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性研究
2023-04-29邢倩倩
[摘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并非一种全新的模式,思政教育本就应该渗透在育人的全过程中。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既能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转化为同学们的日常活动,也能让第二课堂有理论方向的指引。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41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会议中强调“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了重要论述,系统论述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明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重大使命[1]。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始终以推进实践育人为宗旨和目的,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也是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之所在。结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要求我们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地与实践相融合。但现实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虽然实践教学已有额定的课时量要求,但还是存在“知”与“行”融合度低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实践课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为每周为2个课时,每学期思政实践课的额定课时量为4个课时,实践教学和书本教学的时间跨度也相对较大,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同时,受制于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多采用大班授课,思政教师对所授学生的情况了解甚少,实践课的辅导程度更是少之又少。思政实践课多以小组形式展开的调查、研学报告或是校外红色基地的学习为主,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加之学生多没有老师的专一辅导,仅凭2个课时的主题实践教学,很容易变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思政实践作业。同时,由于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和学分情况,思政课本身就很难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更何至于思政课的实践部分。
(二)任课教师程度不一,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学以教养,教由学成”高校思政课也需要进行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由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有所差异,对不同层次结构学生的思政实践课授课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思政课教学实践课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同时,由于一些学校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的新任思政教师,使思政教师队伍呈现“两头多,中间少”年龄结构特点。新手教师对思政实践课的评价标准也不易衡量,即使是相同实践主题,实践活动效果也差强人意。
(三)学生主动性较差,实践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从学生主体方面,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思政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思政课及思政实践课。由于重视度不够,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学生的“求知欲”难以被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作用,高校思政实践课进行得也很吃力。
(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低
思政实践课的目的是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同学们达到思政教育中“知情意信行”的提高。但是思政实践课多以主题形式展开,加上课时较少、形式单一、老师对学生的辅导少,思政实践课很难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升华。学生的认知行为发生改变,要在“知情意信行”的反复内化中才得以更好地提升,仅凭这简单的几节实践课,很难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融合的可能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所强调的,“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要“扎根中国大地”来探索[2]。“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站在思想阵地最前线的思政课,则首当其冲地需要有引领示范作用。高校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思政课是思想指引,第二课堂有充足的时间和活动可以展开,这就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有了融合的可能性。
(一)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近些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以各种形式展开,比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建党百年活动、“四史”学习等,这些都是渗透在思政课程外的铸魂育人工作体系。思政教育实践课可以恰好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爱国情、强国行、报国志”转化成自己的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中来。用更多的行动去唤醒学生心中的“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二)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如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周围的资源。由于思政课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第二课堂”更多地以兴趣课堂、团学联活动、志愿活动的形式展开,这恰恰符合了“大思政课”结合实践的要求[3]。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疏通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提升社会体验,在思政课实践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通中体察社会,从而把小我融入社会中,用理想照亮现实,将思想付诸行动,打造“行走着、体验着、思考着和践行着”的思政课。
(三)“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
第二课堂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一样,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也是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一环,抓住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建设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第二课堂“润物无声”的活动引导,将志愿服务活动、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推动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教学融合的措施
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多样,总结高校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以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课兴趣小组、校园文化、心理教育等形式为主,活动的主题可以与思政实践课相结合,引入红色元素,优化校园思政教育的环境。
(一)固化第二课堂形式,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开封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固化第二课堂的形式,与马列教研部结合,扩展思政实践课内容,长期开展“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活动。
开封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结合第二课堂早晚自习、课前小课堂、第二课堂周末文化广场等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课兴趣小组等活动融合入第二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二课堂的每个环节,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通过长期活动育人在实践中内化思政育人效果。比如大一同学全员参与爱国主义军事训练,培养新入校大学生的纪律意识、爱国情怀,锻炼过硬的身体素质。全员参与可选的兴趣早操:小青訫健走团、小青訫长跑团、小青訫健美操团、小青訫读书会;大一全员参与、大二大三选择性参与的兴趣晚自习:小青訫读书会、小青訫马列学习部、小青訫网络社团、小青訫编程社团、小青訫自习室、小青訫体育社团、小青訫周末文化广场、小青訫志愿服务队等。早晚自习以固化的形式稳定下来,由辅导员工作室与思政老师共同制定学期计划、周计划,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实施的一套完整的第二课堂实施体系。以学生兴趣为主,与思政教师结合思政育人元素,建成一个有老师指导、学生组织、人人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二)理论指引,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开大信息院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融合了思政老师的理论指引,结合蕴含思政元素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大学生心中的道德标准。
思政实践课如何落地、思政实践课如何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此举几个例子。例如课前小课堂,让同学们可以选择诵读“习人习语”“毛泽东语录”“英雄故事”等内容,内容的选择由同学们自我搜集,内容升华部分可以与所在班的辅导员、思政课老师相沟通。再比如晚自习的小青訫马列学习部,每周会邀请马列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青年大学习”的指引,也会安排一些红色影片、红色英雄故事分享的活动内容。学院还会组织同学们进行每月定期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主题会结合思政实践课的内容进行开展,比如慰问老红军、与社区服务站对接读书活动、烈士纪念馆的服务与引导工作、红色教育基地的学习等。院系活动与思政活动相结合内容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使思政教师更多地融入到学生中来,一方面也能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是院系活动,同学们参与度较高,有固有的监督和奖惩机制,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实现。用思政理论来指引方向,把院部活动与思政主题相结合,使思政实践课不再受课时和空间的限制,也有更好的考核监督机制,可谓“一举两得”[4]。
(三)整合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思政实践课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不再是思政老师一个人“单打独斗”以一对百、一个学期只有4个课时的实践课,而是整合院系党团书记、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校外文化机构等协同组建的长期实践活动的团队。以思政为主线,每个部门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这样队伍才能持续向前推进思政育人活动的进行。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融合,使学生在多次实践中达到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提升,真正实现了在“知情意信行”的反复内化中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的育人的成效。
(四)思政实践考核与第二课堂评价机制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第二课堂的内容不仅来自院系组织、同学们自愿自发的参与,学院党团组织也灵活地运用激励机制进行适时的引导。第二课堂采用考评等级与平时活动分数的政策。第二课堂的活动的单独项目可以进行项目单独评比、表彰。同时,第二课堂的情况可以直接与思政课实践对接作为思政课平时成绩,同时也可作为院系“入党考察、推优”的评选参考、学生年度综合测评的参考。每次活动后,同学们也会书写感悟,并结合信息化平台、辅导员的班会、思政课堂、团课进行活动感悟分享。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育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既可以达到思政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同时也使得第二课堂有了主体和灵魂。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参与思政主题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使思政课实践部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让教学成果落到实处,打造特色精品第二课堂。为此,开大信息院打造的“小青訫”项目也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肯定。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深挖思政元素,让大思政课在同学们的实践中不断扩大教育影响面,让同学们学有所思、行有所获,在实践的道路中不断明大德、成大才、大担任,培养出有担当精神的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崔楠,宫珊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79-83.
[2]李蕉.“大思政课”的历史方位与理论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9):101-108.
[3]上官沁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2014(8).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57.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项目名称:“高校思政课引领大学生思想的重点、难点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L-2021-1745)
作者简介:邢倩倩(1987.7-),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