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蒹葭》主旨考述
2023-04-29蔡宇璇
[摘要]《秦风·蒹葭》因文本指向的模糊性和审美的朦胧性,对其主旨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综合历代主旨阐释,其主旨可分为周礼说和怀人说两大类。通过对《蒹葭》作者和重点字词“伊人”“水”的探究,可知《蒹葭》实为西周遗民感于现实,思念故国,冀盼襄公学习周礼而终不可得之作。
[关键词]蒹葭;主旨;综述;伊人;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鲁洪生主编《诗经集校集注集评》一书将《蒹葭》主旨归纳为讽刺说、上下求之然不知所指说、百里奚荐蹇叔说、君子有所思念说、怀人说、人不可远人以为道说、隐逸诗说、招隐难致说、客游感秋说九类[1],可见《蒹葭》主旨之飘渺玄奥、难以捉摸。文章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穷源溯流,以流变过程为经,主题类别为纬,综述《蒹葭》历代主旨;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作者以及探究“伊人”“水”的释义来阐释《蒹葭》主旨。
一、《秦风·蒹葭》主旨综述
(一)周礼说
现在能看到的对《蒹葭》主旨的最早论述来自唐代孔颖达等人所编《毛诗注疏》,毛《传》以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以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2]二人对《蒹葭》主旨的界定基本相同,皆以为是“刺襄公未能用周礼”(以下简称周礼说)。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统观点,毛、郑之说影响深远,拥趸者众多,如苏辙《苏氏诗集传》,郝敬《毛诗原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这些学者虽在部分字词以及写作年代的阐释上异于毛、郑,如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兴“周礼废而强梁腊毒”[3],但仍脱不开“周礼”这一核心。
近些年,周礼说在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又重获回应。尹荣方《〈诗经·蒹葭〉与上古学宫、学官礼制》一文通过考证传世文献中的上古学宫制度,认为全诗“非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而是冀望襄公进一步步武周礼,以兴学育人也”。[4]孙尚勇《“诗书礼乐”与“强国之术”——在早期秦文化进程中透视〈秦风·蒹葭〉》一文则将《蒹葭》置于秦建国以后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认为该诗“代表了秦人面临‘诗书礼乐和‘强国之术重大抉择时的迷茫、忧伤和思索”。[5]虽然两篇论文思考角度与最后结论不同,但都在当代实现了对《蒹葭》主旨的“礼”的复归。
(二)怀人说
早在宋初,欧阳修《毛诗本义》已批驳郑玄观点,但仍从周礼说,真正将《蒹葭》主旨阐释引向新一主题——怀人说的是朱熹,其《诗经集传》认为序说穿凿,故但就诗义解读:“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6]其后辅广《诗童子问》,刘玉汝《诗缵绪》亦持此观点。
朱熹的诠释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为傅会毛、郑之说而过于牵强的解读,但也割裂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后世学者渐渐不满足于“不知其何所指也”的含混,对朱熹的观点进行申发,如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秦无尊贤好德之风,……岂朋友相念而作欤?”[7]猜测《蒹葭》是思友之作,这是怀人说走向之一——思念朋友。
怀人说走向之二——追慕贤人(隐士)在杨简《慈湖诗传》中已见端倪,杨简认为伊人“以道德自重”[8],朱善《诗解颐》认为伊人指“贤人之肥遁者”[9],二者实开怀贤说先河。自明代丰坊《鲁诗世学》伪称子贡、申培言:“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诗。”[10]怀贤说慢慢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观点,不少学者信以为真,每每论及《蒹葭》主旨,必引二书,如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曹学俟《诗经剖疑》。另有不少学者虽未提及二书,但持相同看法,如沈守正《诗经说通》言:“伊人者,其抱命世之材而高隐,抑周之遗民而避秦者欤?”[11]他如邹忠胤《诗传阐》,陈子龙《诗问》,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姚际恒《诗经通论》皆从此说。
怀人说走向之三——思慕意中人,这一观点古代仅见于钱天锡《诗牖》,陈组绶《诗经副墨》,以伊人为“意中之人”,在现当代则是《蒹葭》主旨阐释的主流观点,夏传才《诗经讲座》,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注析》,褚斌杰《诗经全注》,刘毓庆《诗经》均认为《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另有部分学者认为《蒹葭》描写的是人神恋,如韩高年《〈诗〉〈骚〉“求女”意象探源——从清华简〈楚居〉说开来》认为“‘伊人……指汉水之女神。”[12]李山《诗经析读》认为《蒹葭》是“表织女思念牛郎之情的篇章”[13],赵逵夫《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一文也说《蒹葭》“同后代的牛女传说是一致的”[14]。
(三)其他
思周说和哲理说也占据了《蒹葭》主旨阐释的一席之地。思周说认为《蒹葭》是诗人思念周王朝所作,持此观点的有刘克《诗说》,张次仲《待轩诗记》,钱澄之《田间诗学》以及今人杨世理《〈诗经·秦风〉新解》和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哲理说可追溯至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所谓伊人,犹曰所谓此理也,盖指周礼也。”[15]以“伊人”为周礼,实际上是对“伊人”进行抽象化处理,林岊《毛诗讲义》,季本《诗说解颐》也持类似观点。今之学者解读《蒹葭》时亦常将其提到象征的高度加以阐释,专著有姚小鸥《诗经译注》,周啸天《诗经鉴赏》,论文有刘士林《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马宏伟《〈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另外,《蒹葭》主旨还有戴君恩《读风臆评》的伤己说,日本学者家井真《诗经原意研究》的祭神说。综上,从毛、郑周礼说到以朱熹为滥觞的怀人说再到孙尚勇等学者的最新解读,《蒹葭》主旨阐释呈现出礼—人—礼的转变和礼的复归。
