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劳动课程实施纲要的编写
2023-04-29程翔
程翔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课程的设计和整合,凸显其科学性、适用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张力。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笔者立足小学劳动课程实施纲要的编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以小学五年级劳动课程的实施纲要作一展示。
一、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教材在编写上,选取了“考察探究”领域中的“学习方法指导”为载体,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身边的自然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选取“设计制作”领域的“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制作和社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法,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全册教材有突出两个特点。首先,教材内容的编排层次清晰。先进行研究方法的学习,再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其次,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本册教材注重了设计制作领域与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劳动能力、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自我探究意识较强,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探究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初步具备了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该学段的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实践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对于劳动中的审美意识,已经有个人的理解,初步形成劳动创造美的意识。
三、学习目标
根据劳动学科的特征、新课标关于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制定如下的学期学习目标。
(一)通过走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活动小课题, 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阐释对问题的初步理解。
(二)借助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项目设计与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进行创意制作,服务我们的生活,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课程各专题的实施方法和途径,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建议课时:2课时
活动内容:1.了解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
2.设计问卷有学问
3.调查活动要有序
4.开展垃圾分类小调查活动
(二)衍纸艺术 建议课时:3课时
活动内容:
1.初探衍纸艺术
2.认识材料与工具
3.学习制作衍纸作品
4.尝试制作可爱的衍纸小狗
5.开展“衍纸作品展”活动
(三)蔬果雕刻 建议课时:3课时
活动内容:1.认识雕刻的材料与工具
2.主刀的使用方法及雕刻技法
3.制作一只苹果猫
4.尝试制作卡通蔬果作品
5.开展“可爱的蔬果形象”作品展
(四)巧手做烙画 建议课时:4课时
活动内容:1.认识烙画
2.正确使用烙画工具
3.探究烙画技法
4.探究绘制烙画并尝试创作
(五)翠枝精灵松枝鸟 建议课时:5课时
活动内容:1.认识松枝鸟
2.了解松枝鸟的制作方法
3.尝试制作松枝鸟作品
(六)巧做糖画 建议课时:4课时
活动内容:1.了解糖画的特点
2.学习糖画的基本技法
3.探究制作糖画并尝试创作
(七)编织中国结 建议课时:5课时
活动内容:1.了解中国结的特点
2.探究中国结的基本技法
3.探究平安结的制作方法
4.创意编织中国结
(八)我做城市美容师 建议课时:3课时
活动内容:1.了解环境问题
2.学习清理技能
3.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4.开展我为城市添片绿活动
五、教学实施
(一)相关资源
1.学习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上册教材。
2.活动资源:多媒体课件、活动微课、社区相关服务资源等。
(二)教学建议
1.“考察探究”领域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具备的工具、方法;“设计制作”领域重在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感受工匠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2.劳动活动开展应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应在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积极地劳动态度渗透到整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通过观察、探索、思考、实践、交流等方式,有层次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激励学生创新尝试,掌握劳动基本技能,收获劳动创造的快乐。
六、课程评价
劳动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活动目标对自身和同伴,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劳动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不同的劳动项目,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进行成果呈现与交流。评价时应从发展视角出发,以发现优点为主,使评价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有效促进劳动核心素养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