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性特征与现实启示: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规律探析

2023-04-29赵璐

学习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乡村振兴

赵璐

[摘要]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积极的基层引领力量。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成长,是主体自为、组织培养、制度环境和实践历练综合塑造的结果,总体呈现出基本特质的时代映射性、角色认知的清晰坚定性、带动方式的适配复合性等典型特征。以使命驱动、垂直赋能和梯度培养为基,其成长规律体现为成长动力多维激发、成长条件集成保障、成长轨迹递进衔接。从制度供给、动能激发与组织耦合等角度,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机制,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质量确保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村党组织书记;时代特征;成长规律;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D2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4-0060-08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中国共产党现有49.1万个村级党组织[2],占基层党组织总数的近十分之一,组织基础地位重要。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3]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乡村治理最积极的基层引领力量和有形价值观,其角色定位、行为特征和成长轨迹具有显著的时代映射性和制度塑造性。基于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政策聚焦与学术关注,当前对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行为逻辑——作用发挥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关键在带头人。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体现出农村基层政权从组织体系建设向治理功能建设的路径变迁[4]。治理事务与村庄需求匹配度和治理资源与组织成本契合度差异,共同形塑了乡村治理绩效[5]。学术界从村党组织书记角色结构和行为逻辑的角度探析其在乡村治理中职能与效度的发挥。如在“经纪人理论”和“双重角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压力型体制”背景下“富人治村”实践中外生型村干部“补偿型经济”的角色呈现[6],“一肩挑”党组织书记具有理性经济人、基层政权代理者以及社区利益代言人“三重代理”的复合型乡村角色结构[7],分析了乡村精英机会倾向[8]、“寡头治村”在村级民主中的异化效应[9]对村党组织书记作用发挥和村级治理的直接影响,进而提出通过理性平衡多重角色[10]、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规范治理行为以化解村治冲突[11],确保党建引领耦合多元治理力量,推动乡村善治。二是典型实践——机制建构研究。学术界基于对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先进事迹与村治创新实践的实证研究,通过类型分析和问题对策式推导,提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管理机制的优化路径。党建引领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深层驱动机制[1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下扎实的基础,但同时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内生动力不足和后备干部“断层”等问题[13]。学者们从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14]、“选派书记”制度的有效实践[15]、欠发达地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16]等角度进行经验总结,提出要在选人用人、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关爱等方面[17]完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机制。现有研究在农村社会深刻转型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从多学科视角对村党组织书记提出诸多研究模式和概念界定,但对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这一代表性群体的特征分析和成长轨迹研究比较薄弱,对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规律的研究存在明显缺失。

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成长,立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积累和现实需要,依托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导向和生态营造,是主体自为、组织培养、制度环境和实践历练综合塑造的结果。对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规律的研究具有动态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实践性。2016年,中共中央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00名。2021年,表彰规模扩大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400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300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共120名,占比为13.3%。本文以新时代两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的120名村党组织书记为代表性样本,以公开资料为数据来源,将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典型特征作为分析起点,在成长条件和成长轨迹的交互作用中探析其成长规律及示范价值,从制度供给、动能激发和组织耦合等角度,对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机制的优化路径提出现实思考。

二、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特征分析

时代造就人才。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村党组织书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积极的成长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系统重塑,广泛激发农村基层社会发展自觉。在内外驱动与职能互进的合力作用中,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典型特征。

(一)基本特质和成长轨迹的时代映射性

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成长与时代同频,结构性特征反映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趋势,成长轨迹映射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政策聚合效应。

从年龄看,2020年10月启动全国村“两委”换届前,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3岁[18]。新时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的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53.5岁,其中,40岁以下12人,41—60岁77人,占64.2%,61岁及以上31人,年龄结构和培养周期相对均衡合理。从性别看,2020年,我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24.2%,比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19]。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男性89人,占74.2%,女性31人,占25.8%,反映出新时代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率和农村基层女性干部比例“双提升”的状况。从民族分布看,汉族91人,占75.8%,少数民族29人,占24.2%,少数民族干部表彰力度较大,体现出重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导向。

