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研究

2023-05-03赵欣怡李雨婕李沛芸施欣宇阿尔曼·几格儿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内容分析少数民族

赵欣怡 李雨婕 李沛芸 施欣宇 阿尔曼·几格儿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东作为本土世居少数民族和流动少数民族兼具的省份,其报纸的新闻报道在塑造少数民族独特媒介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东报纸媒体对本地少数民族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形成个性化媒介形象类目表,分析广东报纸媒体如何呈现本地少数民族的特殊媒介形象。研究结果显示,广东本地报纸媒体塑造的少数民族媒介表征形象兼具“被帮扶者”和“建设者”两大形象,集中呈现少数民族群体被帮扶但积极正面的形象;报道主题集中于社会领域,主题形象集中于“受助者”“国家活动的参与者”和“民族文化的拥有者”这三类;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多以“集体”面貌出现,报道倾向于从群体形象视角描述事实,地方报有一定的深度报道,分析较为透彻,而少数民族个体形象在报纸中比较模糊,主体表达空间有待拓展。要提升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可采用丰富相关报道内容实现报道主题多样化、增加个人视角叙述实现形象定位清晰化、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等策略,塑造真实的少数民族媒介形象,深化民族融合,加深人们对少数民族鲜明特征和文化魅力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关键词:少数民族;媒介形象;报纸媒体;报道主题;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06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2023年度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一般课题“广东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研究——基于本地报纸媒体的内容分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JXGA03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应实施方案。至2020年底,广东全省56个民族齐全,有少数民族人口445万,是全国发达省份中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建构少数民族群体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少数民族认知自我、加强身份认同及政府政策的制定、全民族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报道内容分析

(一)样本选取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地报纸媒体呈现的广东少数民族形象,本文以广东报纸媒体对广东本地少数民族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其中广东本地少数民族指的是广东省内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本土少数民族和广东省内现居的少数民族新移民[1]。选取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广东地方报中的韶关日报、清远日报和广东三大报业集团旗下代表性较强的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中关于广东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共462篇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广东本地报纸媒体如何呈现本地少数民族特殊的媒介形象。

(二)类目构建

综合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参考前人对少数民族不同媒介形象的分类和对研究样本中报道的具体梳理[2],制定出适合本研究的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类别[3]。研究将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分为表征形象、主题形象和个体/群体形象三类。在研究中,表征形象贯穿其他维度形象的分析过程[4]。

表征形象指的是报道中直观呈现出的少数民族形象,分为“受助者”“特色文化拥有者”“改善者”等七种形象;主题形象指的是不同新闻主题中的倾向性表征形象;个体/群体形象是指少数民族是以“个人”“少数民族集体”还是“各族人民”面貌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

二、广东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建构

(一)表征形象:以“受助者”为主,集中描述群体被帮扶且积极的形象

在研究的各大報纸样本中,表征形象占比最大的都是受助者(广州日报23.4%、羊城晚报21.57%、南方日报43.7%、地方报32.28%),集中于描述少数民族群体被帮扶且积极的形象。其中,广州日报与羊城晚报以“受助者”“特色文化拥有者”和“国家活动参与者”为主,南方日报和地方报着墨较多的是“受助者”和“改善者”,且“受助者”形象占比(南方日报43.7%,地方报32.28%)远远高于其他报纸。

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较为落后[5],所以各大报纸对扶贫、家乡建设、支教等主题较为关注。在这些新闻中,少数民族主要以经济发展中被帮扶的“弱者”的客体形象呈现,但是其特色文化的潜力,以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大幅改善不容忽视,于是“特色文化拥有者”和“改善者”也成为各大报纸媒介展现的主要形象。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兼具“被帮扶者”和“建设者”两大形象,报纸媒介集中塑造其被帮扶但积极的形象。

(二)主题形象:以社会主题为主,主要呈现生活改善、文化鲜明的形象

分析报纸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主题发现,由于各报业特点、受众群体和受众范围等不同,不同报纸倾向报道的主题和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也有所不同[6]。总体而言,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社会主题(广州日报50%、羊城晚报51.96%、南方日报77.78%、地方报48.03%),主要是由于该主题涉及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内容广泛。相较于其他报纸,地方报中经济主题(广州日报3.06%、羊城晚报4.9%、南方日报3.7%)出现较多,占比16.54%。地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在特色品牌、旅游经济的打造,路线明确且详尽,并且报道标题多采用“助力”“投资”等字眼,说明目前地方媒体将少数民族置于“需要帮助”但“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并不是被动等待帮助的形象。

对各报报道主题和媒介形象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社会主题报道中,多数媒介形象都有涉及,其中“受助者”形象出现最多,各报会对扶贫、医疗支援、支教等新闻进行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各报对“受助者”形象的描述多集中在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良好成效方面,对少数民族主体建设描述尚存在欠缺。在南方日报和地方报中,媒介形象为“改善者”的报道也较多,主要宣传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描绘新社会少数民族的美好生活图景,还有以个体的成功事例为代表,宣传个体回乡工作,带动家乡经济发展[7]。

