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健康档案在解决老年群体就医数字鸿沟中的应用探索

2023-04-29黄辛卉

信息系统工程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老年人

黄辛卉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院诊疗服务智能化系统和设备应用越来越普及,这些智能化系统和设备影响了一些老年患者的就医可及性和就医体验。要解决老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使用数字网络的困境,需要立足于老年人实际就医需求与环境。提出利用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来弥合老年群体的就医数字鸿沟,在具体应用中,一是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的监管;二是组建统一的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平台;三是运用信息化读取与加密技术实现多系统的同步。

关键词:数字鸿沟;电子健康档案;老年人

一、前言

近年来,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8.7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50%[1]。得益于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行动的推进,老年群体上网普及率也逐年上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去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2],互联网的普及率不及半数。尽管老年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但仍有56.8%的老年群体无法上网,形成一道“数字鸿沟”,阻隔了这部分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成果。更甚在老年人的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不便,老年群体本身就医需求大,“数字鸿沟”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如何消弭“数字鸿沟”对老年群体就医的影响,提升就医可及性,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数字鸿沟”及其对老年群体就医的影响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群体之间,体现在信息拥有上的贫富分化或贫富悬殊,造成这种信息资源拥有上贫富分化或悬殊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信息能力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上的差距[3]。从该定义可知,产生“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拥有的贫富分化,即承担信息资源方面的经济能力;二是信息应用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另外,从“数字鸿沟”的主体看,既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包括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其中,不同年龄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指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之间的差距。调查数据显示,老年群体能够独立完成出示健康码/行程卡、购买生活用品、查找信息等网络活动的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69.7%、52.1%及46.2%;能够独立完成叫车、订票、挂号等网络活动的老年网民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34.8%、33.9%及33.0%[2],见图1。由此可见,老年群体在就医过程中使用网络的比例还比较低。在《以网上挂号为例探究老年人群新媒介接触现状》中有项针对老年群体的调查发现,只有26%的调查对象觉得不存在操作网上挂号的困难[4]。相反来说,则是绝大部分老年群体在就医过程中仍存在“数字鸿沟”,他们很难在没有年轻人的协助下,独立进行网上挂号。但凡有个输入验证码或者退出返回的操作较为别扭,他们就“卡壳”了,退而求其次解决方式就只能是电话求助,或者直接跑到现场去。这也是为什么在医院候诊大厅排队的人群中多数是老年人的原因。

(一)网络门诊预约系统影响了部分老年群体的就医可及性

判断一家医院的管理水平如何,可以从其门诊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中窥见一斑。门诊就好比是“门面”,影响着首次就诊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是否会进一步就诊治疗的心情。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尽管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千万医师下基层,但患者们仍是前仆后继地涌向综合性三级公立医院就诊。长期且难以改善的过量门诊人数导致了大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下降,“三长一短”和“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医院的管理者和就诊患者们。2009年,为改善医院门诊挂号状况,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原卫生部要求所有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1 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也要求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行多种方式预约诊疗。

现如今,各家医院已不再局限于电话预约,通过APP、小程序延伸出了各种网络预约、自助机挂号、诊间挂号等等预约渠道,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知识层的患者需求。预约诊疗政策也已推行了十余年。但在《我国医院预约挂号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大型三甲医院就诊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占比高达60至70%,而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使用预约挂号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群。老年人在使用预约挂号的受益程度之所以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可能是因为老年人群视力下降,文化程度低,少用或不使用电脑,使用的手机功能差。此外,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宣传了因点击不明链接而导致财产被转移的违法案件,警醒着老年患者不要轻易操作和输入个人信息,因此他们对于不同医院使用的不同第三方预约平台需要注册存在顾虑。比较明显的是,各种使用网络方面的预约手段对于老年人群的可及性和使用成功率都较低,预约挂号就诊的习惯尚未形成,面对“一号难求”的“专家号”,“银发族”更是望而却步[5]。