新时代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实现了从内生型到开放型、从相对固化到动态调整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村、社区应当注重从带富能力强的村民、复员退伍军人、经商务工人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职工等群体中选拔党支部书记”[20]。从来源分布看,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60人是以村“两委”干部、带富能人、退伍军人、村医和教师为主体的在村青壮年“中坚农民”中选举产生,实地选拔的“原生式”干部占50%;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48人,退休干部3人,人才回流的“返乡式”干部占42.5%;组织选派调任3人,大学生村官6人,“嵌入式”干部占7.5%,“人才返乡”“头雁回归”等政策带来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重要来源和活跃要素。

(二)角色认知和价值追求的清晰坚定性

村党组织书记具有多重角色和相对复杂的角色结构,“职业角色在同一个体的角色群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角色与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也通常具有更大强度”[21]。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普遍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和坚定的价值追求,表现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入党年龄为24.3岁,任村党组织负责人时间平均为15.4年。其中,10年以内41人,占34.2%;10—20年47人,占39.1%;20年以上32人,占26.7%。其中,有扎根农村50余年的“老支书”,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规模以上企业家、师级干部回村任职的“义务村官”“大校村官”,有“90后”“一肩挑”“小丫书记”……基于对共产党员“第一身份”的高度认同和村级发展带头人的角色认知,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展现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新时代农村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和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有效缓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弱化”现象。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制度的全面推行,为村党组织书记的角色定位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能够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中心角色,以“组织放心的带头人、群众满意的贴心人”的角色期待和职责定位,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形成“一核多元”的角色结构,在角色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和自制力,有效化解角色冲突。在价值实现层面,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偏好,以坚定政治自觉、关注群体发展、维护集体利益和实现社会价值,作为稳定的价值追求目标,在组织管理和村级治理中体现出强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能力结构和带动方式的适配复合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22]。在实践中,依托党建向下赋能的同时,必然要求村级治理主体向上承接能力的提升。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能力素质和引领带动方式,体现出与乡村振兴复合要求和村级发展路径的适配拓展性。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对新时代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突出政治素质、民主法治素养、改革创新意识和群众工作能力。在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7.5%,38人为全国劳动模范,23人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能力特质体现为:能力结构的均衡性、核心能力的卓越性、综合素质的拓展性。其中,政治引领力、政策执行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等核心能力突出,同时普遍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通过组织培养和自我提升,不断完善能力结构、拓展能力范围,具有较强的增势蓄能和发展潜力。

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引领带动方式也体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从传统的以个人感召力和情感投入为主的“苦干型”带动,转变为以信念引领和要素推动复合的“巧干型”带动,主要表现为行为品格示范的“魅力型”、资金技能支撑的“资源型”和渠道方式引入的“融合型”。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将村治内生型需求与外部政策支持相结合,以功能型党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引入高质量发展要素,激发村级发展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以企兴村”、“三治”融合、生态农业、土地流转、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出“党支部+合作社+扶贫”“连片化党建”“五进十问”工作法等具备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推动实现“人”“地”“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辐射带动的“头雁效应”。

三、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基本规律

从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轨迹与干部成长理论的互证中可以看出,个人素质和内力驱动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决定因素,组织培养和制度供给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保障条件,社会环境和群体支持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系统承托。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机制的健全,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提供了从自然成长到梯度成长的实践进路。

(一)使命驱动,成长动力多维激发

先进政党文化的涵养、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支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价值感,合力激发出新时代优秀党组织书记以使命驱动为核心的成长动力。基于组织认同—使命驱动—价值自觉的行动逻辑,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村治中“利益驱动”“短视主义”“威权治理”等误区,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格局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个人成长与村级发展的协同一致。

一是使命自觉激发强烈政治责任感。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先锋型使命型政党,对组织使命的高度认同“使政党成员有一种道德的崇高感、至上的正义感,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主体性与奉献精神”[2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的高度,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在有效动员、战略支持和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身份自觉和组织认同进一步转化为强烈的使命自觉和事业激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实践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1月公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22年12月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以顶层设计对标重大时间节点,确定一系列阶段性目标;以具体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岗位责任,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和政策执行标准,实现了使命驱动和目标驱动同向合力。