二、《秦风·蒹葭》主旨探析
孟子言知人论世,探析诗歌主旨首先需要联系诗人生平,《蒹葭》作者已不可考,但通过对比《秦风》中诗歌的风格以及分析《蒹葭》蕴含情感可推知《蒹葭》作者为西周遗民。对《蒹葭》独特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方玉润《诗经原始》言“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17]。《秦风》中的诗歌除《蒹葭》外多平实晓畅之语,刺诗更是情感浓烈,如《黄鸟》直呼“彼苍者天”,《晨风》埋怨“如何如何?忘我实多”[2],《蒹葭》虽同为刺诗,不仅诗句所指不明,情感也只在追寻伊人不得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出来,含蓄内敛地表达出求而不得、左右徘徊的迷惘和感伤。《史记·秦本纪》载:“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16]联系当时周地屡被犬戎侵袭,国君为避戎难东迁国都,西周故地屡屡易主的史实,此诗表达的情感与当时西周遗民的心情似最为契合。
从诗歌文本出发,全诗围绕“伊人”展开,《诗经》中言“所谓伊人”[2]的还有《小雅·白驹》,其《序》云“大夫刺宣王也”,周宣王与秦襄公时代相近,二诗之间当存在某种关联。详细比对两首诗歌,《白驹》是动态的递进过程,一、二章写伊人乘白驹而去,诗人希望把他留下来,三、四章表达思念,希望与他保持联系,伊人虽难以寻觅,但诗人言辞恳切,甚至设想其归来时的情状,二人关系是比较亲近的。相比之下,《蒹葭》中的伊人则飘渺神秘、难以接近,逆流自然“道阻且长”,顺流也只见伊人在水中央,看似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靠近。由《白驹》到《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乎是对“所谓伊人,于焉逍遥”的回应,在空谷之中尚可冀望音信不绝,隔着大水则毫无办法,《蒹葭》中的“伊人”当与《白驹》中一样指代贤士。
“水”亦是解读《蒹葭》的关键,历代学者多视《蒹葭》之“水”为实有之水,甚至认为《蒹葭》之“水”就是指河洛之水,然综观《诗经》诸诗,或以水起兴,如《召南·江有汜》《邶风·泉水》《鄘风·柏舟》,或把水作为诗歌描写的一部分,如《邶风·谷风》,诗中水类名词在出现时或以第一个字代称,如《江有汜》“江有汜”,以“江”“汜”指代江水、汜水,或称全名,《泉水》“毖彼泉水”,只《蒹葭》单用“水”字,不提水名,也没有其他修饰语和限定词,水在这里如同《白驹》中贤人隐居的空谷一样,是诗人设想“伊人”所在之地,除此之外,《蒹葭》之“水”亦有其特殊含义。水,是一切江河湖海的代称,《诗经》之“水”,或指男女婚媾、夫妇伦常,如《邶风·泉水》以“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兴“妇人出嫁于异国”[2];或指君王政教、君臣伦理,如《王风·扬之水》以“扬之水,不流束薪”兴“平王政教烦急,而恩泽之令不行于下民”[2]。《诗经》中水所代表的不仅是特定背景下的夫妇、君臣关系,更指代以夫妇、君臣伦理关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周礼乐之教,而这正是“伊人”解读为“知周礼之贤人”的原因。
据此,可推想《蒹葭》创作背景:诗人是西周子民,平王东迁后,他生活的土地可能被戎人侵袭,又因平王的许诺为秦所有,秦俗尚武,与周之礼教截然不同,“伊人”是诗人想象或实际存在的一位熟习周之礼法的贤士,诗人有感于昔日文武成康之治,冀盼如今的国君秦襄公能学习周之礼法,但其深知:秦襄公时秦国对战争的态度是“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2],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在这样的国情下实行周之德教是不现实的,故诗人徘徊感慨、迷惘哀伤。简而言之,《蒹葭》是西周遗民感于现实,思念故国,冀盼襄公学习周礼而终不可得之作。
参考文献:
[1]鲁洪生.诗经集校集注集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6+259+414-429,673-675.
[3]郝敬.毛诗原解 续修四库全书第5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5.
[4]尹荣方.《诗经·蒹葭》与上古学宫、学官礼制[J].中原文化研究,2021,9(1):109-115.
[5]孙尚勇.“诗书礼乐”与“强国之术”——在早期秦文化进程中透视《秦风·蒹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0-81.
[6]朱熹.诗经集传 卷三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4.
[7]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 卷六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2.
[8]杨简.慈湖诗传 卷九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
[9]朱善.诗解颐 卷一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47.
[10]丰坊等.鲁诗世学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60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3:817.
[11]沈守正.诗经说通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64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3:58.
[12]韩高年.清华简《楚居》所见“求女”发微——兼及《汉广》《蒹葭》二诗的主题[J].诗经研究丛刊,2018(1):253-262.
[13]李山.诗经析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8:301-302.
[14]赵逵夫.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J].文史哲,2018(4):124-139+168.
[15]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 卷十二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
[16]司马迁.史记 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9
[17]方玉润.诗经原始 续修四库全书第7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0.
作者简介:蔡宇璇(1997.7-),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