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末自我评估(二)

2023-04-29李莹薪

《学习方法报》历史七年级 2023年24期
关键词:所学材料

李莹薪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在北京人曾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这表明当时北京人掌握了哪种生产技能()

A. 烧制彩陶 B. 种植水稻 C. 打制石器 D. 会使用火

2. 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 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A. 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 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 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3. 距今约5 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4.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表现人手舞足蹈的样子(如下图)。这说明()

A. 早期文字均与牛耕有关         B. 文字都从图画演变而来

C. 象形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 文字的创造要形神兼备

5. 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中,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A.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 晋国已经称霸中原 D.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6. 在都江堰的修建中,李冰充分考虑地形和水势特征,使它巧妙地起到自然分水、分沙、排沙、沉沙等作用。这体现了都江堰的建造()

A. 造福千秋 B. 因地制宜 C. 不误农时 D. 利于水运

7.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 《韩非子》   B. 《论语》     C. 《孟子》 D. 《道德经》

8. 有学者指出,从后世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侯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 秦颁行了小篆     B. 汉武帝创办太学 C. 锺繇创立楷书 D. 西晋设立书博士

9. 秦统一后,“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耗费无数。据统计,仅修建皇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其间,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 灾害不断    B. 战争频繁    C. 统治残暴    D. 权臣篡位

10. 针对汉武帝的困惑(如右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A.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实施“推恩令”

C. 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 建立郡县制

11. 在甘肃敦煌的阳关遗址博物馆中,游客会看到两千年前的“护照”——阳关关照。“关照”就是通关文牒,上书出关人名、时间、事项。这一物品的出现得益于()

A. 西域都护的设置    B. “文景之治” C. 盐铁专卖的实行 D. “光武中兴”

12.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A. 《齐民要术》      B. 《黄帝内经》 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13. “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材料描述的是()

A. “国人暴动” B. “八王之乱”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楚汉之争”

14. 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可以作为参考资料的是()

①史书《史记》 ②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③论文《东晋经济发展研究》 ④文物“南朝青瓷莲花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 下表中空白处的人物是()

A. 郦道元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12分)据学者研究,“中国”一词蕴含的意义极为丰富,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观念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溯至商代。“中国”观念是周边部族对中原王朝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产物。这种早期的“中国”认同,经历了由多元并存到趋于一体的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摘编自田广林、翟超《从多元到一体的转折:五帝三王时代的早期“中国”认同》等

材料二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等

材料三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各个王朝分分合合,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更是常常变化……但中国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观念产生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周天子统治“四方”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结束春秋战国和三国鼎立分裂状态的王朝,并分析中国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4分)

17. (15分)不同时期的文化政策营造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历史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此时,统一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从而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摘编自梁俊《秦朝帝王与秦朝文学研究》

材料三 西汉研习儒学的儒生数量统计表

——根据(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整理

(1)材料一所说的“不同流派”有哪些?(写出两个即可)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流派思想得以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的统治受到哪一思想学派的影响?结合材料中的秦简信息,简述你判断的依据。受这一思想学派的影响,秦朝创立了哪一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统治?(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研习儒学的儒生数量的变化与统治者实行的哪项措施有关?该措施有何影响。(4分)

18.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十六年,“告谥孔庙”。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

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三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2分)

猜你喜欢

所学材料
焊接材料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非所学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非所学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连连看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