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教辅期刊科普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3-05-03康玉梅
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教辅期刊面临着同质化竞争、数字化阅读冲击及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挑战,一些青少年期刊利用科普专栏、科普活动、科普视频等载体,探寻出多媒体融合、多平台联动的科普教育实施路径。文章提出,教辅期刊科普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辅期刊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可以借鉴青少年科普期刊的特色内容。文章以《初中生学习指导》杂志的科普实践为例,分析了可阅读、可视听、可互动的立体科普教育路径:利用科普专栏促进学科融合,挖掘各类资源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融媒创新助力科普传播。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教育内容、极具吸引力的科普表现形式、丰富多元的科普服务平台,是教辅期刊发挥科普教育作用的根本保障。遵循“五性”策略的科普选题,有助于教辅期刊立足优势领域、挖掘原创内容、丰富科普形式、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辅期刊;科普教育;媒体融合;实施路径;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7.5;G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189-04
青少年是接受科普教育的重点人群,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一个人的科学素质的关键阶段。青少年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青少年科普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举措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1]。
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离不开多元化传播载体,好的传播载体应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既能承载和传递科学信息,又乐于被青少年接受。青少年科普教育不仅要靠课堂,还要靠科普报刊、科普图书、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传播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要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2]。讲、看、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结合的科普活动内容,可以让青少年感受科学、认识科学,为青少年创造出优质的求知环境,加深青少年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科普教育涉及的科学知识常见于科学规律,涉及的科学方法多体现于生活方法,涉及的科学探究常局限于理化实验,涉及的情感态度多体现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辅期刊科普教育更关注科学精神对青少年形成科学价值观的指引,科学思想在青少年探究活动中的渗透,科学方法对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现代科技成果与学科知识的结合。比较而言,教辅期刊更能体现出科普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针对性和创新性。
对于能够遵循科普教育目的进行多媒体融合、多平台联动的教辅期刊来说,聚焦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結合青少年的年龄、兴趣、能力选择的易于青少年理解的独家内容,运用独家理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开展的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独家活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效果。
一、教辅期刊科普教育的目的
教辅期刊开展科普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包括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在内的五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并将科学素质概念定义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显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按照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顺序赋予四者不同的位置,教辅期刊开展科普教育不仅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引领、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从而实现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灵魂
科学家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辅期刊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宣传时,不能只是“知识补课”,而应增加“价值引领”,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依据[4]。
教辅期刊结合学科内容和科技前沿,弘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等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5],并不是要鼓励每个青少年一定要成为科学家,而是要从科学家的人生经历里见证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少年思索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二)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离不开科学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对科学思想的探索应当成为每个青少年肩负的使命。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思想的教育,理应成为教辅期刊实施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辅期刊中典型的科学思想,有数学科学中的极限思想、生命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社会科学中的和谐思想、自然科学中的互补思想、思维科学中的系统思想、哲学科学中的转化思想等[6]。
科学思想沟通了各门学科,教辅期刊传播科学思想不仅能促进学科融合,还能使青少年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持以理性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的关键
对青少年来说,科学方法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桥梁,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采用的措施,是科学素质体现的载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辅期刊进行单纯知识的传授,易被青少年遗忘,而图像法、归纳法、抽象法、概括法、观察法、比较法、模拟法、演绎法、逻辑推理法、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有利于青少年认识物质世界、获取科学知识、探求自然规律、分析因果关系,更好地理解信息、了解社会、推进创新、解决问题。
教辅期刊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而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正是科学方法教育的最好载体。
(四)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
