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2023-04-29王帅
王帅
单元特征
1. 抗日战争
(1)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2)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3)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4)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5)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2. 解放战争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
(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
(3)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4)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重点难点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3.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4. 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援助。但美英等国长时间对日本实行纵容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
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1)抗战路线: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2)依靠的武装力量:前者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队;后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3)战场范围:前者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阻击日军的进攻;后者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4)作战规模和方式:前者多是大兵团进行的会战;后者基本是小规模的游击战。
(5)战略地位: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2.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二者缺一不可,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
三、抗日战争的特点
1. 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 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 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 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 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四、国共关系
1. 发展演变:“合作(国民革命时期)——对峙(土地革命时期)——再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再对抗(解放战争时期)。”
2.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
(1)政治斗争
①通过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共产党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
②在1946年的政协会议中,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军事斗争
①1946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③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④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3.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1. 从近代中国革命角度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2. 从现代化发展角度来说,实现了民族独立,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 从世界政治影响来说,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对国际格局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久远的影响。
4. 从社会主义发展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