二是支持性环境强化职业价值感。群体支持、政策导向、组织肯定和社会威望是村干部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在村庄这一紧密的伦理与功能共同体中,深沉的乡土情结、“临危受命”的组织期待、群众真诚直接的情感反馈,激发出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乡亲不富誓不休”的政治责任感和成就动机。农业农村发展“四个优先”,即干部配备优先、“要素配置”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公共服务安排优先,在全方位资源投入中改善了农村发展的匮乏性条件。资源导向和责任导向的一致性为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提供了持续成长动力。新时代,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大力表彰和宣传推广,形成了助力乡村发展、崇尚实干奉献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导向。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多人获选“最美村官”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最美奋斗者”裴春亮等人为代表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得到社会广泛赞誉,进一步强化了其职业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垂直赋能,成长条件集成保障

提高村级治理资源与治理责任的适配性,是确保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体制性保障。从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成长轨迹看,以垂直赋能和有效激励为着力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和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为新时代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提供了集成保障。

一是组织责任上移,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提供平台优势。从制度背景看,新时代建立的由县委主导、县乡联动的“抓乡促村”工作机制,推行的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办法,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县级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和培养成效显著提升。从有效激励角度分析,通过组织赋能打造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政治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最直接有力的外部推动因素。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副镇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当选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七次进京领奖,其中50余人具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党代会代表的经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及批示、上级党组织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和选树、村级治理经验模式的宣传推广,组织体系内的垂直赋能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组织地位显著增强,也为村级发展提供了基础优势。

二是资源精准配置,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提供履职保障。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机制”。新时代在稳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薪酬待遇、探索专职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江苏省自2020年起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实行5个职级分级准入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有效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村党组织书记平均报酬提高12.2%[24]。1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时年27岁的李广丞是2018年天津首批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3年后成长为宁河区俵口镇副镇长。第一书记工作制度,领导挂点、对口帮扶等政策的稳步实施,为村级发展提供了体制通道和政策性资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乡村改造、阵地建设、农村“智慧党建”等硬件投入,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完成岗位职责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梯度培养,成长路径规范衔接

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拔出来的,也是培育和管理出来的。”[25]引导预期和梯度培养是干部成长的必要条件。村级干部成长轨迹与村级发展进程具有高度一致性,骨干成员的岗位适应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过程中,自我发展预期和组织培养目标体现出一致性和互动性,成长阶段具有递进衔接性。

一是明确标准导向,培养管理机制规范推进。党建引领下基层多元力量遵循“耦合调适”机理实现了乡村社会有效共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的治理秩序[26]。由于村党组织书记处于组织体系和行政体系的末端,因此存在干部管理“递减效应”突出的问题。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机制实现了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重大转变,基本完成了“选”“育”“管”“用”链条的主体建构。从组织特征看,重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村级治理制度化水平,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基础性条件。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治理重心下移的合力下,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治”合一机制建构、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有效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使村级治理行为进入制度化轨道。强化平台管理和程序管控,有效克服了乡村“熟人社会”中非制度性因素的消极影响,切实提高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突出关键环节,稳定发展预期。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相对平顺,一般经过素质形成期、磨砺考验期、成熟稳定期和价值成就期四个阶段。从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经验看,抓住干部进取意愿强烈、可塑性强的“黄金期”,成长阶段转接的“关键期”,通过组织引导和适当的反向激励,强化进取意识和自我纠正能力,降低干部成长“倦怠期”的消极影响。农村基层民主质量是体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影响村干部成长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农村基层民主质量显著提升。以党内民主引领群众自治,以制度权威破除自利乱象,通过严格组织标准、规范议事决策监事程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良性竞争机制,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依法实现。2020年,村“两委”换届前,全国普遍进行摸排、整顿、发动“三在先”,集中整顿3.6万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一次性选举成功率分别达99.7%、98.3%,各地查处涉及换届的违纪违法案件数量较上轮换届下降65.4%,收到信访件次下降62.1%。与此同时,严厉整肃换届选举违纪现象、严厉打击农村基层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严厉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起到了纯净队伍、驱逐“劣币”的作用,干部群众发展预期相对稳定。