科学知识是世界规律的客观反映。教辅期刊传授的科学知识,既有写入各科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有未写入各科教材的科学知识,如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内容。
其实,很多科学知识都在我们身边。暴雨、雷击、病毒、地震、高温、寒潮等自然灾害的科学原理,宇宙、海洋、地球、交通、航空、军事等方面的科学信息,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医疗健康、环境气候、绿色环保、网络安全、食品安全、人工智能、新能源、转基因、大数据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世界机器人大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国科普日活动等科学赛事和科学事件,为教辅期刊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视角。
尽管教辅期刊不以科普为办刊宗旨,但是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始终都是教辅期刊编辑追求的目标。
二、教辅期刊科普教育的内容选择
教辅期刊科普教育要促进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要关联时事热点和现代科技成果,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要实现科普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辅期刊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可以借鉴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期刊的特色内容。
(一)聚焦科技前沿的选题备受关注
《我们爱科学》的系列主题文章《爷爷的新童年》,《科学画报》的《科技新知》栏目《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为何令人期待》《地铁盾构“变形记”》等文章,《小哥白尼》“知识快餐店”板块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的文章,涉及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通信工程、军事装备、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增强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学科融合的科普内容易被认可
《聪明泉》开设“国学大百科”“瓷器王国历险记”栏目,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成语、古诗词、陶瓷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究科学知识,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7]。《科学大众》中学版《长江经济带保护》专题栏目,从长江生态环境的角度入手实现与地理学科知识的融合,强化青少年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传递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适应“双减”背景的科普实践极受欢迎
《科学大众》小学低幼版的《科学实验室》栏目、小学中高年级版的《实验微课堂》《加油科学课》栏目、中学版的《少年创客》《张老师带你做科学》栏目,以及“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我们爱科学》的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化石》的夏令营科考活动,《小哥白尼》的少儿科普夏令营、研学旅行,《课堂内外》的科普竞赛、科学观测、科学家讲座、科学夏令营等不同层次和规模的青少年科普活动,都是对校内科学课程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8]。
(四)注重融媒传播的期刊更有影响力
《少年科学画报》杂志拥有多个新媒体形态——微信公众号“少年科学画报”“少年科学画报旗舰店”、微博“少年科学画报杂志”、抖音“草丛日记”、快手“少年科学画报”[9];《奇妙世界》和《知识奇境》的部分内容以电视节目的方式定期播出;《课堂内外》杂志开发数字化期刊《课堂内外·科学FANS》、系列科普微视频《课堂内外生活实验室》;《未来科学家》一刊三屏(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互联互动。《我们爱科学》引进了AR和数字点读技术,《动物故事会》栏目被录制成音频,《极地日记》栏目被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这些内容丰富了传统期刊科普教育资源形式。
(五)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的科普形式深受喜爱
《课堂内外·科学FANS》合刊《博物馆魅影》虚构了一场博物馆里的盗窃案,以“剧本杀”的形式将科学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之中,由其改编而成的网页游戏也获得了好评。这些期刊坚持“内容为王”,其形式多元的科普教育内容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话题的专注,为教辅期刊的科普教育传播路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三、教辅期刊科普教育的实施路径选择
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教辅期刊要加大力度构建可阅读、可视听、可互动的立体科普教育路径,利用科普专栏促进学科融合,通过融媒创新助力科普传播,挖掘各类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一)阅读:利用科普专栏促进学科融合,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路径
科普阅读是科普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是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支撑。教辅期刊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传统优势平台之一,科普专栏是教辅期刊进行科普教育的基础形式。科普专栏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加科普宣传的信息量,又可以為青少年提供体验科学过程和尝试技术操作的设计和指导,有助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初中生学习指导》将数理化等学科内容与前沿科技资讯、科学研究成果、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这样的科普教育专栏实现了教辅期刊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目标,为初中新课标的科学课程改革乃至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近科学家》栏目的《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吴孟超:妙手仁心背后的赤子情怀》《讲中国故事》栏目的《一碗饭》《两弹元勋——邓稼先》《名人堂》栏目的《用一棵小草改变世界》,《本刊策划》栏目的《中国航天托举民族复兴梦》《胸怀报国志,共筑航天梦》,介绍了于敏、吴孟超、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钱学森、任新民、龙乐豪等科学家的故事,弘扬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走进古生物世界》栏目的《原始中华龙鸟》《巨型山东龙》结合科学艺术家赵闯的化石复原图阐释生命进化思想,《世遗中国》栏目的《北京、沈阳明清皇宫》《苏州园林》《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对称思想、和谐思想、系统性思想。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开设的《翻转吧,科学》栏目介绍了弯曲的水流、电路门铃等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古诗词中的科学》栏目《云海和峰丛》介绍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走进古生物世界》栏目《新芦木》介绍了“将今论古”的科学方法。
