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道出幼儿的一百种语言
——浅析大班幼儿“日记画”的探索研究
2023-05-05董天昱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文/董天昱 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日记画”则是一种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用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的方式。
一、日记画的内涵
“日记画”又叫做“美术日记”“绘画日记”,即“采用记号、图形、图案的形式,运用单幅或多幅连环的绘画,画面可以是黑白的或单色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并配以简单的语言来加以说明,记录儿童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和自身感受”。
“日记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班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丰富其想象力,也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细致观察“日记画”的画面内容,仔细聆听幼儿对其解读,反复总结后结合幼儿认知特点,追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便于接下来各项活动的推进。
因此,“日记画”这种绘画形式顺应了《指南》中所提到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贯穿于大班课程故事中的“日记画”
(一)“日记画”有助于大班幼儿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提高
大班时期是幼儿模仿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强的时期,幼儿教师通过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丰富幼儿想象力及促进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班级自然角则是一处提升幼儿观察能力的小天地。春季来临之时,幼儿通过将自己持续观察到的动植物生长现象每天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发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案例一:小蝌蚪去哪儿了
自然角中,幼儿较为感兴趣的是观察游来游去的小蝌蚪,通过每天对小蝌蚪进行观察,幼儿预期的成果是能够观察到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这一过程。 在幼儿的“日记画”中,小蝌蚪也一天天长大。直至五一劳动节假期过后,幼儿再次对自然角的蝌蚪进行观察后,在“日记画”中由原来的六只蝌蚪变成了只画了一只蝌蚪,这引起了他们的讨论。幼儿拿着“日记画”围在一起,“你们看!我之前明明画了六只蝌蚪的,怎么就剩下一只啦!”“对呀!我之前也画了六只蝌蚪的!”
“蝌蚪去哪里了?”“怎么不见了呢?”幼儿拿起画笔,利用“日记画”进行了大胆地猜想记录——
猜想1:一定是被饥饿的野猫给吃了。
猜想2:可能是被窗外的小鸟叼走了。
猜想3: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小蝌蚪集体外出游玩了。
猜想4:可能被顽皮的小朋友拿出来玩了。
猜想5:小蝌蚪变成青蛙跳走了。
猜想6:小蝌蚪想妈妈,去找妈妈了。
总结:案例中,首先,幼儿持续观察了小蝌蚪后,通过前后“日记画”的对比,真实反映出蝌蚪的数量确实有了由多到少的变化。其次,以上六幅“日记画”的共性为幼儿同时聚焦于这一事件并产生兴趣,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大胆地想象,表现出蝌蚪不见的原因。再次,幼儿通过观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其探索的欲望,激发其好奇心,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不仅能激发创造热情,使其积极地投入活动,还能将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日记画”成为幼儿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
案例二:发现黑色粉末
蝌蚪究竟是如何“失踪”的呢?小小福尔摩斯继续探案中。
幼儿拿起放大镜来到“案发地”, 更加细致地进行现场全方位观察。与案例一中的“日记画”相比较,这一次的“日记画”中,幼儿画出了大量的黑色点状物。
再次进行了猜想——
猜想1:装蝌蚪的容器靠近玻璃窗,气温升高,蝌蚪被晒化了,形成了粉末。
猜想2:最大的一只蝌蚪把其余的小蝌蚪全部吃掉了,消化后拉出了黑色的粉末便便。
猜想3:蝌蚪宝宝太小,没有吸收营养,导致了死亡。
猜想4:仍有幼儿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蝌蚪是被猫吃了或是以其他方式离开了容器。
总结:幼儿通过对鱼缸内具体形象的现象细致观察后,与案例一中的“日记画”相比,案例二中的“日记画”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幼儿通过直观的事物描绘再逐渐过渡到描绘自己在头脑中想象或创造的画面,由此表明在“日记画”开展过程中,进一步打开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也为其在探究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三:破解“蝌蚪失踪案”
通过近期幼儿“日记画”所描绘的内容,教师发现,幼儿对于“蝌蚪失踪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全班幼儿的“日记画”都围绕此话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自主描绘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关鱼缸里的黑色粉末的猜测以及蝌蚪究竟去了哪儿。在分析了幼儿“日记画”之后,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及关注点,开展了相关的科学活动。幼儿通过书籍、网络查阅,进行了对于蝌蚪的大量信息收集,并用“日记画”的形式作如下总结:
信息1:小蝌蚪的身体呈纺锤形,没有四肢和嘴巴,以群居为主。
信息2:小蝌蚪的体内会存在一种称作裂头蚴的寄生虫,被这种寄生虫进入消化道的蝌蚪会死亡。
信息3:小蝌蚪生活的水温保持在20℃~29℃,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信息4:应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为10cm~20cm,还可每天投喂适当的蛋黄、玉米粉等保持小蝌蚪的营养摄入。
同时,这也印证了幼儿的猜想:班级自然角中,由于盛放小蝌蚪的容器靠近窗户,劳动节假期气温较高,也没有及时给小蝌蚪换水,导致了小蝌蚪的死亡,而黑色的粉末是由于死亡的蝌蚪体内水分会逐渐流失,身体变得干瘪,最后干瘪的身体变成了粉末。
总结:在案例三中,幼儿查阅、收集大量的信息,通过“日记画”将抽象的信息概念具体形象化,这有助于幼儿梳理清楚思绪。“日记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对小蝌蚪失踪这一事物和活动的看法,弥补了成人视角的不足,拓宽了班级课程故事研究的视野。教师要以幼儿个人经验作为研究起点,引导幼儿将心里的真实想法清晰化,顺应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在此基础上,与幼儿共同深入推进班级课程故事的生成。
在一系列的日记画研究后,幼儿将仅剩的一只蝌蚪放在了隔壁班装蝌蚪的器皿中,同时也升华了课程故事的主题,幼儿通过“日记画”,加强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他们在“日记画”中能够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自由地流露情感,升华自己的情操,获得身心的和谐,构成健全而完善的人格,这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总结
教师需要肯定幼儿“日记画”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经过长期的积累、反复的表达,养成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增强洞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幼儿“日记画”所呈现的画面值得成人深思,也能够促进班级课程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日记画”是幼儿获取人生经验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