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班主任的那些事儿
2023-05-06潘晨曦
潘晨曦
第一个故事:勺子断了。某天中午吃饭时,学生小强告诉我:他的勺子断了。我走上前一看,发现只是勺子“脱膠”了。该学生用的是一个塑料和铁勺拼接的勺子,估计是质量不行,勺子从塑料长柄中掉出来了,所以就是“断了”。我正想着去给小强拿双筷子吃饭,旁边的同学特别机灵,马上拿来双面胶,一边对我说:“老师,我有办法帮助他”,一边动手用胶带把脱落的勺子和塑料长柄缠在一起,就这样,勺子被修好了。两个小孩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我当时也很开心,只是没想到这件事还有后续。
当天放学后,小强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哭诉,说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吃饭的勺子都被人弄坏了。我一听,这不对呀!于是让小强过来接电话。
“小强,你跟妈妈说说,勺子是不是同学弄坏的?”我想让小强自己说出真相。
“不是,勺子是自己掉的。”小强小声地说。
“我买的新勺子,哪里那么容易坏!你说,是不是同学搞坏的。不用怕,妈妈给你撑腰。”小强妈妈继续说。孩子就不说话了,最后,我跟孩子妈妈约好第二天放学后当面解决此事。
我问小强,为什么没有跟妈妈把事情说清楚。小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不存在说不清楚的问题。通过聊天我了解到昨天他没说出真相有两个原因:一是勺子是他自己玩久了,拽掉的;二是昨天帮助他的孩子是妈妈说过不让他一起玩的学生。
原来这件事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家长。
放学时,我带着小强和两个学生证人,当着小强妈妈的面把昨天勺子断了的事情“演”了一遍。小强妈妈明白后,挺不好意思地说耽误我的时间了。
我松了一口气,勺子的故事就此完结。
第二个故事:自愿“送”出的牛奶。有一次发牛奶,学生小明领了六瓶,因为他请了几天假。可是后来我发现这六瓶牛奶他一瓶也没有喝。怎么回事呢?原来学生小军没有订牛奶,见小明的牛奶多,就想喝,于是就直接跟他要牛奶。小明一直记得老师和妈妈说的话,在学校要学会分享,所以就没有拒绝他,只是他也没想到小军要了一瓶还不够,又来要了剩下的五瓶,分给小军的好伙伴喝了。
课下,我问小明:“是你把牛奶都给小军的吗?”
小明点头回答:“是。”
“那你高兴吗?”
“不高兴。”
“这是你的东西,你不想给是可以拒绝的。你可以好好想一想,明天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怎么说。”
后来,我分别跟小明的妈妈和小军的妈妈说了此事。第二天,给全班同学讲了“如何礼貌地拒绝”和“有礼貌的请求”。
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情。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双翅膀,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家长。
我讲的这两个故事里有三个不同的孩子,三种不同的家庭环境。
小强的妈妈对孩子的任何小事都特别上心。她喜欢让孩子跟成绩好的同学玩,因为想要孩子的成绩也好,所以要让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日常小事。
小明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孩子被教导守规矩懂礼貌,但是他分不清作为一个礼貌的孩子该不该拒绝别人的请求,所以老师要引导他自己做出不违背自己心意的决定。
小军的爸妈性格比较随性,在孩子教育上不太注意,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会向同学随意要牛奶喝,所以老师要跟家长联系,注意一起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老师和家长是孩子生活的见证者。只有家校携手,共同发现孩子的困境,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助力孩子成长。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