(二)医院智能设备的应用影响了部分老年群体的就医体验

受疫情影响,各级单位不断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与控制,医疗机构为了尽快提高应对疫情的防控能力,纷纷采取升级门禁管理的措施,以期通过短期投入长期受益,购买辅有人脸识别、体温检测、健康码识别系统的安全闸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省人力成本,加强医院信息管理水平。简单算一笔账,设雇佣一名保安人员一年的费用不低于5万元,在理想的状态下要保障一个24小时有人员在岗检测的入口则至少需要三名保安人员,而购买一套“三进一出”的人脸识别门禁(含测温等功能)装备预算在10万元以内,显然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当这些智能设备被大量用于医院的入口要道时,必将对一部分不擅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就医体验带来影响。他们无法更好地享受这些智能设备的服务,致使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不够“智能”,反而成了老年患者就医的“拦路虎”。除此之外,医院里诊室、检查室、药房外的自助机操作也频繁困扰着老年患者(尤其是独自就医的老年人群)。原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连续发布四个关于医院辅助科室设置的文件,明确了影像、检验、病理等可以成为独立医疗机构。随着第三方力量的涉足,未来医院有可能不再设置专门发放检查结果的科室,取而代之的是在院区的每一层设置几台自助机,它们可以24小时工作,且收费窗口的网络缴费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摈弃现金收费的行为。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在门诊结束后通过自助机缴费、排队取药,自然而然地在检验检查结束后操作自助机打印报告单,但对于没有年轻人协助的老年患者而言,这些“便利”是他们的“负担”。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其就老年人日常的就医和疫情防控中的服务保障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采取野蛮“一刀切”做法的当事人要严肃处理。2022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个部门也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适用算法推荐服务等等。在有关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得以被重视,并提上了“日程”。医院开始了两条腿走路,一面是继续发展科技信息化,一面是“保留”传统的就诊模式。其实运用先进设备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存在问题的是智能设备的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不同年龄层的需求。以面向消费主力为孩子的某快餐店为例,他们在智能点餐系统里,设计了儿童点餐模块,方便孩子自助选餐,做到了“投其所好”。有学者在调查互联网医院过程中发现,有近82.0%的老年患者是通过子女代为操作,并暴露出了部分手机APP及小程序的模块设置不完善且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6]。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思考如何将科技智能化发挥到极致,设计出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智能终端才是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电子健康档案在解决老年群体就医数字鸿沟中的应用

电子健康档案是指人们在健康相关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价值的电子化历史记录。它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之中、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具有安全保密性能的终身个人健康档案[7]。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档案,具有一般档案的原始性、凭证性,采集上的多源性,管理上的动态性和实时性,使用上的基础性和共享性[8],以及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的易变性、高密度存储性[9]等特征。电子健康档案无非是纸质健康档案的另一种存储形式,它是如何降低老年人操作智能化设备的门槛呢?在商界,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根据“健康中国2030”计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我国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这将为突破“银发族”数字鸿沟的瓶颈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一)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的监管,打消老年人群使用顾虑

目前,医院信息化进程正在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建设。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建立起了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例如福建省福州市的“e福州”APP能实现医保缴费、药店支付等功能;“闽政通”APP能实现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生育登记、预约挂号等功能;山东省临沂市则从“娃娃”抓起,给每一位新生儿建好电子健康卡,“一人一码”实现全市电子健康卡对生命全周期的全覆盖[10]。就整体发展而言,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存在“一地一管理”、监管机制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健康档案被准确记录和利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发生就诊记录等私密信息被泄露或篡改,造成的损失不堪设想。况且,老年人普遍对于手机网络的真实性将信将疑,甚至是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必须彻底做好电子健康档案的监管,化“顾虑”为“信任”。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法,可以从《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条款中看到保护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有关问题,分布零散,可操作性不强,尤其缺乏规范和约束电子健康档案使用和管理人员的违法行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法律、监管等刚性制度保障,通过立法对个人健康档案中的敏感信息进行有力保护,在法规中明确篡改医疗档案信息的行为及非故意信息泄露的行为要进行何种程度的行政处分或处罚,从而树立威信力,切实提高对电子档案安全的保障能力。同时,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协调,组织多方力量,成立统一的、集成的、互通的信息技术机构,避免各自为政,重复项目建设,在立法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24小时实时网络监管机制,将档案信息泄露危害扼杀在苗头,对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产品和软件加大曝光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形成监管网络,为后续开展电子健康档案及综合健康网络系统的应用工作做好铺垫。

