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2023-04-29田新岭
田新岭
儿童文学能够对小学生起文学启蒙效果,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更好地达到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等目的。儿童文学创作者首先要深入现实生活,从自身经历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应用到文学创作中,以亲历者的故事传递真实情感,让儿童在真实熟悉的环境中感悟成长中的真善美。其次,创作者应当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构思,充分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以生动的启发代替生硬的灌输,让儿童在曲折跌宕的故事情境中自然受到吸引,引导儿童形成自己的思维认知。想象力是激发儿童进行阅读的最大驱动力,创作者要用开放的思维和巧妙的想象为儿童搭建不受拘束的自由空间, 维持和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在现实中的实际动手技能和创造力。再者,创作者需要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及时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以及儿童认知水平调整创作形式,创作符合其阅读心境的文学作品,使儿童文学真正为儿童而作。本文试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教学。
一、结合儿童的自然天性,加强启蒙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应该“善于从儿童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才能创作出儿童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的儿童文学作品。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蒙,儿童文学作为儿童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应当通过人物塑造、情节铺垫和语言运用等创作手法增强趣味性,启发儿童主动思考,使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以积极的心态吸收优秀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儿童的自然天性,加强启蒙教育,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及时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以及儿童认知水平调整创作形式,创作符合其阅读心境的文学作品,使儿童文学真正为儿童的发展发挥作用和价值。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观照世界,更要肩负起引领儿童认识世界、获取经验及生活智慧的作用,担负起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
二、精研教法,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拥有自主性,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确立教学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诗歌与儿童阅读故事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先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然后再进一步选择提升情感与思维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在曲折跌宕的故事情境中受到吸引和启发,引导儿童形成自己的思维认知,这对塑造学生性格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教授理论知识,更多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把儿童文学作品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与素养,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成长中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三、儿童文学作品必须符合儿童成长需要
儿童文学必须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以国家为本,重在落实爱国教育、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和社会学习任务,这是社会作为宏观整体的主流价值诉求;另一方面以儿童为本,利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情感熏染、道德濡化和价值引导,实现个人作为社会微观细胞的实用价值诉求。从教科书的知识维度看,通过定向的知识建构过程,让儿童学习“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的语文知识”,获得搜索、分析、加工和整理文本信息的语文能力,培养多重动态的语言文字运用和知识类型化的语文素养。从教科书的儿童维度看,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课程内容的意义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直觉和信念(看法)”,教科书选文必须要关注儿童的本真生命状态,考虑不同儿童的能力、经验、需求、个人选择、认知差异和自我概念。
四、优化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更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一些教师基于教育理念想开展优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配合教师,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积极寻找优质资源,让学生能够在最合适的教学和教学资源配置中获得成长。例如,教师可积极寻求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资源或是生活资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场所、实践设备等,让学生能够得到尽可能完善的教育体验。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团队阅读任务,让学生在互助式学习中深入学习儿童文学,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事先设计好需要在课堂中探讨的问题,之后将其分成不同难度的小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小组进行自由选题,当然每个小组的选题不可重复。这样,水平较高的小组通常会选择较难一些的内容,以更好地挑战自己; 而水平中等的一些小组则会选择相对简单题目,以确保自己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跟上教学进度。在互助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可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其他组的学习成果,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进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应秉持激励策略,充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以恰当的形式指出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