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角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刍探

2023-05-04唐芸芸

成才之路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唐芸芸

摘要: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堂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乡村学校想要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开发出具有符合乡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文章分析我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并对乡土文化视角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给出具体的建议:重新确定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重视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夯实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知识基础,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9-0049-04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本文以乡土文化为视角分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出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要以乡土文化为主,进而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化,这深深得益于中国文化的本质属性———在地化。在乡村,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就人文方面来说就有很多可以选择,将其挑选出来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为乡村课程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遗憾的是,一些人文资源都是远离传统的课程系统的。现在,一些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对于风土人情不甚了解,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没有细致观察过,且乡村学校也很少利用现成的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综合来看,我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中的“城市取向”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创新的中心,财富创造的“永动机”,具有天生吸引资源的能力。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都是从城市化开始的。一般来说,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是以侧重城市发展为核心的,在制度安排和战略规划方面都是优先考虑城市。而以城市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背景,对于教育目标的选择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城市取向”。从整体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大,教育的主动权、决策权基本集中在城市各阶层。近几年,关于素质教育,“双减”抑或是“创新教育”的呼声,更多的是从教育本身出发的,但这不能真正代表乡村教育。尽管乡村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教育目标上有很明显的“城市取向”。实际上,在乡村很少有孩子会抱怨学习压力大,虽然他们要考出与城市学生一样的分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让乡村接受现代的教育模式,就要把“城市取向”融入乡村的方方面面。

2.校本课程内容空洞,背离实际

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从内容上来看,有的是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有所涉及,有的却忽略了农村。校本课程的内容里,一般都是涉及省级、市级层面的文化、地理、历史知识。就开发的校本课程而言,多集中在城市。而且大部分的校本课程更多地宣传高速发展的科技,只有少部分的“精英”才有条件接触。当前的校本课程设置的过程,往往是课程专家参与,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了解农村学校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现实需要。相反,对于农村学校了如指掌的乡村教师,因为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和升学的压力,并不能真正参与到课程内容选择的实际工作中。部分乡村学校学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更是将校本课程的学习抛之脑后。就目前而言,乡村学校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点,乡村学校的学生都来自乡村,但这些学生却不能学习他们日常的所见所闻。乡村学校教师也没有认真地告诉学生,其所见所闻对自身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乡村学生不能学习到与自己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课程,这不得不使大家反思现在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并且在课程内容上,现有的校本课程呈现出知识经验传授比重大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

3.课程开发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过于单一化

校本课程就是师生和学校处在一个十分具体的行政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映群众心理并且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包括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还有生产生活经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所以,校本课程不能有统一的课程内容,每個地区的课程内容都应该带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国校本课程设置的过程一般是省级教育部门先开设一系列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整体,但这样的课程有一部分流于形式,导致校本课程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国家课程。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分布并不均衡,不但省域间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有的地方县域下也存在着城市和农村、农村和农村的情况不同。因此,相关部门没有办法概括化地统一设置校本课程。如果统一设置,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4.校本课程被排挤在“正规”课程之外

一些校本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而且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困难。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校本课程,却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安排在课程表上,而是改成了所谓的“正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当前的大环境下,对于乡村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在教学成绩上,在其他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有很多乡村教师知道学校有校本课程,但是学校从来没有上过,使得校本课程教材成为学生们的课外读物。校本课程的出发点,是面向不同的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本课程注重精神方面的培养,以增加学生对所处乡村环境的认同感。校本课程还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性的培养,这也对乡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乡村教师不仅要领会校本课程的理念,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这么高的要求下,部分乡村教师教授校本课程的热情就会大幅度降低。而且受自身能力的限制,一些乡村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教材上把知识搬下来生硬地教给学生,这其实是对校本课程设置初衷的另一种方式的违背,忽略了校本课程对学生探究性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与以往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就出现了在书本上观察麦子、在黑板上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不能真正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是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并不能通过校内课程来培养,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积累出来的。目前来看,校本课程受经济条件和学校发展的制约,在一些学校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5.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足

乡村教师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授乡土文化,是乡土文化融入课程的主要前提。按理来讲,学校应该是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课堂上仍处于“缺位”状态,教师和学生平时对于乡土文化的交流很少,主要原因是乡村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并没有在乡土文化知识进课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些乡村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乡土文化知识时,才会稍稍带过一笔,内容十分有限。对于乡土文化,一些乡村教师并不愿花太多精力来传播这方面的知识,关注也不多。这些乡村教师认为乡土文化知识的性价比不高,既不是考试的知识点,也不是考核的范围。相对来说,部分乡村教师不是以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知识为目的提及这些内容,只是将一些乡土文化知识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教学内容。还有部分乡村教师不会以丰富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为目的进行教学,也不会通过乡土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这样就导致乡村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也是学生对乡土文化漠视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进城”,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意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甚至还背离自己所生活的乡土文化,造成乡土文化知识缺乏的现状。