注重科学知识与学科知识结合的科普栏目有近十种,自然科学教育系列专题之《濒危物种》《多彩自然》栏目强化了青少年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科学思辨类专题之《我是大侦探》栏目摆脱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验室里模拟过程的局限,回归以生活现象为线索、以事实为依据、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行为活动;科技新闻类专题之《一起‘唠科》栏目紧跟新时代,涉及的热点新闻有碳中和、人工合成面粉、火星探测、三星堆遗址、可燃冰、海斗一号深海潜水器、“力箭一号”等科学内容;地质资源类专题之《文学作品中的科学》《古诗词中的科学》《成语中的科学》《作文题中的科学》栏目与古典文学、社会热点、人文精神、二十四节气及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相联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提供了平台;具有研学特色的融媒体类科普栏目《旅途中的科学》,以景点介绍发掘核心价值,以科普美文提升核心素养,以小编课堂研学探索世界。
顯然,教辅期刊科普专栏是突出科学精神引领、注重科学思想渗透、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加强科学知识普及的绝好“教科书”,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
(二)视听:通过融媒创新助力科普传播,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有效路径
如何利用可视、可听、可玩的融媒手段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应该成为教辅期刊融媒创新传播工作的要点。在当前精准落实“双减”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直播讲座教学和沉浸式体验活动,已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科学传播格局的有效手段。
《初中生学习指导》编辑部是辽宁教育学院辽宁爱德传媒集团的一个业务部门,而辽宁教育学院“学到汇”公众服务平台和辽宁爱德智慧教育(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拥有丰富、优质的科普资源。辽宁教育学院“学到汇”公众服务平台面向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直播各类科普知识讲座,观看“脊柱侧弯防控科普知识讲座”“近视防控科普知识讲座”“近视防控,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儿童肥胖的防控科普知识讲座”“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讲座”“校园运动健康专题讲座”“艾滋病防控科普知识讲座”的人数高达1300余万。在辽宁爱德智慧教育(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360度幻境现实体验中心、青少年创造力体验中心、MR沉浸式演播室、XR混合实境虚拟演播室、MR多功能培训中心,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在亲眼所见、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
(三)互动:挖掘各类资源助力科普活动,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有效路径
面对同质化竞争的压力、新媒体发展的挑战,一些教辅期刊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普教育路径。《初中生学习指导》以科普教育为特色之一,编辑部努力挖掘资源、寻求合作,利用自身的或社会的、业内的或业外的各种科学文化智慧和科学教育资源,主办(或承办)具有持续性、标签性、影响性的科普赛事活动和科普公益活动,形成了科普教育宣传“新动能”。
《初中生学习指导》编辑部参与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数创系列活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数学创新系列活动”,被评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其涵盖了“组织课题《基于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科普化研究》、组织课题《中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研究》、中小学数学创新应用科普活动、中小学数学创新优秀试题征集展示活动、科普活动进乡村、科普报告进校园、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讨会、青少年数学创新思维培养论坛、世界数创青少年数学创新营”等11项子活动,涉及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助力“双减”、出版科普读物、开发“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科普短视频等科普教育形式[10]。除此之外,初中生学习指导编辑部于2022年协办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辽宁赛区),于2023年1月协办第22赛季世界机器人大会东北区选拔赛—沈阳站。
下一步,《初中生学习指导》编辑部还将结合“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学生科学社团、校内种植园、游学夏令营开展科普活动,尝试运用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抖音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增强科普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结语
从《初中生学习指导》《课堂内外》《我们爱科学》等期刊的科普教育实践经验中不难发现,教辅期刊要想有效地进行科普教育、提升科学素质,一定要特别注重科普教育选题的“五性”策略:保证了科普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就能让青少年从准确无误的科普表述中领悟科学思想、体验科学过程、把握科学本质;保证了科普教育内容的通识性,就能让青少年熟悉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保证了科普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就能对学校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宽青少年的知识视野;保证了科普教育内容的关怀性,就能从青少年身边生活的细小事物切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保证了科普教育内容的互动性,就能在侧重实践性的互动活动中激发青少年主动操作、创造思维。
显然,全媒体时代既遵循科普选题的“五性”策略,又做到定位准确、融媒助力、资源相融、活动引领、创新赋能的教辅期刊,已构建出可阅读、可视听、可互动的立体科普传播路径,其丰富多元的科普服务平台、极具吸引力的科普表现形式,吸引着众多青少年关注科学、热爱科学。
参考文献:
[1] 张能鹏,王国生,丁连玉.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8(1):139,15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22):14-16.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9):12-20.
[4] 李秀菊,林利琴.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J].科普研究,2021(4):52-57,108.
[5] 张毓强,国际传播视野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科普研究,2022(6):77-81,100,114.
[6] 刘静波,谈青少年科学思想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160-161.
[7] 吴建宇.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提升科普期刊生命力:以《聪明泉》融合出版探索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0(3):99-101.
[8] 黄倩红,张志敏.科普阅读促进科普创作的路径探讨:基于科普期刊荐读栏目的分析[J].科普创作评论,2021(3):27-35.
[9] 李美霖.生产新时代少儿科普教育产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8-24(8).
[10] 沈阳初中生学习指导.《初中生学习指导》参与的科普活动再获殊荣[EB/OL].沈阳初中生学习指导,https://mp.weixin. qq.com/s/0JJVWzMsN1qwZLOFAsyDhA,2023-01-09.
作者简介 康玉梅,副编审,《初中生学习指导》副主编,研究方向: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