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23-04-29储培培
储培培
摘要:开展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对于学前幼儿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大班幼儿从小就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加深幼儿对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24节气农耕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培育幼儿农耕精神,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基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24节气 农耕文化 传承教育 实践探索
引言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太阳的运动逐渐形成自己的时间掌握系统,我国古代人民通过智慧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利用节气的觉悟来认识农业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活动。24节气影响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其中每个节气都对应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当前24节气已经被我国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培养幼儿和教育我国24节气文化很有必要,将会更深层次渗透出我国优秀文化精神,培养出更多热爱我国传统文化、民族荣誉感更强的优秀人才。
一、策略与方法
对于幼儿的24节气暨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教师需要根据24节气的内容,比如立夏、夏至、立秋、冬至等相关节气进行主题活动。有趣的游戏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并能在在活动中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了解一些节气歌曲、节气故事,并参与节气相关的农耕活动,从而来更好地贯彻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在活动中树立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的精神,激发幼儿对于我国农耕文化的兴趣,达到节气暨农耕文化育人的目标与效果。
(一)认真挑选读本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主题的教育读本,教师可积极发掘更多有趣、有意义且适合幼儿实际情况的农耕文化读本,并推荐给幼儿进行阅读,同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感受,培养他们对于农耕文化的兴趣,帮助幼儿开阔视野,拓宽思维。通过教育读本的使用来激发幼儿对我国农耕文化的兴趣,并能说出一些心得体会,加深幼儿对于农耕文化的理解程度。
(二)多种方式促进教育开展
24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来进行,而设计多种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比如可以让幼儿记住24节气的名称,唱节气歌,进行节气的舞蹈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多媒体方式的内容,让幼儿观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节气活动内容,由于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也更加贴切幼儿的兴趣,幼儿对于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也更加愿意接受、愿意了解。同时幼儿园也可以在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微信群的平台,进行24节气农耕文化的宣传,让幼儿的家长也注重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多种方式的活动能更有利于24节气农耕文化的传承。[1]
(三)大型活动的举办
为了更进一步宣扬24节气文化,幼儿园可以适当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营造24节气暨农耕文化的传承氛围。比如冬至节气,学校可以举行亲子的包饺子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一起沉浸在节气的节日氛围中。教师在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农务活动,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的农耕耕作,让幼儿感受农务、认识农务。
(四)奖励机制
教师可以在24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中适当地加入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异的幼儿,对于农耕文化感兴趣积极的幼儿,教师可以奖励大红花、小玩具等,刺激幼儿对农耕文化的热爱。
二、教师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创新教育读本与教育内容
对于农耕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更加创新地使用更先进、更能体现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当前幼儿园使用的农耕文化读本比较单一,所以幼儿园需要更新并扩充丰富的读本,选择现在农耕文化读本中最新的读本可以让幼儿接触到更好、更加科学的内容。
(二)明确教师教育目标,提高幼儿动力
教师必须要明确教育目标,提高幼儿进行活动的动力。幼儿园需要加强教师对于幼儿农耕文化的教导,宣扬其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农耕文化育人氛围。明确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开展前的目标,做好农耕教育活动设计,提升活动效果。
(三)提升教师整体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必须要对于24节气、农耕文化有更深的见解,在开展课堂教育前能够掌握其中精髓,抓住幼儿心理特点,给予幼儿最好的课堂体验。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农耕文化教育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提升活动效果。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熟练地使用信息化设备,从而更好地进行指导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引导幼儿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开展更多适合幼儿的农耕文化活动。24节气暨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教师教导幼儿学习传统农耕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幼儿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孙承俊,孙悦,孙明华.基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探索[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