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研究
2023-05-06宋万杰赵爱平赵婧祎李芳
宋万杰 赵爱平 赵婧祎 李芳
摘 要:高校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新文科的“新”体现了新战略、新理念、新规格、新模式、新质量。新文科涉及学科数量较多,应用型大学大多建有经、管、法、教、艺等应用型文科学科。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存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协同育人的完整链条没有形成、共建的育人平台数量少、实践教学不理想、文科专业就业离职率偏高等问题。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应该有自身的标准体系,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应结合新文科建设标准体系,审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方作用,推动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构建师资团队等多种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大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一、新文科建设起源及其内涵
文科一般指人文与社会科学,也称为哲学社会科学,新文科概念在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内涵主要强调文科人才培养中注重新技术的引入以及专业重组、打破课程界限、跨学科学习等。区别于希拉姆学院提出的新文科概念,我国新文科则是进入新时代,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随着高等教育格局变化以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变化等背景下提出的。2018年8月,中共中央要求加强“四新”建设,“新文科”首次提出。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四新”建设。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新文科建设全面实施。
新文科的“新”体现了新战略、新理念、新规格、新模式、新质量。一是体现了新战略。通过新文科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二是新理念。新文科建设体现了在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中新技术的融入、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等理念。三是人才培养的新规格。区别于传统文科人才培养规格,新文科建设注重培养具备通识知识、跨界思维、融合技能的创新型文科人才。四是新模式。新文科人才培养,要做到产教融合,注重实践教学,充分依靠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赋能人才培养。五是新质量,新文科建设要融入质量文化,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守正创新,改革评价体系,实现新文科高质量发展。
二、应用型大学文科类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
在学科门类划分中,包括近期设置的“交叉学科”,共有14个学科,文科涉及其中的8个学科。应用型大学除了部分行业特点突出的工科院校外,其他院校文科类学科和专业数量很多,以河北省为例,17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大学)文科类学科和专业数量见表1。
17所学校文科类学科涉及最多的是经、管、法、教、艺等应用型学科,而文、史、哲等基础性学科较少,这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在上述学校中有5所学校文科学科数量达到了7个,文科专业数量占专业总数比例超过一半的有10所学校,其中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保定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沧州师范学院文科专业占比都超过了60%。
三、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不健全
“政产学研”指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管理机制上,各方是一种松散的利益连接机制,各方往往以框架性的协议为合作依据,缺少刚性约束,也缺少诸如理事会或校企合作委员会等管理体制。在激励机制上,由于各方履职的责权利划分不明确,导致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政府也缺乏相应地对企业、行业参与办学的支持政策。同时协同育人效果的监督评价机制也不健全。
(二)协同育人的完整链条没有形成
人才培养应该首先从经济社会需求出发,设置相应专业,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然后进行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后学校还要根据他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总体来讲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闭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都需要政产学研各方的参与,比如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而目前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往往只针对其中的某一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
(三)政产学研共建的育人平台数量少
产业学院是政产学研协同打造的育人平台,从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学院设立情况看,多是依托工科类专业。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工信厅2021年公布的40个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中,与文科专业相关的只有7个,仅占17.5%。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1年公布的50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中,和文科专业相关的只有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旅游学院1个。由此可见,应用型大学虽然也注重文科专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但从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深度合作平台搭建不足。
(四)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度不高
应用型大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各方都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但从调研情况看,文科类专业实践育人效果不理想。以文科类专业中管理类专业为例,针对某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60份。从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
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实习企业、实习岗位或工作内容、实习工资、食宿安排、实习企业的人文关怀、学院的实习制度等方面都没有达到非常满意,50%左右的学生对上述几方面评价等级都是一般,尤其是对实习岗位或工作内容的不滿意率达到了20.2%,见表2。
二是实践课程没有做到课程化。比如,实习指导书或实习讲义的配备情况不理想,学生中认为没有实习指导书或实习讲义的比例占37.7%。
三是提出了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为优化实践教学模式,调研中提出了8项改善意见,从调研结果看,排在前四位的改善意见分别为:第一,对学生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实践教学安排;第二,联系更多实习单位;第三,加强实习前培训;第四,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
(五)文科专业就业离职率偏高
根据《麦可思某校2021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显示,该校15个学院的平均离职率为26%,离职率最高的6个学院中有5个都是文科学院,从离职率看,文科类专业的就业稳定性低于其他类专业。
四、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标准体系
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应该有自身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既有新文科建设的共性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点。
五、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要遵循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协同育人原则,并结合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标准体系,构建政产学研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赋能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应探索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推进新文科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构建师资团队等多种协同育人模式。
(一)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细化配套制度,建立定期会商、研讨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成立政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和具体的规章制度,约定各方的权责利,定期召开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协同育人关键问题。建立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政府分享协同育人在提升本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和创新能力和水平上的成果。企业获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院所獲得高校智力支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政策、资金的支持,建立协同育人质量保障体系和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协同育人评价,要围绕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标准体系,从育人理念、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综合采取内部评价和外部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政产学研各方,共同提升协同育人质量。
(二)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方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政策服务、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作用,根据区域内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搭建产业和高校合作平台,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校企双方进行深度合作。行业企业和高校要充分对接,与高校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共同受益。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项目合作,让师生参与到项目攻关中,促进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学科素养。
(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从目前省级、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数量看,文科类专业产业学院数量少。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离不开现代产业学院育人平台的搭建,政产学研各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把产业学院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更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组建由政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制定过程中,应对企业深入调研,获取最新需求信息,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目标,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和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做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践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深化产教融合,政产学研共同研究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专业课程配对设置相应实践实训环节,建立“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的双轮并驱课程教学模式。设置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构建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践,从行业认知到顶岗实习,从见习到研习等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共建师资团队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创建名师引领、校企互兼互聘,专业化、结构化的教师团队。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担任,高校教师也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实践能力。高校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素养。双方互聘担任兼职教师,不断提升混合式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星,李国聪.新文科建设问题的新思考——兼论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6374.
[2]陈周旺,段怀清,严峰,等.新文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教授谈新文科[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3):523.
[3]袁凯,姜兆亮,刘传勇.新时代 新需求 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07):6770+83.
[4]王玉婧,尹世强.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8):4749.
[5]张艳凤.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6):5356.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首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1GJXWK069),课题名称:应用型大学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宋万杰(1982— ),男,河北河间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赵爱平(1981— ),女,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赵婧祎(1992— ),女,河北衡水人,硕士,主要从事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