四、新时代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长规律的现实启示

农村改革破题成章40余载,伟大创造与历史性成就的深层动力和价值旨归根本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7]。基于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要强化组织吸纳、规范嵌入、有效共治,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破解行政化倾向、“治理碎片化”“党建悬浮”等农村基层治理困境,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塑造乡村治理共同体新格局。

(一)提高治理主体素质,推进组织功能调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有治理动力和治理经验的中坚干部,是基层治理有效的关键”[28]。必须以开放务实的选任培养机制破解人才匮乏难题,重视多元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规范组织嵌入,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是突出“人事匹配”,吸纳培育治理人才。当前,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总体呈现出“一部分强、大部分平、小部分弱”的状态,结构性失衡、区域性差异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实转变重“职级匹配”而轻“人事匹配”的基层干部选拔观念。通过人才回引、定向培养、县乡统筹招聘方式,持续拓宽选人渠道。建立更为灵活的基层干部选任调配制度,激活干部存量,扩展“墩苗育苗”制度覆盖面,强化县、乡、村三级干部交流和“下派”干部激励力度,加强与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之间的人才互动,将党员队伍、后备干部队伍的梯度培养作为基础性工程,保持村级党组织的人才吸纳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二是涵养先进治理理念,以组织力发挥确保治理效能。村级党组织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依靠发挥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生成相应的组织力[29]。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在引发资源输入的同时,深刻改变了乡村原有的利益结构和利益诉求。农村产业升级的压力、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升、“留守型”村庄组织治理等问题,必然要求深化治理理念变革。要注重引入先进治理理念和治理工具,通过培训交流和政治参与,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意识形态引领力、政策执行力和内部管理力。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有效统合村级发展的主体性要素,积极引入政策性资源以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市场化参与,为乡村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加强村民公共道德意识培养和村级应急队伍建设,在法律法规和道德资源的基础上形成规范,运用民主程序和乡村伦理调解矛盾纠纷,激发农民参与治理热情,保持乡村治理弹性,避免官僚化、程式化倾向。

(二)破解制度执行困境,提升农村干部职业价值感

个体成就动机是由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价值获得的期待感所决定的。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点、村级治理重点任务和村党组织书记的价值期待相结合,推动资源精准下沉,切实提升农村干部的职业价值感。

一是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激励机制。村党组织书记承担着组织期待和群众诉求复合、常态化工作和项目式任务叠加的职责要求。当前,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激励机制存在政治激励有限、经济激励不足、技能激励缺乏等问题[30]。要全面执行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健全与村级发展指标挂钩、以“岗位薪酬+绩效考核+退职待遇”为主体的薪酬制度,以内部职级档次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干部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推动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工作的常态化,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吸引力,积极为乡村振兴“赋能”“扩容”。

二是深化制度供给侧改革,破解基层制度执行困境。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是检验制度供给质量的“金指标”。从干部意见反映和影响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要素分析中可以看出,基层治理合规性成本偏高,基层减负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与压力型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鉴于此,制度供给要保障村级治理的自治空间,打破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的“系统壁垒”,提升制度协同性。通过制定村级服务事项清单和定责清单,建立村级考核事项提级审查等制度,坚决遏制以属地管理之名行工作摊派之实的不良风气,建立基层政府数据共享平台,落实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机制,将制度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村级发展活力和治理效能。

(三)规范“一肩挑”机制运行,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长效培养机制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要着力优化“一肩挑”机制,切实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机制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一是针对“重换不重管”问题,探索推广全过程任职评估机制。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全国49.1万个村“两委”班子顺利完成换届。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结构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实现整体优化,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5.6%,比换届前提高29.5%[31]。但在全面推行“一肩挑”机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换了之”“重换不重管”现象。个别地区在候选人的年龄和学历条件上“一刀切”,造成村“两委”干部结构性问题。鉴于此,多地探索出村“两委”任期全覆盖考核评估机制,对换届质量进行严格复检。在新一届村“两委”初任阶段,对班子团结协作、工作衔接启动、参选承诺兑现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在年度、届满等重要时间节点,对村“两委”履职尽责情况进行“逐人逐村”式考核,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考核、换届提名推荐等工作直接挂钩,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民情矛盾进行及时解决。全程跟踪问效切实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使村级发展指标落实情况和群众满意度明显好转和提升。

