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虽有嘉肴》“是故”还是训为“因此”好

2023-05-06周宗旭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

周宗旭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学记·虽有嘉肴》一文有“是故”词语,有学者认为当训为“于是”。不妥。按照该文前后逻辑关系,结合《学记》中的3处“是故”,《虽有嘉肴》之“是故”乃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当训为“因此”或“所以”。

关键词:三种解释;逻辑关系;含义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有《〈礼记〉二则》,其中一则为选自《礼记·学记》的《虽有嘉肴》。《语文建设》2020年第7期刊发了沈丽萍《〈虽有嘉肴〉“是故”当训为“于是”》文章(以下称范文)。文章通过对“是故”前后文关系的详实分析,认为“开篇讨论的《虽有嘉肴》里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用‘是故’连接,只是表示由第一个话题切入第二个话题,表示前后两事之相衔接而已。两句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因而这里的‘是故’应译作‘于是’,不应译为‘所以’‘因此’。”[1]我们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虽有嘉肴》中的“是故”就是“所以”“因此”。现提出来加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选文很短,为便于分析说明,兹录选文如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关于“是故”三种解释的辨析

“是故”是上古汉语中的虚词,在古文献中习见,在战国时代已经广泛使用。王引之《经传释词》:“是故、是以,皆承上启下之词。常语也。”[2]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解释。

1.作发语词。一般放在句子开头,相当于发语词“夫”,为发表议论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可以不翻译。如范文所举《周易·系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中的“是故”即为发语词,我们不宜用“因此”“所以”来诠释。

2.表承接。相当于“乃”“于是”。范文认为可以指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空间方位上的衔接,也可以指动作发生的先后,还可以指逻辑事理的先后顺序。我们认为,这种用法不是“是故”的主要用法。首先,字典辞书也未将其列为常见义项。其次,范文所举例子《国语·晋语三》公孙枝劝说秦穆公的例子的“是故”也可翻译为“因此”,也暗含表示因果关系的结果。范文此句翻译为:“公孙枝说:‘不如让晋惠公回国,来同晋国结盟。让晋君回国而把他的嫡子作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留在秦国,秦国就可以无害。’于是就送回晋惠公而让他的儿子圉作人质。”正是因为公孙枝的劝说,重点指出“国可以无害”,因此才使得秦穆公答应送回晋惠公而让他的儿子圉作人质。再次,范文所列举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相关例证也并非能够完全支持该论点。为方便说明,兹录《经词衍释》“是故”内容如下:

是故,犹“乃”也,“于是”也。僖公二十八年《左氏传》:“公说,乃拘宛春于卫。”《晋语》作“是故拘宛春于卫。”凡《晋语》之“是故”,其义多犹“于是”。

是故,犹“是乃”也。《礼记》:“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孔丛子》:“夫与之市者,将以我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之术也。”《韩子·说林》下篇:“荆人执蹶融曰:‘汝卜来吉乎?’曰:‘吉’。荆人曰:‘今将以汝衅鼓,其何也?’曰:‘是故所以吉也。’”东方朔《客难》:“是故非子之所能备。”是故,并“是乃”训。

这里,“《晋语》作‘是故拘宛春于卫’”中的“是故”作为“于是”义的看法值得商榷。张以仁《国语虚词集释》认为,这种通过异文比附以“是故”与“乃”的用法相近是勉强的,这样既可以举《左传》“乃”释《晋语》“是故”,也可以举《晋语》“是故”释《左传》“乃”字。我们不能确定《国》《左》二书著作的先后,又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因袭的关系,这种可左可右的证据实在毫不足取;并认为“这里的‘是故’是‘承递连词’,多用于表因果关系之后果小句上。”[3]

此外,《礼记》《孔丛子》《韩子·说林》《客难》所举出的四个例子中的“是故”也不一定就是表示顺承的“于是”。所选《礼记》说孔子欲观夏礼,因此“之杞”;欲观殷道,因此“之宋”,皆含因果联系,“是故”译为“因此”更合文意。《客难》中“是故”译成“于是”明显不当。《客难》:“(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此句“是故”与前面“其何故也”相对应,是回答上一句“其何故也”的原因,其中“是故”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至于《孔丛子》《韩子·说林》两句,我们可以发现两句均将“是故”与“所以”连用。如果“是故”是“于是”的意思,那么“是故所以”作何解释呢?其实,这里的“是故”相当于判断词,可以翻译为“这就是”或者“这是”。这也是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故”能够表示判断的另外一种用法。

