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2023-05-03王帆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及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推动组织管理、思政教学、课堂传授方式、育人环境、活动载体形式的创新突破,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基于此,文章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提升其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新要求,总结当前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所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发现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媒介意识普遍相对匮乏,对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应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表现出媒介意识和应用能力薄弱、辨识能力不足、与学生需求不完全匹配等问题。围绕现实问题和时代背景,文章提出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通过打造媒介素养提升平台、掌握媒介信息传播规律、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等,切实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全媒体;辅导员;媒介素养;大学生;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176-04
全媒体时代环境下,智能终端和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促使传媒业发生了深刻变革,移动终端的使用便于人们接收海量的碎片化信息,网络媒介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延伸平台,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的状态。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新增1919万[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清朗健康网络生态营造与高质量内容建设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媒介素养成了确保网络空间清朗与安全的基本要求。
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对于各类移动终端、社交软件的“玩法”了解颇多,但由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欠缺对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他们也更容易被良莠不齐的信息带偏,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迷失自己,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影响。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思想动态的引领者,承担着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力军。在此情形下,辅导员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其健康有序地参与网络生活,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高校辅导员要想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自身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在全媒体时代将网络媒介“了然于心,为己所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即时、高效、多元”的传播优势,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的反应等能力。概括来说,“媒介素养”指的是具备正确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利用媒介资源充实完善自我,对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涵盖人们使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与方式、利用信息的有效程度以及对其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素养概念提出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逐渐在西方演化和发展。从教育层面解读“媒介素养”,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利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提出的“文化素养”,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使青少年自觉抵制流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习媒介相关知识与技巧。
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也构建了多元化的新兴媒介传播语境,其带来的娱乐化、碎片化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学者们对于如何构建良性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的思考。在此背景之下,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也成了学者们谈论的热门话题。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的延伸,包括人们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性认识,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技术来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人们通过对媒介内容的思考,不断加强对所获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也有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将媒介素养视为一种能力,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获取媒介信息、解读并评估、再次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能够使人们成为批判性的思考者和内容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者们对于媒介素养内涵的理解偏向于“能力说”,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当今社会所具备的一种能力。
当前学界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针对传媒从业者、青少年、普通公民等,很少有学者将研究视角扩展至高校辅导员教师群体。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担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提高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具体来说,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其对媒介事件的反应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判断、理解、评价等能力,既涵盖了辅导员本身及引导学生对媒介产生信息的解读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涉及日常教学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辅导员通过对媒介资源的运用,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们的舆论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媒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以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性与感染力。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自身的媒介素养会直接影响思政教学效果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辅导员的思想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将新媒体技术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抓手,在网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所处的网络舆论环境,及时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于当今社会的认知[3],传达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知识结构和储备的体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辅导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获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互动,可以促使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得到优化升级。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也能够对学生的网络思想问题进行监督和排查,从而降低学生的思想误差,當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调整工作状态,进行复杂的网络舆论处理工作。
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及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推动组织管理、思政教学、课堂传授方式、育人环境、活动载体形式的创新突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抢占”网络思政阵地,传递主流价值观,进一步发挥“拓展思政空间,实现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媒介形式的不断更迭,给媒介接触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实践特点出发,掌握媒介传播理论与规律、辨识媒介传播信息真伪、重视媒介管理教育能力,从而拥有扎实的媒介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开展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一)掌握媒介传播理论与规律
高校辅导员具有扎实的媒介理论和传播知识功底,了解当前媒介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和运行规律,是提升媒介素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輔导员通过学习媒介传播理论与规律,可以掌握媒介信息特点,了解“媒介环境”背后的建构过程,从而对事情的真相有一定的理智判断。在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扎实的媒介思维利于在短时间内制定舆情引导方案和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及时适应学生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具备辨识信息的判断力
网络具备隐匿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随着网络媒介功能的不断加强,网民不再是单纯的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别有用心者怀着“人不知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从而发布不良、不实的网络信息。辅导员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都少不了辅导员工作的身影,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且会下意识地对其行为进行模仿或加以评论。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和判断力显得格外重要。辅导员在接收信息和发布言论时,应该做到理性分析和判断。在面对无法辨别真伪但可能会引发舆情事件的信息时,应谨记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做到不盲目跟风,保持理性、辩证的思维。
(三)重视媒介管理教育能力
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媒体信息,加上疫情时期网课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依赖网络的习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容易在便利获取信息的时代逐渐缺乏对信息的主观判断和独立思考。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更要重视媒介管理教育能力的提升,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媒介资源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指导学生掌握媒介信息解读方法,培养学生应对信息轰炸的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育相对欠缺