(三)个体/群体形象:以群体面貌为主,倾向集体视角叙述

分析各报纸出现面貌可以发现,少数民族以“少数民族集体”面貌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以“各族人民”的面貌。除了南方日报以外,“个体”面貌出现的次数最少,说明各类报纸的报道倾向于从集体视角描述事实,展现少数民族整体的面貌和发展,对个体视角的变迁和事件缺乏关注,少数民族个体形象在报纸中比较模糊[8]。

对各报少数民族出现面貌和表征形象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少数民族集体”面貌中,少数民族主要以“受助者”“民族文化的拥有者”以及“国家活动的参与者”的形象出现,此类报道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作为一个集体接受党和国家的帮助,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并且积极参与国家重要的活动,以及展现属于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各族人民”面貌中,少数民族主要以“改善者”“特色文化拥有者”“受助者”的形象出现,并且这几种形象通常会组合出现在一篇报道中,体现为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情况。在“个体”面貌中,少数民族主要以“受助者”“国家活动的参与者”“特色文化的拥有者”的形象出現,主要报道内容为少数民族个体获得国家帮助,积极参与国家活动;“受助者”的形象会与“民族团结的维护者”的形象共同出现,体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特别是在地方报的新闻报道中,有8篇为深度报道,分析较为透彻。

三、研究总结与思考

(一)研究总结

在表征形象中,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帮助下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改善了家乡原本落后的状况,自身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主题形象中,报道涉及最多的社会类主题主要呈现“受到国家和政府帮助”的形象,其次涉及比较多的是文化教育体育类主题,以呈现少数民族在各类国家活动中展现民族特色文化的形象。在个体/群体形象中,集中于“少数民族集体”面貌,对个体形象的关注度不高。广东少数民族在本地报纸媒体中的媒介形象呈现为在党和国家帮助下建设家乡、积极参加国家各类重要活动并借此展现少数民族特殊文化的集体形象[9]。这类媒介形象的表现过程,始终贯穿民族团结这一特征,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10]。

(二)提升媒介形象的思考

1.丰富报道内容,实现报道主题多样化

新闻报道内容倾向从宏观角度描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和社会生活场景,或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会议报道,具有“重宣传轻传播”的特点,这样的新闻内容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容易导致大众对少数民族产生刻板印象,无法对少数民族群体鲜活形象形成深入认知[11]。

因此,新闻媒体在未来可以进一步丰富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主题和内容,既要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报道,也要有对少数民族群体某一细节的刻画,向大众塑造少数民族立体鲜活的形象。同时,新闻媒体需要发挥“喉舌”的作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建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形象和地域形象,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增加个人视角叙述,实现形象定位清晰化

在少数民族出现面貌上,以形象模糊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集体”最多,可见各类报纸在报道中倾向于从集体视角描述事实,少数民族个体形象在报纸中比较模糊。归根结底,民族符号和群体方式的大量使用导致报纸媒体中广东省少数民族形象的模糊程度加深[12]。这套宏观且统一的叙述框架的广泛应用[13],不利于从全面视角塑造广东省少数民族族形象。未来各大报纸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相关报道的形象规划,增加个体视角的叙述,依据人民特色、民族文化内涵等众多因素,形成清晰的形象定位。

3.架起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的桥梁

各报纸中代表少数民族集体的发言多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普通少数民族群众引用比例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少数民族群众代表相差较大,这说明普通少数民族群众较难以个体的形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构建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的桥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媒体报道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14],将报道工作交给少数民族同胞,同时在报纸上专门开设少数民族板块,接受少数民族群众投稿,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建立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互动机制。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时,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阐释,维护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核心内涵的一致性[15],把握好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团结,从宏观意识形态把握语篇主旨思想,从微观具体文化把握如何阐述少数民族故事。

四、结语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报纸通过建构积极正面的少数民族形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方针,呈现出少数民族的发展面貌和生活变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特征的了解,而且展现了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友好、互帮互助的美好图景,服务于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朗青.哈尼族媒介形象建构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8.

[2] 陈艳花.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现代性形象建构:以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J].新闻知识,2013(1):18-20.

[3] 高焕静. 《人民日报》(1950-2014)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4] 张媛.模糊的“他者”: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再现:基于《北京日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1979-2010)[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1):17-23.

[5] 何帆.框架理论视阈宁夏回族自治区形象建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6] 高焕静.差异的表征: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的符号学解读[J].青年记者,2014(1):50-51.

[7] 张攀.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中的内蒙古媒介形象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8] 向文容.新媒体语境下的土家族媒介形象建构[J].传媒论坛,2018(14):3-4.

[9] 高卫华,杨兰.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J].当代传播,2012(5):63-65,68.

[10] 陈艳花.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媒与少数民族现代性形象建构: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2(7):30-33.

[11] 袁金泊,钟海鸿.基于框架理论的甘肃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研究:以《甘肃日报》少数民族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4(9):179-181.

[12] 葛露梅.蒙古族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与受众认知的偏差与弥合[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13] 乌楠,张敬源.媒介话语中少数民族区域的身份建构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8(3):27-32.

[14] 黄剑婧. 壮族民族形象的报纸媒介呈现[D].南宁:广西大学,2018.

[15] 张媛.“多彩”的“他者”:少数民族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8-19.

作者简介 赵欣怡,研究方向:新闻报道文本。 李雨婕,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李沛芸,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形象。 施欣宇,研究方向:媒介形象塑造。 阿尔曼·几格儿,研究方向:媒介形象。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内容分析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