例(4.00%),总有效率为96.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χ2=4.000,P=0.046)。
2.2 血糖、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FBG、2 hPG、HbA1c、DBP、S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FBG、2 hPG、HbA1c、DBP、SB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比组(P<0.01),见表1。
表1 对比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血糖、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2.3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比组(P<0.05或P<0.01),见表2。
表2 对比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4 BMI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BMI、MDA、SOD、GSH-P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BMI、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SOD、GSH-Px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比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对比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BMI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低血糖、低血压以及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与对比组的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4。2组患者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经对症处理在短时内消退。
表4 对比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T2DM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目前医学领域对T2DM病因、发病机制仍然认知不足,尚无确切定论[7]。但诸多研究均指出T2DM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基因复杂性遗传病,其中主要病因包括胰岛β功能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同时,在年龄增长、营养过剩等多因素影响下,疾病发生率、进展速度也会极大增加和加快,且T2DM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相关[8]。近年来,T2DM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幅递增趋势,且患病群体年龄趋向年轻化。T2DM常伴发高血压,一方面,长期持续存在的高血糖会对动脉内膜造成损害,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阻力增加,诱发高血压;另一方面,糖尿病所致的肾损伤可使肾脏调节血压的功能降低,导致高血压发生[9]。因此,T2DM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极高,且并发高血压后健康风险、不良后果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均会明显增加,更快地引起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伤,需采取高效、安全的治疗策略[10]。
二甲双胍、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临床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的常用药,其中二甲双胍为降血糖药,降血糖机制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等。苯磺酸氨氯地平本质为长效钙通道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并能够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11]。上述药物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存在胰岛素依赖性,当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其作用也会不断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对比组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研究组血糖(FBG、2 hPG、HbA1c)、血压(DBP、SBP)、血脂(TC、TG、HDL-C、LDL-C)、BMI及氧化应激指标(MDA、SOD、GSH-Px)均优于对比组,与张楠等[12]研究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提示达格列净加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的效果确切。达格列净为新型降糖药物,属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其基本药理作用表现在可调节机体内分泌激素,使滤过葡萄糖重吸收明显减少,葡萄糖肾阈值降低,尿糖排泄增加,进而发挥降糖效果[13];同时,达格列净对肾脏重吸收葡萄糖、钠等可起到阻断作用,对间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恢复还能起到促进作用,以防肾脏呈超负荷运转状态,降低代谢产物对肝肾功能的损害。此外,相关研究指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进展和氧化应激存在密切关系,二者之间为相互诱导、相互影响关系,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会导致体内自由基大量增多,破坏抗氧化防御系统和自由基之间的平衡,进而造成细胞、组织损伤,诱发多种并发症,故防治、改善氧化应激是T2DM合并高血压治疗的重要内容。而达格列净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进一步增强迷走神经张力,从而有效改善自主神经调节紊乱或异常现象,起到降低LDL-C、T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4-15]。除此之外,在诸多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现,达格列净安全性良好,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并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且药代动力学证实,空腹状态下口服达格列净后2 h即可达到血浆达峰浓度,选择10 mg用药剂量,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78%,蛋白结合率超过90%,且在肝肾功能不佳情况下也不会对蛋白结合造成影响,因此,能够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在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采用达格列净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用药方案,可提高疗效,在改善血糖、血压、血脂、BMI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等方面作用显著,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