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艺:与时代同行 在创新中发展

2023-04-29彭文祥袁芳

网络视听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艺媒介时代

彭文祥 袁芳

半个多世纪前,即使脑洞大开,人们也难以想象,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互联网的作用呈指数级增长,并水银泻地般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其革命性影响迄今已成巨大的塑造性力量。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网络文艺实践丰富、活力充沛,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经过近十多年来显著的、全方位的快速生长,它已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艺术形态、文艺百花园中的靓丽风景。“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在发生、发展的意义上,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及其开放的未来,“时代性”“创新性”是其鲜明的特征。

因“网”而生,向“网”而盛

在媒介发展中,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术、电讯四次媒介革命后,互联网开辟了崭新的“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在存在论上,人们处于“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甚至“数据化存在”状态(舍恩伯格、库克耶);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习近平)。[1]与之相应,在社会现实方面,“网络社会”崛起(卡斯特)、“数字媒介社会”成形(水越伸);在文化现实上,如果说,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超越,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嬗变。[2]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奠定的坚实基础,并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实相呼应,网络文艺因“网”而生、向“网”而盛。就国内外总体情形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数字革命浪潮和全球互联网博兴中的数字艺术、新媒介艺术、网络艺术,到21世纪以来新型文艺形态的不断涌现,网络文艺一方面不断从传统文艺中汲取丰厚滋养;另一方面,它在丰富实践中逐渐凝聚、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并反过来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发挥辐射、示范乃至引领作用。

以我国具体实践来说,网络文艺的十年之变令人刮目相看。从数量上看,我国网民规模由2012 年12月的5.64亿上升至 2022 年12月的 10.67亿,手机网民规模由4.20亿扩至10.65亿,在网络文艺相关方面,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的网民规模分别由 3.72、4.36、2.33、3.36亿增至 10.3、6.84、4.92、5.22亿。[3]从这些数字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数量的急剧攀升,更可以感受到庞大数量背后的强力驱动,即,技术、艺术、媒介、传播、产业、社会、文化等的矢量合力作用赋予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强大的发展动能。事实上,在丰富实践和十年之变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实绩,尤其是,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典型形态在创新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作品。此外,还有“云文艺”的丰富化与常态化、文艺性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泛”网络文艺形态的风行,以及新媒介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AI艺术的前沿探索等,共同突显了网络文艺作为新兴文艺之“新”的诸多特征、品质和能产性,并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和繁荣兴旺的良好前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并强调“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4]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5]近十年来,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携带天然的“现代”基因,在审美体验、艺术表现、思想情感等方面呈现鲜明的审美现代性。其中,借助高科技、现代传媒及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网络文艺以其形象系统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在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意义上,成为了人们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等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录,同时,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精神象征形式,网络文艺使人们共享对于自我和现实世界的理解与同情,并对时代风尚、艺术趣味、审美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和国外相比,我国网络文艺实践起步晚,但发展快、活力充沛,尤其是近十年来,网络文艺不仅以其日益提升的艺术质量、社会文化影响力而逐步跻身当代中国文艺的主流行列,还以其网民规模、题材类型、风格特征、产业发展、文艺属性、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彰显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存在和价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丰富实践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呈现一些突出特点。比如,在价值取向上,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形式方面,题材、类型丰富多样,精品化生产日益自觉;就技术赋能来说,新技术、新应用升级换代,形态、业态不断展现新风貌;在产业发展方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事业与产业齐头并进。此外,还有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创新性融合向纵深发展、文艺“出海”新格局突显新成效、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日益壮大并为网络文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等等。其中,“创作”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突显,尤其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整体性崛起并取得良好成绩。比如,在网络文学领域,《大江东去》《大国重工》《北斗星辰》《三万里河东入海》《奔腾年代》《浩荡》《与沙共舞》《朝阳警事》等一批反映现实、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贴近时代生活,或以宏大叙事描绘社会转型期波澜壮阔的生活风貌,或深描时代变迁中平凡人物的命运遭际和奋斗历程;在网络剧创作中,《启航:当风起时》《扫黑风暴》《爱很美味》《我在他乡挺好的》《对手》《理想之城》等热情拥抱现实、网感与美感兼备,生动讲述时代发展的“中国故事”;在网络电影方面,《大地震》《毛驴上树》《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等作品汇入现实题材创作的潮流,也为网络电影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此外,诸多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网络音乐、文艺性短视频等作品强化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并以网感鲜明的形象表达人们的真切体验,多方位、多层面展现时代生活的多彩画卷。实践表明,网络文艺的十年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通过多维观照折射“普遍的时代精神”(别林斯基);网络文艺的十年之变则充分印证了文艺创作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规律。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态,网络文艺因其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反映而成为了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典型表征。

直面“变量”,广益“增量”

不必赘述,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与后果。在媒介生态学的意义上,媒介不只是工具,它还构成了人的环境;人使用媒介,媒介同时也塑造人、建构文化。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波兹曼指出:“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6]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宏观地看,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以及审美爱好、思想观念等;具体说来,“互联网+文艺”深入发展使互联网艺术思维和影响渗透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当然,在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有蓬勃发展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择要说来,一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尚未改观,或者说,数量与质量、规模生产与创新发展的落差有待进一步缓和;二是内容同质化、类型跟风、模式复制等情形在幻想类网文和某些题材、类型的网络电影、网络综艺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审美与娱乐、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有待进一步自觉,并在艺术规律、传播规律、市场规律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中进一步厘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四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艺术优势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在强化技术赋能的同时,要警惕算法推荐、信息茧房、“浅审美”(浅阅读、浅理解、浅欣赏)等带来的弊端。由此观之,正视问题和矛盾,进而大力强化精品化生产、提高原创力、倡导正能量、强调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为内容服务等,无疑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不可或缺的审美之维、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

以审美特性来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富含引领时代风气的力量。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文艺的审美功能、社会责任、文化担当等突出体现在互联网由“最大变量”转为“最大增量”的复杂进程之中。实践表明,恰是在这种功能、责任和担当中,新兴的网络文艺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和力量。其间,网络文艺在丰富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还寓示了诸多不断创新的动力所标识的发展脉络和趋向。比如,质量为王意识、精品化生产不断增强,年轻化、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征日益显著,与传统文艺的创新性融合成大势所趋,中外交流互鉴促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等,尤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性和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中,伴随艺术身份、地位的日益主流化,网络文艺成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兴文艺形态,网络文艺不仅因生动、形象的时代抒写而发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嚆矢先声,还将因契合新时代的价值目标而迎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翮高飞的时代。[7]

综上所述,经过近十年来显著的、全方位的快速发展,网络文艺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被列入“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这表明了网络文艺日益提升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力,也突显了其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8]与时代同行、在创新中发展的网络文艺必能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W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第2版。

[2]彭文祥:《实践丰富、活力充沛、前景繁盛的网络文艺》,谢力主编《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研究报告(2018—2019)》,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cnnic.net.cn/ n4/2023/0303/c88-10757.html;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4-05/26/ c_126548789.htm。

[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

[5]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0日,第2版。

[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7] 彭文祥:《“中国现代性”的嚆矢与振翮》,《中国艺术报》2022年6月15日,第3版。

[8]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

猜你喜欢

文艺媒介时代
1942,文艺之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文艺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