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2023-05-06向亚玲
向亚玲
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建始县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民族特色文化进校园,创校园特色,树文化自信,用优秀民族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校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中华汉字浸润书香童年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见证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规范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建始县民族小学坚持“办特色规范学校,育特长合格学生”的办学目标,在“读好书、写好字、健好身、做好人”的校训引领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让墨香浸润孩子们美好的童年。
学校致力于“让学生能写一手标准、漂亮的好字,让书法这一国粹在校园焕发光彩”,构建了小学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书法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学校开办教师书法培训班,由擅长书法的教师指导其他教师学习书法,整体提高教师书法水平。学校组织三年级以上热爱书法的学生,集中开办书法培训班系统学习书法,学生书法作品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了让更多孩子领略书法之美,除落实每周一节书法课以外,学校探索开展“20分钟一日练”活动。每天下午两点半,全校师生都会在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旋律中同步练习书法20分钟。这样,书法教学从“一枝独秀”式的书法特色培训班发展成“百花齐放”的全員参与。
学校在全面落实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创编了《爱我中华》写字韵律操,让书法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层面而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展现其无与伦比的美感。写字韵律操演绎着汉字的基本笔画,其外形特征整合了写字的五大功能,在优美的旋律中,通过夸张的韵律形体语言,表达出书法与体育、舞蹈的和谐美,使书法的艺术美外显于行、内化于心。如今,这套写字韵律操已成为学校大课间的保留项目,每周三、周五上午的大课间,全校学生伴随着《爱我中华》的旋律集体表演写字操,这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名片。
丝弦锣鼓弘扬非遗文化
“建始丝弦锣鼓”属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始民间器乐文化精髓的代表,也是流传于建始县长梁镇本土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被誉为“土家人的交响乐”,是当地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丝弦锣鼓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濒临失传。
长梁镇民族小学将丝弦锣鼓引进校园,着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以此拓展“双减”背景下学校素质教育渠道,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学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挂牌成立了丝弦锣鼓培训基地,组建了丝弦锣鼓艺术团。为便于教学,学校对教室进行改建,采用隔音材料装修成排练室。学校聘请专业人员以简谱和锣鼓经相结合的方式编写了丝弦锣鼓培训教材,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安排固定时间,聘请当地丝弦锣鼓老艺人进校园进行教学。丝弦锣鼓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艺术形式,丝弦锣鼓走进校园,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逢丝弦锣鼓艺术团开展活动,鼓、锣、钵、二胡、京胡、大小唢呐等乐器齐上阵,小演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或敲锣打鼓,或吹奏唢呐,或演奏二胡,别有一番韵味。在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成果展演活动中,丝弦锣鼓一直是吸引观众最多的主场。丝弦锣鼓表演形式丰富,且歌且舞,活泼幽默,生动又富有趣味,极富艺术感染力。每逢重要节庆日,丝弦锣鼓表演总是舞台上最靓丽的风景,除了在学校,小鼓手们还活跃于社区和当地民俗活动表演的舞台上,向更多人展示丝弦锣鼓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校着力将丝弦锣鼓这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本着“学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生生有收获”的理念,成立了以“鼓舞少年 浸润书香”为主题的综合艺术社团,其中“鼓”包含丝弦锣鼓、大鼓、小鼓、军鼓、手鼓等,“舞”包含摆手舞、舞龙灯,“书香”包含书法、绘画、经典诵读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
开山号子传承劳动精神
号子是我国民歌的一种体裁,是人们在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时与劳动节奏密切结合所发出的以呼喊为主的一种民间歌谣,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开山号子是典型的劳动歌谣,表现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雄浑大气,场面感人。开山号子把反映时令、农事等的风俗习惯,创造性地运用到调子中,形成异彩纷呈的民间音乐艺术,无论是曲调还是技巧,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或欢快,或凝重,或诙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前头的伙计你慢慢行,后头的伙计你慢慢进;前头大路很好走,后头摇脚又摆手,前头‘之’字拐,后头慢慢摆;前头‘江岔子’,后头慢点子。”在这种欢快的一呼一应中,原本极富挑战的繁重体力劳动变得轻松自如。
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建始县花坪镇境内,劳动歌谣开山号子,一直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社区还是民间组织的重大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石工”们矫健的身影,听到他们响亮的号子,让人精神振奋,能量满满,但参与者普遍年龄较大,传承现状堪忧。
建始县花坪民族小学秉承“健美体魄,幸福成长,传承文化,实现梦想”的办学思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民族文化。
学校将开山号子作为特色文化予以传承,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学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与学校艺术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组织学校有兴趣爱好和具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教学。每逢训练或展演之时,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服饰、道具引人注目,洪亮如钟的号子声响彻校园,厚重的土家文化在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了充分展示课后服务成果,学校将《开山号子》(少儿版)作为重大节庆日活动保留节目,在当地公益性民俗表演舞台上也可以看到学校推出的《开山号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为了培养更多的传承接班人,学校将《开山号子》编入校本教材《建始民族文化基础读本》(试用)。为了保障师资,学校加强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专业培训,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引领作用,形成地方、校本经验。如今,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业要精,心必专,行必速,进而不退”的精神,开山号子教学进入“精选载体、精进育人”的阶段,校园特色日益凸显,土家文化得以传承。诸如此类,还有土家摆手舞、南乡锣鼓、土家连响、火龙等也走进了校园,从最初的“一校一品”逐步呈现为“百花齐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建始县将继续秉承文化育人的理念,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让宝贵的传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少数民族音乐在小学校本化课程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JB304)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