1.重新确定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促进人的精神成人,把未成年人培育成一个全面发展、自由健康的个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乡村教育可以丰富乡村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核心是不论学生置身何处都可以内心平和,可以自由、全面、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发展,好的教育可以启迪他们的人格,为他们美好的一生奠定基础。人是教育的核心,所以乡村教育要关注的核心就是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的有效路径,就是深入开展乡村教育并且利用乡土文化,使得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融入乡村的真实世界,发掘乡村教育的内在精神,全面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2.重视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

乡村教育发展振兴的核心和实质,在于乡村学校的“在地化”发展。因此,乡村学校要注重乡村教育空间的“在地化”和特色发展。乡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不同的区域都会呈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乡村教育一定有“根”,这个“根”就在农村。乡村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乡土性”,教师要注重乡土文化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关心乡村教育的文化再生。文化只有内生才有生命力,缺乏内在根基的文化只会走向衰亡。因此,乡村教育要在吸收城市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体现乡土文化的课程体系。

乡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学生实际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乡间一草一木的生命力,感受人与自然的联结,感受自然带给人的心灵的愉悦。乡村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着手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以西南地区的乡村为例,那里的乡土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着较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所以当地乡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可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范围非常广。例如,民间游戏有老虎护子、别尔、阿色色格、斗猴頭等,民间竞技有跳火绳、爬油杆、打陀螺、赛马、斗牛、蹲斗,民间工艺有编竹子、糊纸灯、剪窗花,民间文学、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这些资源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只要教师稍加选择并充分利用,就可以为乡村学生打造出一套适应他们身心发展且贴近实际的乡土课程。立足于乡土文化和学生实际来打造校本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了解家乡、更热爱家乡,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家乡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除此之外,立足于乡土文化打造的校本课程,还有利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使乡土文化本身得到更好的传播。

3.夯实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知识基础

乡村教师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其要夯实乡土文化知识的基础。所以,乡村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关于乡土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是乡土文化顺利进入课堂的前提。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乡村教师并不是研究乡土文化的专业人员,而且大部分乡村教师并不是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如很多年轻的乡村教师都是从其他省份的高校毕业后来到这里,或者从外地调转过来,就这个前置条件来说,他们对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历史都缺乏了解。因此,乡村学校要使乡土文化更自然地融入各学科,对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培养就要先行一步,进而使乡村教师对所教授学科中蕴含的乡土文化有细致的了解,掌握更多的乡土文化。例如,打破壁垒,让乡村教师接触“共同体”学习资源。在乡村教师培训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妥善安排,这既能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能让乡村教师得到专家的悉心指导。更重要的是,乡村教师不能局限于教室中,要走进乡村,亲身去体验乡村生活,亲身去感知乡土文化,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也能自然地将乡土文化传递给学生。乡村教师还要将所理解的乡土文化内化于心,并将其与所教学科有机融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家乡的爱,进而热爱自己的家乡,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乡村学校要结合乡土文化的特点,将乡土文化与各学科有机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深度、广度要逐渐递增,内容也要准确、科学,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乡村学校还要组织乡村教师建立乡土文化融入课堂的文化资源库,资源库应包含各学科需要融入的乡土文化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和教案等。乡土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使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更高效、更便捷,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融入乡土文化要循序渐进,要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乡土文化知识内容。

4.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乡土文化本身是丰富且多样的,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这就要求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要尽量灵活。但是就目前来说,部分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缺少研究。因此,乡村学校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乡村教师应多思考,多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深入探索更适合乡土文化进课堂的方法和途径。乡村教师还应在备课中将自身的思考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将乡土文化和学科教学充分融合,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热爱乡土文化、了解家乡,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鄉村学校还要邀请校外专家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以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乡村教师和专家能构成教研共同体,这里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教育者”和“研究者”。这样的双重角色,能达成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文化、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和谐统一。而乡村教师也增强了责任意识,会立志做好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弘扬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在乡村振兴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乡村学校应当抓住机遇,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开发根植于乡土和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乡村学校要改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流于形式的弊端,多开发根植于乡村的乡土教材。这就需要乡村学校重新确定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重视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夯实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知识基础,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乡村学校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有效促进乡村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乡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兆山,陈飞.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及建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3).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志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 2005(05).

[4]李臣之,王虹,董志香.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刍议[J].教育科学研究, 2014(09).

[5]王丽敏.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河南大学,2011.

[6]温守轰,李运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及出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7]刘铁芳.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0(06).

[8]周兴国.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4).

[9]周晔,徐好好.乡土文化功能:乡村学校评价内容的革新与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21(02).

Explor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Rur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Tang Yunyu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into school classroom development, it is inevitable to encounter various factors. If rural schools wan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y need to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overcome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and find strategies to solve problems, so as to develop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rural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China, and giv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rur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redefin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rural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base of rural teachers’ loc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localculture;school-based curriculum;curriculumdevelopment;courseresources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