在全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素质和能力,它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问题导向下精准地完成工作任务,提升其职业能力。因此,辅导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才能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但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培育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辅导员们的媒介意识普遍相对匮乏,对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应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不少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媒介素养能力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健全关于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育的长效发展机制。专业的媒介素养培训、媒介素养情景模拟实践演练、媒介素养的奖惩机制、媒介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等等是高校普遍缺乏的,这也导致辅导员忙于日常管理性事务工作,对媒介的认识、把握和引领能力不足,媒介应用能力有所欠缺,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迫切需要。
(二)辅导员媒介意识和应用能力相对薄弱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形式。首先,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相对复杂,欠缺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媒介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没有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不能有效地把握网络传播规律,难以突破线下面谈的常规思维,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较为枯燥生硬,缺乏“网感”和亲和力,单方面的灌输说教会减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其次,当前不少辅导员的媒介应用能力不强,新媒体技术运用方式较为单一,还停留在简单的微信、邮件传达信息的层面,习惯于在官方平台发布功能性信息,在应用媒介开展学习教育时,往往不注重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另外,活动开展形式相对固定,且发布频率较低,如只是转发主流文章、学生撰写的活动感想等,使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实效性,辅导员如果对热门的新媒体平台和技术不够了解,只用固定的方式传递信息,会逐渐在学生群体中丧失存在感和吸引力。
(三)辅导员媒介信息辨识能力相对不足
媒介信息辨识能力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能力之一,其内容包括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认识、思辨、甄别能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媒介信息的“把关人”,应该对网络中各种不良行为和误导受众的信息进行批判,并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总结,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
现阶段,部分辅导员的媒介信息辨识能力相对不足,对网络意识形态空间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在工作过程中未能抽出足够的时间对网络海量的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不能根据媒介信息的来源进行良好的筛选与评估,经常采取置之不理的处理方式,出现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情况。还有部分辅导员的阅读习惯偏向于“碎片化”和“快餐化”,在转发信息或传递活动精神时,没有深度挖掘媒介信息的深层含义,或者在接收信息时未能进行批判性辨识,容易出现错误性的思想引导,无法真正掌握主流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四)辅导员媒介素养与学生需求不完全匹配
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娱乐活动、交友社交、信息制作和获取等都和媒介技术紧密相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形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媒介的使用需求主要以查找资料、追剧、关注时事热点新闻及娱乐信息、玩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由于新媒体媒介传播信息速度快,且不受空间限制,多数辅导员将信息收集和发布的渠道转移至了新媒介中,利用微信、QQ、邮件等方式发布大量的信息,便于学生第一时间获取。然而,学生和辅导员对于媒介的使用目的存在不一致性,不少学生会选择在网络聊天过程中屏蔽群聊及私信,造成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4],如何利用网络将辅导员工作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也是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五、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提能力,强队伍”打造媒介素养提升平台
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升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媒介素养的培育离不开高校的支持,高校需要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媒介素养专业化的重要性,着力构建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长效发展机制,将其视为长期培育工程,从而打造媒介素养提升平台。高校应该将长期培育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使自我学习与平台教育相融合,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并结合培育成果进行榜样模范展示,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媒介素养。
一是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的表现纳入辅导员的选拔和聘用标准中,调动辅导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使辅导员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二是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优势,定期开展媒介素养专题培训,邀请资深媒体人和传播学、新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并进行媒介素养情景模拟实践演练,全面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媒介素养实践能力。三是设立媒介素养相关的专项研究课题,鼓励辅导员根据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模块和工作经验,结合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对媒介素养进行课题研究,共同探索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四是建立相应的奖惩考核机制,对媒介素养较高、有优秀成果案例的辅导员进行宣传,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获奖情况纳入其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转观念,创形式”掌握媒介信息传播规律
辅导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多采用面对面谈心谈话、召开集体主题班会、一对一深度辅导等形式,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辅导员需要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工作思路和观念,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新形式[5],掌握媒介信息的传播规律,从而适应教育新形态。
辅导员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时,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互动形式和平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参与讨论话题。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为例,现阶段,各大高校和院系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受好评和欢迎的公众号都存在着规律性的特点,如固定在学生能够自由安排的时间段推文,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养成定时阅读习惯;文章内容多以图文结合为主,可穿插部分视频,增强推文可读性,便于学生快速阅读,理解其内涵;尽量做到每日更新,高频次的推文有利于固化阅读群体,体现出院校对于内容的重视程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推文主题既要重点突出功能性、趣味性,也要能体现其教育意义,最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掌握这些传播规律,对辅导员的活动开展和价值传递有着积极作用。
此外,辅导员应依据媒介信息传播规律,建立前期舆论监控体系,在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对其进行迅速且合理的教育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宿舍为载体,以班级学生干部和班主任为抓手,形成“宿舍-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院系”的五级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宿舍长与班干部对接,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舆论动态,班主任将其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与辅导员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台账,对同学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实时调研,从而形成完善的信息收集和汇总制度。辅导员结合班级学风建设,大力加强网络宣传途径,作为媒体平台的“审核人”,通过建立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媒体平台,直面校园舆论聚焦的重点问题,及时辟谣,澄清事实,坚持正面舆论引导,减少和消除突发舆情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减少隐患。
(三)“抓思想,拓阵地”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高校具备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教育功能,是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主流媒体发表的内容关注度不够,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因其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辨识判断信息的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这时,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媒介素养,重点拓展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将其从现实世界延伸至网络世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主流价值引导和培养学生。
辅导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自行设置教育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政治、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议题,发表观点,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参与,展现出自身真实、亲切的形象,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话语权,构建正面宣传的舆论场。辅导员运用网络思政教育规律,在新媒体平台中发挥和现实课堂一样的主导作用,以正面宣传导向为主,坚持创作有温度、接地气的原创作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深度挖掘教师和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道德素养、媒介素养等养成教育,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做好热点问题、重要活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传播网络正能量。辅导员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走好人生路指明方向。
六、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工作现代化理念,把握最佳时机将网络的“最大变量”转变为思政教育的“最大增量”,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探索和创新媒介与传统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
[2] 杨召奎.我国将从七个方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EB/OL].中工网,https://m.sohu.com/a/603653493_257321,2022-11-08.
[3] 贾岱.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1(13):133-134.
[4] 李文姝.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及其提升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0(Z1):128-130,134.
[5] 刘珍秀.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9):241-242.
作者简介 王帆,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