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计答题,事半功倍
2023-04-29谭鑫龙
谭鑫龙
一、表述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此类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例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主要种植水稻。所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故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打制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故排除A项;农耕生活想象图属于想象图,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故排除C项;耧车模型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不能作为原始农业发展的证据,故排除D项。故选B。
【答案】B
二、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因果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源于”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型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越近越可能是原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答题时要注意区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切忌因果颠倒,相互混淆,不分主次。
【例2】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 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C. “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 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可知,儒家经学成为官学使“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故D项正确。“文景之治”政治清明是汉文帝、汉景帝所开创,故排除A项;察举制度是一种选官制度,其确立与材料中的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故排除B项;“推恩”诸侯加强控制属于政治措施,与材料中的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故选D。
【答案】D
三、否定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包括”“有错误”“不能说明”等词语,考查逆向思维能力。此类型题难度较低,但往往是选出错误的选项,与思维习惯不符,容易出错。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采用排除法,将选项中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排除,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也可直接根据所学知识,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例3】《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下列史事在该书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
A. 秦统一中国 B. “文景之治”
C. 张骞通西域 D. 孝文帝改革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否定型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发生于战国至秦朝时期)、“文景之治”(发生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发生于汉武帝时期)这三个史实均发生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这一时间段内,故A、B、C三项均有可能在《史记》中查阅到,故排除。孝文帝改革发生于北魏时期,不在这一时间段内,故不可能在《史记》中查阅到,故选D。
【答案】D
四、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此类选择题是将同一类历史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实际上是多选题的变形。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绝对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时,可以将题干中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勾画出来,并以此为解题突破口。
【例4】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的这一文化层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粮食,出现原始农业,处于新石器时代,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这一文化层处于新石器时代,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作物,故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五、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技巧】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同中找异,异中求同。一般是从事件发生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通常采用排除法、类比法、分析法等。
【例5】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 兼爱非攻 D. 尊卑有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和韩非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故排除C项;“尊卑有序”为儒家主张,故排除D项。故选B。
【答案】B
六、推理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可以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例6】《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管子”“《孙子兵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中的“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故B项正确。“水利兴修”“儒学兴起”“私学发展”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
【答案】B
七、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文字、表格、图片等。
【解题技巧】解答该类型选择题,首先要“三审”题干: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范围;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和外延;三审关键词,明确考查的意图。其次要“三辨”备选项,确定最后答案:一辨是否符合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一)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解答方法和其他材料型试题一样,首先必须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选项要符合史实,并符合材料中所表达的意思。
【例7】“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广,器物种类丰富。并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可知,当时的铁器得到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器象征贵族身份,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铁器的制作工艺,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铁器官营专卖,故排除C项。故选D。
【答案】D
(二)表格材料型选择题
对于表格(或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并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例8】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A. 货币 B. 礼器
C. 食器 D. 酒具
【解析】根据上表所示甲骨文中含“贝”的三个字“买”(用贝买东西)、“贯”(把贝串起来,代表一定价值)、“宝”(把贝做为珍宝)等可以推测出贝在商朝时期被用作货币,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时期被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
【答案】A
(三)图片材料型选择题
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地图等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历史的阐释能力,对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也有较高的要求。
【例9】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右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A. 中外交流的现象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宦官专权的局面 D. 儒家学说的兴盛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和所学知识“汉朝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可知,该银盒受到了西亚波斯帝国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现象,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无从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排除B项;“宦官专权的局面”“儒家学说的兴盛”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D两项。故选A。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