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源自成长

2023-05-06张燕

师道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参思想语文

张燕

成长是悠悠岁月中留下的条条车辙,是生命长河里掀起的层层涟漪,更是脑海中激起的朵朵浪花。花开花落悄无声息,变化成长浑然不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方才发现早已在灯火阑珊处。

觉醒后,努力跳出井底

在2008年的8月中旬,我带着行李,孤身一人来到偏僻闭塞的粤东小镇。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薪水和简陋的工作环境,让几乎所有从外地赶过来的新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被“骗”了。可能是因想走的执行力不够强,也可能是其他什么缘故,总之,最终我还是深深地扎根在了海陆丰这个革命老区。

不甘人后的性格让我在教学中小有成绩,也带来了一些荣誉。没有前人指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现状,加上闭塞的信息渠道,让身处“与世隔绝”的乡镇中学而又小有成绩的我一度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故步自封。正如俗语所说:“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智慧的尽头。”平时只读教学文本和教参的我,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相伴而来的危险:作为语文教师,缺少阅读正让自己慢慢变成井底之蛙。教参的确对课文教学大有裨益,对于新教师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如果阅读只停留在教参上,就很难在专业成长方面有所突破,最终导致专业底蕴浅薄,教学上缺乏个人见解,课堂内容也就毫无新意。对于轻车熟路的固化内容,时间久了,就真的成为了一个从事教育的流水工人,自己也会在单调的重复中产生职业倦怠。

抛开自满的弊病,初期的小小成绩也为我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得到了陪同领导听取专家讲座和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在“见世面”的过程中,我开阔了视野,也慢慢开始反思自身的不足,越来越为曾经的肤浅而羞愧,同时也产生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反思中我意识到:要想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且在专业上突破瓶颈,当下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接纳“源头活水”。除了读透教参外,我还去读教学理论著作和教学科研类杂志,比如《师道》(人文)《广东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以及当下一些名师的教学专著。从课文与教参的基础语文教学,慢慢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升华与突破。这样,不仅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发展、流派以及未来趋势有了一个大概了解,而且也从中了解到当前语文界的争鸣以及名师成长路径,根据这些前沿信息,不仅掌握了语文界发展的动态,还可以通过自我辨别做出适合自己的调整。要想为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并让课堂展现出深度,就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必须得博览群书。对教师而言,假期正是充电的好机会,绝对不能浪费,于是我尽力抛开生活琐事,利用寒暑假阅读一些能为课堂服务的经典文学名著。在井底永远感受不到天空的广阔,只有跳出井口,方能领略世界的浩瀚与深邃。

尝试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最近的这两三年中,除了大量阅读,我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努力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亮点。在三区教师全员培训中,我有幸认识了广东省名教师周小华老师——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出发前,周老师特地带了几本他自己的专著分享给大家,因巧坐前排,我便幸运地享受了一回“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福利,得了一本《思辨:直抵教育之美》,读完之后,周老师的理念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在书中既有对教学专著的理性评价,也有对“互联网+”的教育思考,还有关于跨年演讲的教育沉思。周老师提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是传递思想,激活创造力。空间意义上的教室是拥挤的,但一名思想深邃的教师所展现出来的精彩纷呈的课堂,会让教室瞬间辽阔起来。如果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就很难真正构建独立的思想,更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而想要成为一名富有内涵的语文教师,不仅是与书为友,深入书的世界,更要勤于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在思索中,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澄澈的人。

在反思中,我逐渐领悟到:成功的语文课,不应只让学生平地漫步,而应师生共享“会当凌绝顶”的欣喜。与文本共生,与学生共情,恰当的时刻,让明月与潮水共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无限向往的桃花源。就像周老师所说的:一堂真正的好课,就应是一次丛林大冒险,充满着未知与惊险,饱含着期待与刺激,把不能预设的精彩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的互动,是师生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断不可急于求成、越俎代庖,霸权式地把自己的标准答案、文化生成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否则,不仅会桎梏自己的思想,更会桎梏学生的思想。因此,我不再沉溺于所谓的“精煉概括”,而是让学生拥有思考的自由和自信,让学生徜徉在文本之中领略作品的精彩,体悟求知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理性思辨,直抵教育之美,尝试让自己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用文字记录成长的痕迹

教学中,语文教师少不了作文教学,也时不时地会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但又有多少教师会自己动手去写呢?私以为,用孔乙己的那句经典之语来回答会非常贴切:“多乎哉?不多也。”曾经的我也是如此,总是从一些名师大家的理论中摘取出一些,自认为很有经验,却不曾想自己正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广东教育传媒”微信群中,我有幸结识了广州市郊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王湾湾。湾湾老师在考编“上岸”后一直坚持写作,还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从最初的不限字数自由写作,到后来的每日不少于1500字,并坚持日更,不管每天忙到什么程度,也不管为了琢磨一句话或一个词而熬夜到凌晨几点钟,日更的自我要求从未改变,从公众号上的文章中能明显感觉到她文笔的突飞猛进。湾湾老师的毅力着实令我钦佩,同时也激励着我写作。

在2021年的下半年,我有幸加入了汕尾市林剑峰名教师工作室,在乡村学校的很多老师看来,完全没必要这么折腾,轻轻松松教书不好吗?干嘛去给自己找累受呢?在入室之前,对工作室读写的要求,我也早有耳闻,后来才真正体会到第一次研修时林老师说到的那句“加入工作室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的确很苦很累,时不时来一个研修任务,学习完了还要写心得体会,原本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班主任就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处理,再加上研修、读写,这个学期以来我基本没有休息过,5天在校忙备考,2天在家闭门忙写作。累归累,在林老师的鼓励下,在小伙伴们写作的内卷中,我的写作水平的确得到了提升。虽然没有王湾湾老师那样的高标准自我要求,但只要有随想感悟,就赶紧用文字记录下来,平时身上都会带着笔,有时半夜突然来了灵感,再困再累也要拿起手机保存下来。能明显感觉到写作速度和质量的进步,从最初的写心得体会应付作业到后来的文学创作,从最初的挤牙膏式的凑字数到后来每个周末写3000字,再到现在的一天能写出5000字,写作已不再是一件令我头疼的事情,不经意间竟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在写作这个高级的精神享受中,思想变得越来越深邃,内心也更加敢于直面自我,不仅磨炼了意志,提升了自信,而且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正是因为写作,不管是教学上,还是生活中,我变得更加重视反思,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在每个可以自由安排的周末,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前,把一周来的思想收获用键盘敲击出来转化成文字,让思想有了痕迹,用周小华老师的话说,就是“孤灯之下,思有痕”。鼠标下的文字能够示人且不会贻笑大方是心愿,但我更愿把它当成自己生命谱写的歌。欣然自唱,乐亦无穷!

(作者单位:广东陆河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教参思想语文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想与“剑”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