(二)组建统一的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平台,转变老年患者求医行为

组建统一的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平台,转被动为主动。为采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需要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先进、成熟的技术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卫生资源和服务资源的共享,以及急救保障、应急处置、药品监管、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多方业务协同,可以便捷地为群众提供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打造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体系[11]。不必再去过多地考虑老年人在门诊预约存在着哪些数字化操作问题,而是将健康监管交由指定部门管理,通过对接数据与平台共享,具体数据均需严格按平台要求的格式上传,确保上传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可共享的。进而引入家庭医生属地管理机制,将形成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双向转诊、电子病历、检查结果等健康信息共享,有助于筛查出可能患老年疾病或者存在某些疾病危机的患者,将电子档案在疾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智能化监测老年居民的健康指数,预测患者可能发生的疾病概率,提高疾病控制率。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陆续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有了社会工作者的助力,对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及时预警,并以老年人最易接受的传统方式进行就诊提示或帮助预约挂号,重在治未病,将老年患者遇病求医问药转变为健康管理行为,促进总体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让老年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智能服务的人性化与周密性。

(三)运用信息化读取与加密技术实现多系统的同步,降低老年人操作成本

在国家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下,福建省已试点 将“三码融合”技术应用于医疗机构。“三码融合”指的是实现将电子健康卡(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二维码进行融合应用。让老百姓在医院“少跑一趟”,凭借“三码融合”免去了窗口预交费,“先诊疗、后付费”,享受到“一键结算”超便捷就医。往后可以在保障个人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运用信息化读取与加密技术,实现多系统同步使用,避免增加老年人操作成本。

老年人习惯用实物、年轻人习惯用手机。采用完全物理隔离模式,将医疗信息存储在芯片加密卡上,专用线路集合多系统数据利用,智能分析形成证明识别芯片。市面上已有较为接近的成熟产品——多功能手环常用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家属,一般具有免插手机卡实现监护、定位、运动轨迹、远程呼叫功能等等。同理,这里运用的前提是硬件配备达到一定理想的程度下,方能实现。把老年人使用习惯还原、类推、反证可得,实体化的而非虚拟化的产物才是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应有之义。

四、结语

限于各种条件,目前还无法让网络普及所有老年群体,并使其掌握信息应用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老年人成为网络的边缘群体,使其可以共享信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就需要转换一种思路。亦即,与其让老年人去适应新的事物,不如让科技适应老年人的生活,比如:通过发展电子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操作智能化设备的门槛,“一卡通”还是“一卡通”。接下来将在构建患者就医获得感评价量表的实证研究中,逐一分析、取证每一项影响因素。

当然,要想彻底实现“数字鸿沟”过渡到“数字包容”,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酝酿、去谋划。可以看到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以下简称“电信日”)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每一次的进步与人性化改变都肉眼可见。相信在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努力下,逐步完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缩小数字技术的不平等指日可待。H

参考文献

[1]张翼.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N].光明日报,2021-05-12(10).

[2]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新闻潮,2022(02):3.

[3]汪向东.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赵欣蝶,茅梦颖,毛雨静,等.以网上挂号为例探究老年人群新媒介接触现状[J].传媒论坛,2021,4(01):22-23+26.

[5]王琦, 陈忻, 陈宁,等. 北京某三甲医院门诊患者挂号方式现状及期望比较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21,34(07):82-88.

[6]王睆琳,梁蓝芋,刘翔.“智慧助老”互联网医院改造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2,29(05):70-73.

[7]彭慧珍,郭志杰,鲍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子健康档案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09):752-754.

[8]周晓英.电子健康档案的价值认知与应用推进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03):108-112.

[9]李静.北京地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管理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科学,2022,13(10):159-161.

[10]德州市居民健康网.我的健康档案[EB/OL].[2020-12-23].http://www.dzrkjk.org.cn/.

[11]从闯,周强,鞠金玲,等.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7(02):56-60.

[12]肖慧欣.日本社会工作师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及其启发[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2):26-30.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浅析互联网时代知识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