3.表因果。相当于“因此,所以”。这在古代文献中是最为常见。《汉语大词典》:“是故,连词。因此,所以”,并举柳宗元《刘叟传》“是故事至而后求,曷若未至而先备”为书证。陈锠平先生认为:“‘是故’在组合句式即复合句或句群中,表示前后有顺承上的因果关系,前面表因后面表果,有时因果关系不明显,通过前文推出一个结论也属于这个范畴,推论的结论常以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作为语言标志,此时‘是故’表达结果性词汇,可以用‘因此’‘所以’等来诠释。”[4]对“是故”作为表示前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连词,《古书虚字集释》说:“‘是故’连言,为申事之词者,‘是’亦‘故’也。言‘是故’与只言‘故’同。”[5]“是故”是由“这个缘故”的意思凝固而来,常用来表示结果,作用相当于“故”。杨伯峻《文言语法》指出:“作顺承连词,第一是‘表示前后两事情相关’,第二是‘表示因果关系’,‘是故’只能用于结果句的分句之首,一般只能用于表示事理的结果。”[6]

从中可知“是故”可用作顺承连词,当“于是”解,作因果关系词为“因此”义。“是故”作为因果关系连词是其主要用法,我们通常所见的古汉语“是故”都是从这方面来理解的。“是故”表顺承“于是”的义项虽然有,但是比较难辨识;多数情况下,如果稍不注意,或者不加仔细辨析的话,可能就会忽略过去。

二、“是故”前后文关系再分析

上面我们不厌其详地分析了“是故”的三种含义,重点分析明确了“是故”作“因此”解释是主要用法,主要表示因果联系,就是要解决《虽有嘉肴》中“是故”在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表示顺承还是表示因果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选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从文本词语理解角度看,第一句有两个“虽”字,这是我们分析这两句话之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最重要的依据。“虽”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一般表示假设或者让步,通常翻译成“虽然”或者“即使”。不管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都不影响文意的理解,翻译成“虽然”,表示转折;翻译成“即使”表示让步,都能够和后面“因此”衔接,表示因果关系。另外,第一句中“弗学,不知其善也”与“学然后知不足”形成对比,进一步来说明学的重要性和作用的原因,因此将“是故”理解成“因此”“所以”没有问题。

从文本逻辑关系来看,选文以“虽有嘉肴”类比“虽有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体悟“至道”的“善”,从而推论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来说明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进而明确“正是因为不断地学,才知道有不足,正是因为通过教,才知道有困惑。知不足,才能时刻反省,知困惑,才能勉励自强”。这与沈文所认为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命題,后文并未顺此思路展开讨论”恰恰相反。可以说第一句话强调学习的意义,第二句话阐明学习的作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说理循循善诱,两者之间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

三、《礼记·学记》中“是故”含义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说明“是故”表示前后句子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最为常见,我们以《礼记·学记》为对象来考察“是故”的含义,并分析前后关系,以为理解《虽有嘉肴》“是故”的准确含义,提供参考和借鉴。查阅文献,发现《礼记·学记》中“是故”共出现4处,除《虽有嘉肴》中的“是故”外,另有3处。具体如下: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3.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第一例与《虽有嘉肴》相类似,通过“玉不琢,不成器”和“人不学,不知道”进行类比,指出古代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以“教学为先”的原因,其中的“是故”为明显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该句意为:“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第二例指出君子懂得求学有难有易,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及为师、为长、为君的要求,指出择师不可以不谨慎的原因。其中的“是故”也是表示因果关系。第三例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指出凡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以此推断出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下属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二是当下属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从中也可以看出“是故”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通过分析,以上3处“是故”均为表示因果的连词,可以翻译为“因此,所以”。另外,我们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进行检索,在《礼记》中“是故”一共出现了157次。通过分析,这些例子也多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涉及的例证太多,这里就不再列举统计论述了。

综上,我们分析了“是故”所表示关系的几种类型,认为表示因果是最为常用的类型,同时结合选文深入分析了选文的前后的逻辑关系,结合《学记》中的3处“是故”分析了“是故”的含义,我们可以有充分理由相信,该句“是故”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应该翻译为“因此”或“所以”。

注释:

[1]沈丽萍:《〈虽有嘉肴〉“是故”当训为“于是”》,《语文建设》2020年第13期。

[2](清)王引之著,孙经世补编《经传释词》,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03页。

[3]张以仁:《国语虚词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7页。

[4]陈锠平:《〈内业〉篇“是故”研究》,《老子学刊》2017年,第89页。

[5]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15页。

[6]杨伯峻:《文言语法》,大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基金项目:隋唐摩崖诗文研究(DFWH2021-021);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成都大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ZX202122)

作者:成都大学教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之间的逻辑关系
集体谈判与民主参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一个重要关系:延安整风运动与精兵简政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问题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