二是聚焦行权过程和关键环节,建立“一肩挑”风险防范机制。紧扣村级党组织职责设定和村级事务重点内容,建立规范科学的涉农小微权力运行体系,全面梳理权力运行“风险点”,实现权力清单化、履职程序化、监督科技化、问责常态化。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规定,严格日常管理工作纪律,实现提级监督。把落实农村政策情况作为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央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涉农资金拨付、物资调配等工作的监督。围绕村级权力行使高频事项,健全权力清单,建设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平台,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执行情况的监督,把惠农项目资金、农村“三资”管理、土地征收、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严肃查处“微腐败”,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从源头上防范黑恶势力滋生,廓清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三是强化目标导向,实现普遍覆盖与精准施策相结合。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推广“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双轮驱动培养和“课堂+基地”实训模式,针对责任重点和治理难点,加强教育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全面实行县级备案管理,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调整优化,确保“备管结合”“凡动必备”,实现“一人一档”全链条、全过程备案管理,实现管理监督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推行村级干部“一诺双评”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结果、绩效系数与调整退出直接挂钩的立体化绩效考核,实现考核奖惩的靶向性和立体化。重视发现和树立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典型,彰显榜样力量,对培养经验和成功模式加以总结推广,使村党组织带头人政治上受肯定、工作上受尊重、发展上有空间。

五、结语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通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激发乡村的创造性转化能力,汇聚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将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平凡而伟大”,是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的人格化承载,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但因其行政层级低、个体差异性大,学术研究与实践需要明显失衡。城乡二元差异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农村干部的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仍受到多重制约,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义,立足村干部行为逻辑和成长规律,以保障主体地位和发挥组织优势为着力点,对村级发展给予系统性支持,确保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萌芽期发现、成长期培养、成熟期使用、淡出期有荣。

[参考文献]

[1][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67.

[2]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2-06-30.

[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09.

[4]陈军亚,肖静.从“乡政村治”到“乡村治理”:政权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变迁——对“乡政村治”框架的再认识[J].理论月刊,2022(6):21-28.

[5]王向阳.改革开放后村干部职业化和行政化之路:基于我国东中西部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6-33.

[6]吴晓燕,朱浩阳.补偿型经纪: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角色定位——基于苏北B村资本下乡过程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4-40.

[7]张新文,张龙.村支两委“一肩挑”与乡村治理:基于复合科层式治理的阐释[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20-30.

[8]李学楠.乡村精英机会倾向、生产积累与扶贫绩效:基于豫北Y县13个案例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5):100-109.

[9]王黎.寡头治村:村级民主治理的异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1-129.

[10]张津,袁理.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的角色多重性研究:以X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西部学刊,2020(19):69-72.

[11]高千,张英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主体冲突及其化解策略[J].宁夏社会科学,2019(6):131-139.

[12]韩鹏云.党建引领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2):99-107.

[13]黄德锋.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21(7):10-15.

[14]余茂法,袁瑾.以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推进村级有效治理[J].社会治理,2020(1):80-85.

[15]冷波.选派书记:有效治理问题村的实践与机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7-102.

[16]吴梅芳.欠发达地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4(5):45-48.

[17]郭献功.培养选拔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机制初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9):99-104.

[18][31]全国村“两委”集中换届完成[N].人民日报,2022-05-23.

[19]《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EB/OL].http://www.gov.cn/shuju/2021-12/21/content_5663667.html.

[20]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5/content_5343236.htm.

[21]文丰安.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角色冲突及其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50-158.

[22]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23]李海青.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成员:一种独特的使命型契约[J].社会主义研究,2021(2):1-8.

[24]全链条育强振兴领头雁:江苏探索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4-07.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5.

[26]吴高辉,郝金彬.耦合调适: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社会共治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2(9):97-107.

[28]金江峰.中坚干部:乡镇治理有效的内生动力及其功能实践[J].求索,2022(2):183-190.

[29]尤琳,魏日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2(1):122-129.

[30]王同昌,郑海祥.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J].理论与评论,2021(2):56-65.

[责任编辑:王珂]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乡村振兴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色彩的时代特征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应用
论媒介融合环境下“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时代特征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岛礁区攻防作战的历史演变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